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速公路软基路堤填筑期安全监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崔伯华 《人民珠江》1997,(4):19-23,27
广东深汕高速公路某段路堤为软土地基,采用袋装砂井加预应力土工布或土工格栅来进行排水预压加固处理。填筑期的安全监测分析研究成果表明:由于拖打砂井土体扰动,地基土强度降低20%左右,路堤填筑期约束,土体固结度为66.3%,采用土工布或土工格栅加固地基,能调整地基应力,均化应力分布,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地基失稳机率。最后对施工控制指标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姚正东  刘智光  谢辉 《治淮》2006,(5):30-31
本文结合工程实践,总结了软基条件下土工织物充填堤的施工经验,采用土工织物袋充填砂快速成堤,保证围堰的施工安全稳定和工程工期,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高速公路路堤的施工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在我国起步不久的高速公路,结合浙江宁波某地的施工实践,总结了在软土地区修建的监测经验,提出了本地区用路堤的日平均沉降值作为控制填土速率的标准,即建议宁波地区软土经塑料排水板处理的基后路堤的填土速率控制7 ̄8天填筑一层(25cm),此时地面的日沉降平均值为5.5mm(范围在6 ̄9mm之间)。事实证明,当地表有较薄的相对硬层及铺设加筋土工布时,较大的路堤侧向位移值在硬层下的软土内发生,故不能以地面  相似文献   

4.
针对在我国起步不久的高速公路,结合浙江宁波某地的施工实践,总结了在软土地区修建的监测经验,提出了本地区用路堤的日平均沉降值作为控制填土速率的标准,即建议宁波地区软土经塑料排水板处理地基后路堤的填土速率控制在7~8天填筑一层(25cm),此时地面的日沉降平均值为5.5mm(范围在6~9mm之间)。事实证明,当地表有较薄的相对硬层及铺设加筋土工布时,较大的路堤侧向位移值在硬层下的软土内发生,故不能以地面的侧向位移值作为施工控制值,建议重视桥头高填土地段的侧向位移监测。  相似文献   

5.
以某高速公路软土路堤为工程背景,详细介绍了高速公路软土地基沉降监测和工后沉降预测分析方法,以及工后预测沉降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如何对软土地基进行处理。根据本段软土地基处理效果可知,软土地基沉降监测及工后沉降预测分析是保证软土地基处理取得成功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沪宁高速公路软基路堤沉降动态控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10cm/d和03~05cm/月沉降速率,分别对路基填筑和底基层、基层及面层等特征层次实施动态控制,合理确定铺筑路面时间,科学安排施工,有效地减少工后沉降量,全线在获得高标准的稳定路基和平整路面的情况下,同时达到了缩短工期、节省投资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1、引言。淮河入海水道南堤和北堤分别为Ⅰ级、Ⅱ级防洪堤,有几十公里要在淤泥质粘土上填筑.根据淤泥质软土的特点,施筑这段防洪堤有一定的难度,尤其要对完建期期间的安全稳定问题加以注重,关键是对填筑时的基础沉降进行观测,并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8.
从西部某高速全线穿越的较为典型的地形地貌施工路段中,筛选出软基厚度和填高相近、地基处理方式为碎石桩和塑料排水板的软基段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研究中,依据软土地基在填筑阶段和预压阶段观测的沉降数据,利用双曲线和泊松曲线("S"形曲线)对填筑期和预压期阶段的沉降量进行模拟预测分析,归纳研究区段在填筑期沉降变化特征,并提出研究区段在预压期阶段的施工建议。  相似文献   

9.
临界桩长是复合地基的一个重要参数,如何经济、合理地进行设计,是工程应用中极为关注的问题。而影响临界桩长的因素较多,针对如何考虑各个因素对临界桩长的影响程度问题,采用目前复合地基临界桩长研究中常用的计算公式,对影响复合地基临界桩长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结合高速铁路粉喷桩复合地基现场工程试验,对路堤荷载作用下粉喷桩复合地基临界桩长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 : 从承载力、沉降的概念出发推导的计算公式,计算得到的临界桩长偏小;采用荷载传递函数法导出临界桩长的计算公式较合理。桩体模量、土体模量、桩侧摩阻力位移值是影响粉喷桩复合地基临界桩长的主要因素,而土体的泊松比对临界桩长的影响较小。提出了粉喷桩复合地基并非都存在临界桩长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0.
对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氖软土路基设置700个沉降观测点,分别在填筑期、预压稳定期、路基施工期、运用期进行观测;根据各观测期的沉降量级选择不同的观测频率,并相应采取4-3等水准精度测量;用已发生并实测到的沉降速率判断路堤沉降的稳定状况,以0.3-0.5cm/月沉降速率,在路床顶面、底基面、基底及面层等特征层,分别用动态控制法确定铺筑路面的时间,使全线路基一睡段和桥头路段均满足允许工后沉降量要求,缩  相似文献   

11.
对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所有软土路基设置700个沉降观测点,分别在填筑期、预压稳定期、路面施工期、运用期进行观测;根据各观测期的沉降量级选择不同的观测频率,并相应采取4~3等水准精度测量;用已发生并实测到的沉降速率判断路堤沉降的稳定状况;以03~05cm/月沉降速率,在路床顶面、底基面、基底及面层等特征层,分别用动态控制法确定铺筑路面的时间,使全线路基一般路段和桥头路段均满足允许工后沉降量要求,缩短了工期。  相似文献   

12.
以某围堤穿越深厚软土区大桥群桩基础为工程实例,采用三维有限元数值计算手段,分析工程实施过程中附加荷载施加对既有桩基工作环境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大面积堆载对桩基产生不利影响,并显著受控于桩-土摩擦系数,鉴于工程中取值较困难,通过对比数值计算桩周负摩擦力与原位试验地基土侧摩阻力标准值,确定本工程桩-土摩擦系数在0.2~0.3;②填筑会对邻近桩基产生负摩擦力,进而增加基桩轴力,但不引起桩身破坏;③对称而均匀的填筑可最大程度降低桩基不均匀沉降及附加荷载向地基深部水平向的扩散,基桩弯矩影响可控;④群桩中各基桩空间分布不同,附加荷载引起同一承台下基桩-土变形协调存在差异,对桥桩安全监测应具有针对性。该研究成果可有效克服规范法的一些局限,对于指导实际工程方案的制定以及工程施工过程中合理布置监测措施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两种较为常用的路堤沉降预测模型——泊松曲线模型与灰色理论模型,结合高填方路堤的实测结果对高填方路堤中的沉降预测机理进行研究。得出二者均能够较好地预测路堤的沉降变形情况,其中以灰色理论模型拟合效果更佳;灰色理论模型预测的最终沉降量显示路堤中心线处为0.199m,路肩处为0.182m。  相似文献   

14.
以某公路工程为背景建立了CFG桩复合地基的平面有限元分析模型。模型采用分步激活的方法模拟了填土分层填筑的过程。将有限元计算数据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有限元模型及参数的正确性与合理性。探讨了桩端土模量与厚度、桩长与桩体模量等相关因素对CFG桩复合地基的应力及变形变化规律的影响,获得了一些有益结论,对实际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5.
长江干堤应急加固工程主要在原有堤防的基础上加宽、加高,对堤后加固、堤前加固、调直段堤防、河口封堵段新建堤防分别制定了方案,并付诸实施,同时设置观测点,跟踪观测沉降和变形,保证了施工进度满足计划要求,使堤防在汛期充分发挥了防洪排涝作用。本文对此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6.
以某防洪堤工程为研究背景,结合具体工程实践经验,按照总体施工顺序分别对土方填筑前的生产性试验、具体土方填筑施工流程、土方填筑质量控制3个关键点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对关键点的控制,保证了堤防工程土方填筑的质量符合安全、稳定、防渗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大多边坡中存在地下水,渗流是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之一。由经典的土力学理论,在存在地表超载和地下水渗流情况下,推导出了计算岩土体自稳临界高度的一系列公式,扩展了经典的计算公式应用范围,证明了地下水渗流不改变边坡潜在滑动面的位置但减少了岩土体自稳临界高度。研究成果可用于自然边坡、填土边坡、堤坝边坡、已知滑动面的滑坡、基坑开挖边坡的稳定性评价。  相似文献   

18.
强夯置换法是一种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存在置换墩不着底、工后沉降大、施工效率低等缺点。针对强夯置换法的上述缺点,提出了一种新型软土地基处理方法——预成孔置换强夯法。该方法通过将高能级强夯法与预先成孔填料相结合,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小工后沉降的目的。通过开展试验区(24 m×24 m)试验,在夯后进行平板载荷试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及充水预压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并最终将该技术成功应用于整个软土地基场地。试验结果表明:夯后动力触探击数提高了260%以上,复合地基承载力达到280 kPa,储罐基础沉降最大值、相邻测点沉降差均远小于规范要求。该方法的成功应用对于今后类似地基的处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桩承式路堤在铁路软土地基处理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桩承式路堤是近年来引入国内的一种合理有效的控制路堤工后沉降的方法。本文介绍了桩承式路堤的结构特点,提出了桩承式路堤的设计思路,并通过工程实例介绍了桩承式路堤在软基处理工程中的应用,供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