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翔宁 《新建筑》2014,(1):54-59
上海创盟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由袁烽于2003年成立.展览从建筑设计方法入手,总结概括了袁烽及其团队这十年的创作历程.“算法几何”、“数字建构”、“性能美学”和”互动建筑”构成了“自主建构”展览的四大板块,也是理解其作品的重要线索.研究、教学和实践三者的并行而产生的“半自主”状态.精准地描绘出创盟十年的创作状态.数字设计作为指导其创作的方法.与其实际建造和地域特征相结合,探索出一条独特的结合传统、兼顾低技的数字化建构之路.  相似文献   

2.
2014年7月22日,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主办,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院和德稻教育协办的为期三周的上海“数字未来”暑期设计工作营系列学术活动在最终成果展的开幕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上海“数字未来”暑期设计工作营从2011年开始,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的袁烽副教授组织策划,旨在通过数字研习班(Computation Workshop)、建造工作营(Fabrication Workshop)、国际会议和最终成果展的系列教学以及学术活动,在数字设计的教学实践和国际交流合作上进行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2014年7月22日,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主办,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院和德稻教育协办的为期三周的上海“数字未来”暑期设计工作营系列学术活动在最终成果展的开幕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上海“数字未来”暑期设计工作营从2011年开始,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的袁烽副教授组织策划,旨在通过数字研习班(Computation Workshop)、建造工作营(Fabrication Workshop)、国际会议和最终成果展的系列教学以及学术活动,在数字设计的教学实践和国际交流合作上进行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在清华建筑学院2012年"建筑体验实习"课程中进行的一次数字建筑实践。笔者作为指导教师,和33名同学在2周的时间内完成了一个实验性亭子的设计和建造。在这个作品中,试图探索数字建筑语境下的结构形态创新的潜力。经过数字化设计、结构模拟与优化、数控加工与建造等完整的数字建筑实践过程,一个由60块三角形木质面板和201个金属合页组成的亭子被建造出来。本文介绍了这个项目的设计概念和设计、建造的全过程,并对项目的过程和经验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5.
王衍  王飞 《城市建筑》2006,(4):51-53
本文介绍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斯坦·艾伦(StanAllen)关于建筑的战略(Strategy)与战术(Tactic)理论,尤其是在《数字综合体(theDigitaComplex)》一文中对战略在数字科技语境下的认识与讨论。中国建筑相对西方建筑基础薄弱,但西方与中国数字科技的发展同时在20世纪90年代展开,那么对比处于相同语境下的中西方建筑的差异就成为可能,并希望以此给中国建筑实践以启示。  相似文献   

6.
《城市建筑》2012,(9):6-32
本次沙龙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袁烽和南加州大学建筑系教授尼尔·里奇(NeilLeach)共同主持.邀请了包括学者、实践建筑师、材料专家以及软件工程师等10余位嘉宾,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10年后的数字未来提出预测。  相似文献   

7.
王晨  赵若姝 《世界建筑》2022,(11):44-45
近年来,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推动了艺术领域的美学创新和语言表达,还在数字内容创作和演绎的过程中,为建筑设计拓展了新思路。本文以文化空间建构为例,结合前沿实践,探讨数字艺术影响下,建筑空间、建筑形态、建筑定位、建筑功能等维度的未来发展方向,为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数字空间——新的建筑空间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筑随空间概念的改变而改变。在数字技术的冲击下,建筑在功能、形式以及审美等几个方面产生了拓展,建筑设计方法及建筑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提出了新的空间概念——数字空间。在数字空间中,建筑的形体与空间得到了解放,能进行参数化智能设计,计算机成为设计师们思维的工具。结合相应的设计案例对数字空间进行解读和思考,并分析了今后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雷鹏 《建筑》2023,(6):92-92
在数字化变革的大趋势下,数字技术与建筑产业融合形成的“数字建筑”应运而生。作为建筑业数字转型领军企业之一,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联达”)已经连续6年发布“数字建筑”系列行业白皮书,每一年根据行业发展实践有不同的侧重点,今年《数字设计2023》行业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的发布,同样迎合了当前行业发展之需。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记录袁烽和王振飞这两位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从学术、实践和文化、艺术方面大力推广数字化设计理念的建筑师的对话,反映出信息时代,数字设计对建筑师的思维模式、工作方式和设计方法产生的影响。文中对于数字化建构和数字化建造的学术探讨、数字设计工具包的建立与尝试分享、算法语境与社会生产系统结合的发展期望与真实地展现出他们对于自主性创作的全新探索以及将设计方法应用到实践上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数字技术作为前沿技术运用在建筑遗产保护中,目前开始扩容.介绍国内外当前的研究状况,根据数字技术的定义,结合案例分析数字技术在我国建筑遗产保护领域运用的方式,探索新时代下数字技术的运用对建筑遗产保护的影响,从而促进数字技术在我国遗产保护领域更为有效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上海西岸人工智能峰会B馆是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主会馆之一,在有限的建造时间里,打破了常规会展建筑的设计与建造方式,通过建筑与展亭的数字设计与智能建造,在100天内实现了建筑工业化、智能化的具体实践。项目是一次对建筑数字设计与智能建造的最新探索,展现了新技术对未来建筑产业的观念与实践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包豪斯思想对于同济大学建筑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包豪斯注重时代技术与艺术融合的精神内涵,深刻影响了同济建筑教育思想的生根和发展。随着老一代建筑教育家的不断耕耘,注重空间设计、融合在地文化与新技术工艺的思路,启发了同济建筑建构教育体系的延伸与发展。十余年来,随着数字化设计科学的迅猛发展,以及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合作,不断增强促进了同济包豪斯思想与数字技术文化的融合,并呈现出鲜明的发展特色。文章通过系统介绍近年来开展的教学体系改革、课程模块建设、书籍编撰出版、期刊论文发表,建设“数字未来”全球线上、线下一体学习平台,以及建筑实践探索等持续性的、系列化、立体化的行动,完整论述了同济大学对建筑包豪斯思想的传承、探索与发展,指出了在继承同济学派注重空间建构特色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同济建筑教育思想与实验探索正在与时俱进、持续关注数字智能技术赋能下,设计科学与文化艺术融合的时代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4.
参数化结构设计技术与数字设计、数字建造工具的结合,改变并重新定义了当代建筑设计的过程。研究尝试探索一种新的数字设计教育模式,将建筑设计过程与数字结构设计技术相结合,并且在各种国际教育机构中讨论实验性工作坊的成果。研究的目的在于挖掘这一系列课程在启发建筑实践创新方面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当今时代,数字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建筑参数化设计理念和新的建造方法给整个建筑领域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其影响力超越了上个世纪20年代的现代主义运动、6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与90年代的解构主义革命。今天的数字化技术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计算机辅助绘图和方案的虚拟展示,而是参与到前期方案设计与后期建筑建造甚至建筑的使用与管理的各个环节。本文对参数化设计理论以及数字建造技术发展做了阐述,并对一次从参数化设计到数字建造的研究实践做了解析、  相似文献   

16.
<正>书籍信息:书名:建筑机器人建造作者:袁烽,[德]阿希姆门格斯,[英]尼尔·里奇等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ISBN:9787560858456出版时间:2015年6月1机器人建造与建筑业机器人在现代工厂里的应用已并不新鲜,并且最近几年来在建筑行业里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由袁烽、阿希姆·门格斯和尼尔·里奇共同编写的《建筑机器人建造》一书列举了该领域里最新的发展动态,  相似文献   

17.
<正>在当前信息化时代的宏观背景下,数智建造正成为建筑行业的基本战略,借助数字技术驱动行业发展,实现建筑全过程、全要素、全参与的数字化、在线化、智能化,已经成为产业链上各相关方高度一致的共识。建筑师与建筑学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行业发展状况如何?建筑师该做怎样的转变?新技术与新应用如何才能迅速普及?新技术为城乡建设带来什么积极作用?近日,《中外建筑》深度专访同济大学教授袁烽,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询。  相似文献   

18.
从数字到建筑——谈数字技术推动下的建筑创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澄  付本臣  陈平 《新建筑》2008,(3):10-12
数字作为一种技术正逐步影响着当今时代人类生存的方方面面,其对建筑的影响也深入到更深的层次,旨在从分析数字技术与建筑的关系入手,探讨在数字技术推动下建筑创作思维方式的转变和创作方法的更新。  相似文献   

19.
王路 《重庆建筑》2024,(3):27-29
该文通过梳理不同学者看待数字技术的多重视野,分析数字技术的媒介属性与建筑新形式的关系,探讨当代建筑与历史项目语境下数字技术的发展方向,为应对数字技术对建筑学科的冲击提出了三点策略——平衡技术手段和形式美学、平衡批判性操作和历史距离、多种媒介合作共存。  相似文献   

20.
解析"数字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涛 《新建筑》2008,(3):13-16
从分析“数字建筑”概念语境出发,讨论了“数字建筑”概念内涵和内容架构,数字建筑的理论建构,建筑学专业与其他专业间的“数字鸿沟”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