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6 毫秒
1.
刘翔 《机械制造》2001,39(11):37-38
钢淬火后得到的是马氏体或马氏体+少量残余奥氏体,淬火钢必须进行回火,即将淬火后的钢加热至AC1以下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至室温,以获得回火马氏体、回火托氏体或回火索氏体等组织所需的性能。一般淬火钢组织都是不稳定的,都有向稳定组织转变的倾向,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淬火钢组织要经过马氏体分解、残余A转变和碳化物的析出、扩散、聚集长大三个过程的变化,使钢的塑性韧性提高,而强度硬度下降,同时淬火内应力消除比较充分。因此,淬火钢的回火温度选择是热处理的关键工序,是决定零件性能的主要因素。笔者根据教…  相似文献   

2.
冷处理也叫冰冷处理或零下温度处理,是一种新的热处理方法。大家知道,许多钢件都需要淬火。淬火是为了使钢的组织从「奥氏体」变成「马氏体」,而随着钢的组织的转变,钢的性能也改变了。可是某些钢往往需要冷却到零度以下才会是「马氏体」的组织;如果只是把它淬火,冷到室温,就会有许多「奥氏体」组织保留下来。这些钢就需要在淬火后进行冷处理——冷却到零度以下(请看封面插图)。  相似文献   

3.
超高碳钢组织与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研究了超高碳钢的组织和性能。试验表明,该钢完全奥氏体化淬火后通过高温回火得到大量超细球状碳化物,然后在低温奥氏体化进行二次淬火和正火,获得超细马氏体、珠光体。分析讨论了二次淬火后马氏体的组织与亚结构,测量了该材料的主要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4.
将表面渗碳处理的SAE8620轴承钢在855℃奥氏体化后,在225℃盐浴中进行等温淬火处理,再在225℃下进行回火处理,研究了等温淬火时间(7,21 h)对试验钢显微组织、物相组成、硬度和接触疲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等温淬火7 h时试验钢表层组织为贝氏体铁素体、残余奥氏体、马氏体和碳化物,等温淬火21 h后表层组织中的马氏体消失,贝氏体板条平均宽度增加,针状贝氏体铁素体含量增加,残余奥氏体含量减少;与等温淬火21 h相比等温淬火7 h试验钢的表层硬度更大,接触疲劳寿命也更长,这主要与其表层残余奥氏体含量更高、贝氏体板条平均宽度更小、表层硬度更大,可以更好地抵抗塑性变形有关。  相似文献   

5.
淬火钢件的机械性能,是由其显微组织形态决定的。讨论了淬火钢件的组织形态、晶粒、亚晶粒、残留奥氏体和过冷奥氏体分解产物对机械性能的影响。对于工业常用钢制工件,为了具有高的强韧性能,淬火时应该获得板条状(位错型)马氏体和少量分布在板条之间呈薄膜状的残留奥氏体,避免自由铁素体、珠光体和上贝氏体形成。最高的强韧性产生在含碳量稍低于0.6%的回火板条状马氏体组织的钢中。  相似文献   

6.
Cr12MOV钢的隐晶马氏体及其强韧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Cr12MoV 钢的隐晶码氏体及其强韧化进行了研究。电镜分析表明,Cr12MoV 钢的淬火隐晶马氏体的微观形态与亚结构随淬火奥氏体化温度不同而异。950℃及其以下奥氏体化温度淬火,可获得单一的板条状位错融隐晶马氏体;而经950~1100℃奥氏体化温度淬火,则获得了由针(片)状孪晶马氏体与板条状位错马氏体构成的混合隐晶马氏体组织,并且孪晶马氏体随奥氏体化温度升高而增多。经机械性能试验发现,隐晶马氏体的微观形态与亚结构对钢的强韧性有直接影响。因此,为了使Cr12MoV 钢得到最有效的强韧化效果,不仅要均匀化和细化钢中的碳化物,而且要控制钢中隐晶马氏体的微观形态与亚结构。  相似文献   

7.
对40Cr13塑料模具钢进行不同温度(960,1020,1080,1140℃)淬火处理,研究了淬火温度对该钢组织与硬度的影响,然后进行200℃的低温回火处理,通过浸泡试验与电化学测试研究了其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不同温度淬火后,试验钢组织均为淬火马氏体、碳化物与少量残余奥氏体;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组织变得粗大,碳化物减少,当淬火温度为1140℃时,组织中存在沿奥氏体晶界析出的网状碳化物;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试验钢的硬度先增加后减小。当淬火温度由960℃升高到1080℃,经回火后试验钢在FeCl3溶液中的腐蚀速率减小,试验钢表面点蚀孔直径变小,数量增多,但深度变浅;试验钢在NaCl溶液中的自腐蚀电位增大,自腐蚀电流密度降低,腐蚀速率减小,腐蚀倾向降低;最佳淬火温度为1020℃,此时淬火马氏体组织较细小,硬度最大,回火后试验钢的耐腐蚀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8.
1.淬火油的选择 (1)影响淬火油选择的因素 ①钢材的性质 奥氏体晶粒度、碳含量、合金元素、奥氏体化温度、钢中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鼻子”的温度和时间、马氏体转变温度、淬火前的状态等。 ②工件的性质 截而尺寸和形状。截面尺寸小  相似文献   

9.
H13-RE热作模具钢激光淬火处理组织和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H13-RE热作模具钢激光淬火层的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H13-RE钢激光淬火层的显微组织为细板条马氏体+少量孪晶马氏体+弥散碳化物,过渡层显微组织为回火屈氏体+少量残留奥氏体组织。H13-RE钢激光淬火层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硬度、耐磨性、抗日久稳定性、抗蚀性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将具有平衡态的或者是非平衡态原始组织的亚共析钢进行加热,加热到铁素体与奥氏体共存的两相区即临界区温度区间,保温一定时间后再进行淬火,这种淬火方式被称为亚温淬火。本次试验研究在亚温淬火条件下,淬火温度和回火温度对45钢强度和硬度的影响规律,分析该钢亚温淬火后的组织与性能,同时研究了亚温淬火条件下奥氏体晶粒细化的特点和马氏体转变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在800~840℃,随淬火温度升高,45钢的强度升高,硬度降低。  相似文献   

11.
磁场淬火对碳钢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磁场处理是改善钢的组织和性能的方法之一。研究结果表明,淬火过程中加入较强磁场可促进A→M 转变,减少钢中残余奥氏体量,并细化马氏体组织。对于Ms 温度较高的低、中碳钢,磁场淬火可增强其自回火效应,加速碳的脱溶和碳化物的析出。磁场的影响可归结为磁化使马氏体自由能降低、Ms 点升高以及磁致伸缩效应产生弹性畸变能所致。参照已有的热力学数据,计算了磁场对Ms 的影响。计算表明,20000奥斯特的磁场使碳钢的MS 升高3~8℃。含碳最增加,磁场对Ms 的影响减弱。  相似文献   

12.
一般淬火钢组织都是不稳定组织,都有向稳定组织转变的倾向。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组织发生变化即经马氏体分解,残留奥氏体(A)转变和碳化物的析出、扩散、聚集长大三个过程,钢的塑性、韧性提高,强度、硬度下降,同时淬火内应力消除比较充分。因此,淬火钢的回火温度选择是热处理的关键工序,是决定零件性能的主要因素。在实际生产中,往往要根据零件的硬度要求,从零件用钢的回火温度与硬度关系曲线或数据表来选择相应的回火温度,但同时还必须考虑几种影响因素,这样才能选定合适温度,以达到所需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3.
31.淬火钢在回火过程中组织与性能有什么变化? 答:钢淬火后一般得到马氏体组织,它是一种不稳定组织,在回火时马氏体组织将发生一系列转变,由不稳定组织转变为稳定组织,因此回火起到了消除应力、稳定组织的作用。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钢的淬火组织将转变为回  相似文献   

14.
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研究了20MnVBH钢的正火和淬火组织,结果表明,20MnVBH钢经950℃正火后的组织为典型的粒状虫氏体,小岛呈长条状,不连续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并趋于平行排列,淬火组织为板条马氏体,马氏体板间存在残余奥氏体薄膜,残余奥氏体薄膜和两侧析条马氏体的位向关系分别符合K-S关系和西山关系。  相似文献   

15.
高温形变热处理是一种将压力加工和热处理工艺相结合的新工艺。其实质就是在奥氏体稳定区对钢进行塑性变形,随后立即淬火,以固定在形变过程中新产生的特殊组织状态,即细板条状马氏体,再经回火,使球状碳化物沿细板条状马氏体方向高度弥散析出。从而使钢  相似文献   

16.
淬火就是把钢加热到临界温度Ac_3以上(过共析钢加热到Ac台以上),然后根据它的有效厚度,保持一定的时间,使钢的内部组织转变为成均匀的奥氏体(过共析钢是奥氏体和渗碳体)。接着再从这个相变的温度迅速地冷却下来,在奥氏体组织还来不及扩散和分解的条件下,很快的冷却到马氏体的转变温度M_H点,使得这过冷的奥氏体组织,转变成为马氏体的组织。钢料由于内部组织是马氏体,就具有最高的硬度,用它制成的零件耐磨性和使用  相似文献   

17.
将初始组织为马氏体的0.2C-1.6Si-1.8Mn钢在不同温度(840,870,910℃)奥氏体化后进行淬火-配分(Q&P)处理,研究了奥氏体化温度对该钢显微组织与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奥氏体化温度在两相区时,Q&P处理后试验钢中的铁素体主要呈带状,残余奥氏体呈块状和薄带状;随着奥氏体化温度升高,铁素体和残余奥氏体含量减少,马氏体含量增加,对应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增大,断后伸长率和强塑积下降;840℃奥氏体化+Q&P处理后试验钢更高的断后伸长率与其更高含量的残余奥氏体且残余奥氏体呈块状和薄带状2种形态有关,这能有效扩展相变诱导塑性效应区间。  相似文献   

18.
目前,精密机床零件广泛采用渗炭法,但因高温淬火变形大,零件必须进行磨削等后道加工工序。日本不二越公司为了解决这一难点,研究成功了对钢材进行低温淬火的表面热处理法。其一号炉已投入生产。并已申请专利。在传统的渗炭淬火中,钢被加热到相变点(炭素钢为720℃)以上的温度(约900℃),形成均匀的奥氏体组织,通过骤冷,使其相变为高硬度的马氏体组织。传统的软氮化法,是把钢加热到570℃,将氮渗到钢的表面,形成表面硬化层。此法的热处理变形小,但  相似文献   

19.
碳氮共渗淬火适用于要求表面高硬度、高耐磨性,以及心部有一定强韧性的零件,在汽车零部件柴油机喷油泵调速器中应用非常广泛。低碳钢如SPCC钢、10钢、20钢经渗碳淬火后形成的正常淬火组织从表面至心部依次为:碳氮化合物、马氏体+残留奥氏体、低碳马氏体、铁素体和托氏体。  相似文献   

20.
采用刚玉砂轮在普通平面磨床上对60Si2Mn钢进行了磨削硬化,研究其硬化层组织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表面磨削强化工艺可获得760HV以上的高硬度淬硬层,最大淬硬层深达2.0 mm;磨削淬火加热速度极快,细化了奥氏体晶粒,淬火马氏体组织非常细小,得到板条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的混合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