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前,我省高速公路发展非常快,在修建高速公路时,当然要设置收取通行费用设施。关于高速公路收费站及交通工程土建部分的建筑设计在国内还没有统一的设计规范,本文就与公路几何构造设计有直接关系的收费站及加宽的车道所构成的收费广场等设计标准进行论述。 1、收费站类型 按设置的位置分为两种:主线收费站和互通式立体交叉收费站。 2、收费站制式选择大体分为三种,即均一制、开放式和封闭式。①均一制是一般收费公路上采用的方式,收费站只设在入口或出口处,这种收费制式适合于都市间高速公路和短途城市高速公路,其特点是距离短…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一种应用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对城市片区停车场空间光伏生产潜力进行综合测评的方法,并对操作流程以及约束条件设置进行了分析与阐述。以天津市某大学校园作为测试环境,对该片区的停车系统光伏潜力进行了分析,得出其重点发展区域,为未来城市电动汽车新能源改造潜力计算提供基础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3.
根据我国高速公路事业近年飞速发展状况及我国的太阳能资源分布情况,为替代能源系统中最有潜力的光伏发电发展方向提出了一种全新思路——通过支架把光伏发电系统与高速公路网相结合来发电,既可缓解电力短缺又充分利用了高速公路的占地面积,并且论述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具体实施方案及其意义和前景,为光伏发电的实际应用指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  相似文献   

4.
连榕滨 《四川建材》2020,(4):128-129,131
一般说来,高速公路收费站的改建基于原有基础上再次进行合理规划改造,并尽最大可能提高高速服务效率,并且针对改建的各项问题进行综合性处理,有效保障高速服务的正常开展。整体改建方案基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并满足于我国社会发展要求。并且整个设计都将保障相关工程质量要求。本文就以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设计方案做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1)
高速公路收费站收费业务效能是表征其收费业务质量的核心部分,但是国内尚无针对收费站业务效能的评价研究。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收费站业务效能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个二级评价模型;然后针对每个二级指标提出相应的计算方法,并利用专家调查法得出各指标的权重值;最后通过计算各二级指标的得分和其构成的综合得分,可以对收费站的业务效能做出准确、客观的评价,为改善高速公路收费站的运营状况提供依据,有助于高速公路交通管理。  相似文献   

6.
高攀 《河南建材》2022,(3):116-118
收费站作为高速公路重要组成部分,在高速公路收费和车辆通行调控方面有重要作用.文章以内蒙古地区某高速公路收费站雨棚设计为思考的出发点,辨析了收费站地域化表达的问题,提出在建筑创作中对民族和地域的表达要从具体形象中寻找,以抽象凝练和精神思辨的方式对地域特征作出回应,探索既能将现代建筑艺术与大众审美意识高度契合,又能在精神韵...  相似文献   

7.
<正>近日,杭州沪杭甬高速路德胜收费站4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发电。该项目在弧形屋顶上整齐铺设着161块多晶硅光伏组件,所发电量用于满足收费站的电力需求。该项目是由浙江正泰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建设的。浙江沪杭甬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说:"高速公路有非常好的日照条件,这使我们有了安装光伏电站的想法。沪杭甬高速路德胜收费站是我们的第一个试点,如果效果好的话,未来将在浙江所有高速公路上全面铺开。"在高速路收费站安装光伏,是实现绿色交通新理念的具体举措。利用收费站顶  相似文献   

8.
上海高速公路收费站拥堵状况和扩容改造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市高速公路收费站拥堵问题日益突出,已影响到高速公路的服务质量。拥堵原因主要有:交通量明显超过设计通行能力、部分收费站设计通行能力过低、收费站出口疏解不畅。扩容改造措施主要有:收费车道外侧拓建、建设前后分离式网架收费站、不停车电子收费(ETC)改造、可变车道、一岛双亭。目前广泛使用的是拓建收费车道和进行ETC改造。特别是ETC车道通行能力可几倍于人工收费车道,且可降低收费站成本、节约收费人工,将是解决收费站拥堵的有力措施,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中。  相似文献   

9.
高速公路收费站作为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出高速公路的必经之路,其通行能力直接影响到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从而在总体上制约着收费公路的交通运行情况。论文通过对某高速公路收费站车辆数和车辆服务时间的分析,将其转换为标准车型,再运用排队论理论计算出该收费站的设计车道数,最后给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合理的设计增加了高速公路收费站的通行能力,节约了土地资源,对后续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3)
为提高高速公路收费站通行能力与安全水平,通过分级动态速度引导,以宁连高速淮安南收费站为案例,进行速度引导控制方案设计;基于VISSM建立收费站仿真模型,并对速度引导控制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车辆断面速度差得到了降低同时服务交通量得到了提高,为高速公路收费站的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对于地面用晶体硅和薄膜光伏组件,传统的性能表征主要分为环境、力学、电性能、安全等几个方面。其中电性能表征局限于特定温度和辐照度条件,对于光伏组件户外实际应用过程,本文介绍了光伏组件发电量户外实证测试的三种方法:MPP跟踪的光伏组件发电量测试,基于光伏电流-电压特性测量的光伏组件发电量测试,以及多因子影响光伏组件发电量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为何进行城镇化建设、为何要进行光伏发电以及如何发展光伏发电三方面阐述了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结合我国正处在自然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的现状,凸显发展光伏发电系统在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光伏发电作为未来最具潜力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较少,对其现状问题与发展潜力尚缺乏系统深入的调研、分析与评价。通过对2008—2014年上海地区绿色建筑案例进行调研,梳理和分析了光伏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状况,探讨了建筑中光伏发电的技术适应性、经济性及替代率等问题,为光伏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介绍光伏建筑的应用、分类、优点及发展现状,重点就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光伏产品质量和电站效率难以控制、光伏产业创新能力较低、项目投融资困难、技术标准和质量认证滞后、屋顶资源协调利用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根据光伏建筑行业实际发展需求,提出了相应对策,包括保持政策延续性、加大科研力度、创新投融资和建设运营模式、加快光伏建筑设计体系的系统化、完善光伏建筑相关标准及规范的编制修订等,为光伏建筑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上海一独立住宅光伏发电系统运行一年的数据,从发电量、光伏系统效率、光伏能源替代率、光伏系统效率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后评估。结果表明:过去一年度理论预测年发电量为5 738 k W·h,实际发电量为4 109 k W·h,全年度光伏系统效率为73%。为研究光伏系统效率的影响因子,在系统运行期间未对光伏组件表面实施人工清洁维护,对此条件下的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光伏系统效率总体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其中在近水平安装角度的情况下,组件光电转换效率最大降低达2.08%。在该住宅按照现行理想的设计条件运行(冬季连续采暖确保室内20℃、夏季连续空调确保室内26℃)的前提下,过去一年度的总用电量为12 054 k W·h,其中空调用电量为9 332 k W·h,占到总用电量的77.4%。全年光伏能源替代率为34%,过渡季节可实现光伏能源替代率最高达180%。独立住宅上存在较大的节能空间和光伏能源替代率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6.
设计制作了一种以高导热材料——石墨为填充介质的新型PV/T结构,并搭建了该PV/T系统的光电光热性能综合试验台,在大连地区对其光电光热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与普通PV板相比,石墨填充式PV/T系统的输出功率相对提高可达120.67%;系统的瞬时热效率可达28.68%;系统水经过一天的循环,可使水箱温度上升至38℃。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太阳能光伏技术应用的现实意义出发,介绍了光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光伏电池性能特点等,重点分析了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的应用特点、相关要求、建筑与结构的设计要点及发电量计算,阐述了光伏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在对11项光伏项目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梳理归纳了太阳能光伏项目的应用情况,包括规模、技术形式、应用效果等。结合技术实施的现场情况、运营情况、实际使用的供能情况和效率、维护保养情况,对示范项目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归纳和提炼,最后提出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适用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Building-integrated photovoltaic (BIPV) generators are typically small and distributed solar power plants that occupy virtually no space because they are part of the building envelope, and they generate power at point of use. A more widespread use of grid-connected photovoltaics (PV) is hindered by a number of reasons which include the declining, but still high costs of the photogenerated kilowatt hour, and the lack of knowledge about the benefits of distributed generation with PV in the urban environment. When strategically sited, PV generators integrated to building façades and rooftops in urban areas at limited penetration levels can benefit local feeders with these distributed “negative loads”. A number of studies have been published, with learning curves demonstrating the cost-reduction potential of large-scale PV production, and in some markets the cost of PV electricity is approaching residential tariffs, the so-called grid parity. Due to the intermittent nature of the solar radiation resource, PV is considered non-despatchable power, but under some conditions, in sunny urban areas with electricity load curves dominated by air-conditioning loads, there is a high correlation between PV generation and feeder loads. In these situations, a considerable fraction of a given PV generator can be considered despatchable power. In this work we assess the potential of building-integrated, grid-connected PV generation in the state capital Florianópolis, in South Brazil. The deployment of six different commercially available PV technologies is compared with total roof area availability, solar generation profiles, and local feeder load curves for a selected number of urban areas in the city.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advantages of strategically siting PV generators in the urban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