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聚酯纤维的皮芯结构实现黏接制备了黄麻纤维/聚酯纤维复合材料,通过磷系复配阻燃剂对黄麻纤维/聚酯纤维进行阻燃处理,应用紫外光辐照对复合材料进行加速老化,表征了复合材料老化过程中的力学性能及微观形貌。结果发现,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在紫外光照射的前10 d逐渐上升,之后逐渐下降;阻燃黄麻纤维/聚酯纤维复合无纺布的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比未阻燃处理的复合无纺布的更高,但紫外照射10 d后,阻燃复合无纺布的力学性能下降速度比未阻燃的复合无纺布更快。微观形貌结果显示,老化过程中,黄麻纤维结构逐渐变得疏松、产生了横向裂纹;聚酯纤维出现大量横向裂纹。阻燃处理加速了黄麻纤维/聚酯纤维复合材料的老化。 相似文献
2.
阻燃聚酯纤维的现状和发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阻燃化方法和阻燃剂的类别等方面综述了阻燃聚酯纤维折现状,通过分析各种阻燃技术的优缺点,研究了阻燃聚酯的发展趋势,指出了磷系阻燃聚酯纤维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4.
5.
6.
叹为惊人的创新产品,往往可能只源于一个看似天马行空但却极有可能实现的'想法'。赛欧兰从成立之时,就没有将目光聚焦在业界普遍认定的'对磷系阻燃纤维的改进'问题上,而是突破性地将目光放在'抛弃磷系阻燃剂,寻找环保型阻燃剂或开发环保型阻燃纤维'。作为特种功能性纤维种类之一的阻燃再生纤维素纤维,主要应用于国防、工业、交通、航空航天、环境保护和日常生活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纳米阻燃复合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立信 《Journal of Flame Retardant Material and Technology》2001,(6):15-17
纳米科技时代已经悄悄地向我们走来,在传统制造业中,能够用纳米技术进行改造必将使传统的制造业发生质的变化,本文介绍纳米阻燃剂的结构,合成和阻燃性能。 相似文献
8.
10.
纤维及织物阻燃技术综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织物进行阻燃加工可以减轻火灾对人体的伤害及减少经济损失.本文介绍了常规阻燃纤维改性的方法、纤维改性中所用阻燃剂的种类以及阻燃剂的阻燃机理,并通过分析常规阻燃纤维和阻燃剂的现状,合理预测了阻燃纤维、阻燃剂和阻燃整理方法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采用H_2O_2和浓HNO_3对碳纤维(CF)表面分别进行氧化处理,得到氧化碳纤维(OCF1和OCF2),采用硅烷偶联剂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对OCF1进行接枝处理,得到接枝改性碳纤维(KCF),将改性前后CF应用于不饱和聚酯(UP)自修复复合材料中,分析比较了不同改性剂及改性方法对碳纤维/不饱和聚酯(CF/UP)自修复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利用FTIR、XPS、SEM表征CF与CF/UP自修复复合材料的化学结构与形貌,通过TGA、万能拉力试验机、悬臂梁冲击仪、邵氏硬度计等对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力学性能及自修复效率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氧化、接枝反应均可增加CF表面的粗糙度和活性官能团含量,从而改善CF与UP基体的界面相容性。其中OCF1/UP自修复复合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比OCF2/UP自修复复合材料好,KCF/UP自修复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在三者之中最佳,其自修复效率最高,可达67.03%。 相似文献
12.
13.
基于弯曲性能的黄麻纤维增强聚氨酯复合材料工艺参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黄麻纤维增强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弯曲性能,采用正交实验的方法,研究了纤维质量分数、纤维长度、成型压力和纤维表面处理方法四个因素对其的影响.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和极差分析,对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纤维表面处理方法为复合处理、纤维质量分数为15%、成型压力为80t、纤维长度为25mm时,复合材料弯曲性能达到最优.该结果与玻纤、碳纤增强聚氨酯复合材料制品作相应的对比,并为提高实际生产的制品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中性盐雾加速老化试验模拟海洋大气环境, 对玻璃纤维/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在盐雾环境中的弯曲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玻璃纤维/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经盐雾加速老化后的吸湿率、玻璃化转变温度、巴氏硬度和弯曲性能的变化, 结合金相显微镜观测得到的腐蚀深度, 研究腐蚀深度对玻璃纤维/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耐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老化初期玻璃纤维/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的吸湿率随时间增长较快, 随后增长逐渐趋于稳定。玻璃纤维/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 老化180 d后玻璃化转变温度增加了2.1%;老化180 d后玻璃纤维/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的巴氏硬度与老化前相比降低了17.6%, 弯曲强度损失率为10%。基于金相显微镜分析得到老化后玻璃纤维/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的腐蚀深度, 建立了腐蚀深度与弯曲强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将连续炭纤维束用自制的空气梳分散成单丝状长带后, 通过采用循环伏安法的电化学方法将单体苯酚在炭纤维表面聚合成膜, 对炭纤维进行表面修饰, 以提高复合材料中炭纤维与树脂基体的界面粘结性能。红外光谱分析表明, 苯酚电聚合膜能够增加炭纤维表面的羟基、 醚键等活性官能团, 从而提高炭纤维与环氧树脂基体的界面粘结强度。与未进行表面修饰的炭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相比, 以聚苯酚膜修饰的炭纤维单丝带增强的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横向拉伸强度最大提高了90%, 纵向拉伸强度最大提高了45%, 层间剪切强度最大提高了110%。实验也表明, 将炭纤维束分散成炭纤维单丝带后能够更有效地增强复合材料的各项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6.
Nam Gibeop D.W. Lee C.Venkata Prasad F. Toru Byung Sun Kim 《Advanced Composite Materials》2013,22(6):389-399
Surface treatment of natural fiber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thods to improve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composite material. In this paper, plasma treatment (PT) for various exposure timings (30, 60, 90, and 120?s) was performed to study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jute fiber and its composites using poly (lactic acid) (PLA) as the matrix.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alkali (AT) and plasma treated (PT) fiber composites. Bundle fiber test was carried out for untreated, AT, and PT jute fiber composites. PT fiber composites showed superior properties compared to other treatments. Micro-droplet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terfacial shear strength (IFSS) of PT fiber composite is higher than that of AT fiber composites.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hardness were increased on subjecting the fiber to plasma treatment. Tensile strength, young’s modulus and flexural strength were increased in an order of 28, 17, and 20%, respectively, for plasma polymerized jute fiber composites. Moreover, plasma polymerization leads to increase (>20%) in the flexural strength than untreated fiber composites. It is inferred that plasma treatment improves the interfacial adhesion between the jute fiber and PLA. These results were also confirm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observations of the fractured surfaces of the composites. Overall, plasma polymerization is an effective and eco-friendly method for the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the lingo cellulosic fiber to increase the compatibility between the matrix (hydrophobic) and fiber (hydrophilic). 相似文献
17.
应用聚磷酸铵(APP)对苯并噁嗪(BOZ)树脂及玻璃纤维(GF)/BOZ复合材料进行了阻燃改性,结合热分析和微观形貌分析等研究了材料的阻燃机制。结果表明:APP可以明显提高BOZ树脂的阻燃性能,随APP含量的提高,树脂体系的极限氧指数逐渐提高,添加量为3wt%时可使BOZ树脂的极限氧指数从基体的31.5%提高到34.5%,并达到UL 94V-0级。APP的加入使改性树脂体系的分解温度前移,玻璃化转变温度略有下降,改性树脂体系固化反应提前,反应过程变得缓和。APP的加入使GF/BOZ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进一步提高,10wt%GF/APP-BOZ复合材料的极限氧指数从GF/BOZ的51.0%提高到57.7%。微观形貌分析表明:APP的加入使APP-BOZ改性树脂及GF/APP-BOZ复合材料燃烧后生成更为致密的炭层,从而使材料的阻燃性能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8.
海泡石的剥离改性及阻燃不饱和聚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获得低烟无卤阻燃不饱和聚酯(UPR),采用将改性海泡石与膨胀型阻燃剂复配的方式对UPR进行阻燃性能研究.通过酸热处理和离子交换改性法获得了剥离效果良好的有机化改性海泡石纤维,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等测试方法对改性海泡石的表观形貌、剥离效果及其UPR中的分散效果进行了表征.将改性海泡石与聚磷酸铵(APP)、季戊四醇(PER)等膨胀型阻燃剂进行复配添加到UPR中,极限氧指数(LOI)测试和烟密度(SDR)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得的海泡石/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阻燃、抑烟性能. 相似文献
19.
以陕西关中地区的麦秸秆纤维(WF)和回收的聚乙烯(rPE)为原料,利用挤出和热压成型的方法制备WF/rPE复合材料,研究了界面相容剂马来酸苷接枝聚乙烯(MAPE)、马来酸苷接枝聚乙烯蜡(MAPE蜡)和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及MAPE蜡含量对WF/rPE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吸水性能、热稳定性和界面性能的影响;利用FTIR和SEM分析了改性前后WF化学结构及WF/rPE复合材料拉伸断面形貌。结果表明:添加MAPE蜡的WF/rPE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最好,当WF和MAPE蜡的添加量分别为40wt%和2wt%时,WF/rPE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分别达到最大值15.0 MPa和23.8 MPa;当MAPE蜡含量高于2wt%时,WF/rPE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耐水性能下降。TG结果表明,添加不同界面改性剂对WF/rPE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能无显著影响;FTIR分析发现,硅烷偶联剂KH550可以与WF中的羟基反应;SEM分析表明,添加MAPE蜡的WF/rPE复合材料界面结合比添加MAPE和KH550的WF/rPE复合材料更好。 相似文献
20.
以硅烷偶联剂和正硅酸乙酯(TEOS)为前躯体, 以固体酸-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制备硅溶胶, 利用硅溶胶对碳纤维进行表面改性后, 以环氧树脂为基体, 制备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利用SEM、 TEM、 万能试验机、 偏光显微镜等对表面改性前后的碳纤维形态、 力学性能及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进行表征, 研究了硅溶胶改性碳纤维对其复合材料界面性能影响。结果表明, 硅溶胶处理碳纤维后, 在碳纤维表面原位生成具有膜-粒结构的表面层, 改性后碳纤维的强度由2.41 GPa提高到3.00 GPa, 界面性能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界面剪切强度(IFSS)提高了51.4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