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 了解应用甲基强的松龙注射剂SARS患者的病情、治疗情况和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小汤山医院临床确诊的680 例SARS 患者的病案、用药记录及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将其分为应用和未用甲基强的松龙注射剂2 组, 描述性分析两组病例基本病情和不良反应。结果: 使用甲基强的松龙注射剂患者的病情程度较未使用甲基强的松龙注射剂的患者严重, 平均服用药品种类也较多;使用甲基强的松龙注射剂患者的药品不良反应(ADR) 发生率要高于未使用甲基强的松龙注射剂患者, 发现该组病人出现高血糖、低血钾和白细胞升高等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在SARS 治疗过程中需慎重使用甲基强的松龙注射剂, 严密观察其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网上用药咨询记录进行分析,探索开展网上咨询的模式和方法。方法: 整理本院网站用药咨询栏目,2011年1月-2014年3月接受的咨询记录共90例,分别对咨询药物类别、咨询内容及咨询涉及人群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90例咨询中,咨询药物居前三位的分别为感染疾病用药19例(占 20.9%)、心血管系统疾病用药13例(占 14.3%)和中药10例(占 11.0%);咨询内容居前三位的分别为购药32例(占 31.4%)、用法及疗程17例(占 16.7%)和药物选择17例(占 16.7%);咨询人群以成人为主(80例,占 88.9%)。结论: 医院药学工作者应不断提高网上咨询应答的效率,扩大影响,为慢性病患者建立用药档案,加强随访,以更好地实践全程化药学服务。  相似文献   

3.
高儒雅  张亚同  曹国颖 《金属学报》2013,18(10):1110-1115
目的:主要根据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指南(2009),并结合最新的2012《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简本)分析北京医院介入治疗前后用药情况及合理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5月北京医院心内科符合条件的冠心病患者,针对其围手术期及术后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调查共纳入冠心病患者73例,其中行冠脉造影检查44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29例,患者中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比例为100%,抗凝药物为27%,β受体阻滞剂为7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合计为73%,调脂药物为96%。结论:国内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及术后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的使用状况与指南要求存在差距,如何将循证医学证据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让尽可能多的患者从中受益,仍是医生、药师和管理部门面临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我院3种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方法: 随机抽查我院2011年9~12月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腹股沟疝修补术3种I类切口手术病历各120例,并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360例病历中,预防用抗菌药物75.8%,其中有预防用药指征 31.9%;预防用药时机合理 71.4%;溶媒体积以 250 mL 为主。结论: 我院3种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应用存在预防用药指征低、溶媒体积偏大等问题,应针对存在问题采取必要干预措施,促进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提倡合理用药,降低ADR发生率。方法: 对本院五年来收集的258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ADR上报总数偏少,特别是护理人员上报ADR的数量仅占8.92%。在258例ADR报告中,21~80岁年龄段ADR发生率较高,占8.98%~22.09%;不同给药途径,静脉滴注给药的ADR发生率最高,占67.05%;累及各系统ADR以对皮肤及附属器官损害发生率最高,占41.08%;在引发ADR的各类药品中,抗菌药物引发的ADR最多,占42.64%。结论: 药物不合理应用可使ADR发生率上升。  相似文献   

6.
郑文艳  曹于平 《金属学报》2008,13(6):699-703
目的: 评价国产托拉塞米注射剂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伴水肿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单盲法平行试验设计,试验组采用托拉塞米注射剂,对照组采用呋塞米注射剂。共入选208例患者,可评价病例201例。观察试验组与对照组用药疗效与安全性。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9.0%及96.1%;试验组与对照组用药后24小时尿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试验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88%和2.88%(P>0.05)。结论: 托拉塞米注射剂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伴水肿临床疗效好,使用安全、方便,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皖南地区成人的用药依从性现状,分析影响用药依从性的因素,为提高成人用药依从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 1 134 名成人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 成人用药依从性为 43.30%,用药环境改变、药品疗效差、药品不良反应、患者经济状况差、用药存在对抗心理、医生和药师指导不明确等是导致用药非依从性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较高是用药依从的保护因素。结论: 皖南地区成人用药依从性较低,应引起社会和卫生部门的重视,可以从个体、医院和社会三方面入手提高用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8.
吴铿  钱卫民  吴平 《金属学报》1996,1(1):31-33
目的 观察静滴藻酸双酯钠(PSS)治疗32例冠心病患者的疗效。方法 PSS注射液200mg加入10%葡萄糖500ml中静滴,每日1次,14d为疗效;对照组为复方丹参注射液16ml加入10%葡萄糖500ml中静滴,每日1次,14d为1疗程。结果 PSS对心绞痛疗效和复方丹参相近,对心电图、心率、血压、血脂、血流变和心功能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复方丹参组。结论 PSS对冠心病患者具有明确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回顾性分析5 例老年糖尿病人口服消渴丸后致低血糖昏迷死亡原因。方法: 对5 例老年糖尿病人空腹血糖, 尿糖检测结果, 临床应用消渴丸剂量, 用法及口服消渴丸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时间作一分析。结果: 5 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均在服药后的第7 ~ 13 d 出现低血糖昏迷死亡。结论: 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应慎用消渴丸, 严格掌握适应症, 且必须在用药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10.
周四喜 《金属学报》2005,10(4):466-470
目的: 了解某医院高血压患者的用药情况, 并分析其合理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随机查阅该院 2003年 6 月 ~ 2004 年 6 月间高血压病患者住院病历 301份(入选286 份), 对药物利用 、联合用药情况及应用的合理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用药品种上,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 和钙拮抗药(CCB) 出现频率最大;用药频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依那普利 、美托洛尔、非洛地平 、贝那普利 、氯沙坦。基本上采用了联合用药。结论: 该院抗高血压药物用药基本合理, 与国际用药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1.
伍艳  吴翠芳  汪江林 《金属学报》2015,20(2):167-174
目的: 系统评价利西拉来与安慰剂比较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OVID、Cochrane、CNKI、VIP、CBM数据库,查找利西拉来与安慰剂比较治疗2型糖尿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对纳入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并用RevMan 5.2 软件进行Meta分析。通过Stata 12.0 软件对其是否对称按Begg's法进行分析,另外通过考察单项研究对总合并效应量的影响来进行敏感性分析,以评价结论的稳健性。结果: 共纳入8个RCT,随访时间≤24周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利西拉来在控制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7%[RR=1.96,95%CI(1.65,2.32),P<0.00001,Z=7.79]或≤6.5%[RR=2.70,95%CI(2.26,3.23),P<0.00001,Z=10.83]的达标率方面均优于安慰剂组。总不良反应及低血糖、注射部位反应、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头晕的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比,利西拉来组均高于安慰剂。头痛、腹泻的发生率两组相似,无统计学差异。所有不良反应均较轻微,绝大多数患者可以耐受。随访时间为76周时,Meta分析结果显示:利西拉来在控制糖化血红蛋白<7%[ RR=1.30,95%CI(1.12,1.51),P=0.0005,Z=3.49]或≤6.5%[ RR=1.41,95%CI(1.12,1.78),P=0.004,Z=2.89]的达标率方面均优于安慰剂组。总不良反应、注射部位反应、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比,利西拉来组均高于安慰剂,而低血糖、腹泻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利西拉来可以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利西拉来主要的不良反应是低血糖、注射部位反应、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头晕、头痛、腹泻,但不良反应较轻微,因此可以用来治疗2型糖尿病,但远期结果有待高质量、大样本、长期随访的临床研究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12.
陈勇锋 《金属学报》2013,18(4):413-415
目的: 观察匹维溴胺联合脏连丸治疗肠易激综合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200例肠易激综合症患者均分为2组。研究组100例应用匹维溴胺联合脏连丸治疗,对照组应用匹维溴胺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观察腹痛、腹胀、腹泻、黏液便等症状及发作频率变化,记录药物不良反应。应用SPSS 16.0 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结果: 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有效率为97%,高于对照组的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71,P<0.05)。两组均未发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检查正常。结论: 匹维溴胺联合脏连丸治疗肠易激综合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3.
张帆  章杭  李丰 《金属学报》2012,17(3):342-345
目的: 观察地佐辛联用舒芬太尼对妇科术后静脉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按照入院顺序将150例妇科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地佐辛组、舒芬太尼组、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组。静脉镇痛记录术后 24、48 h 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舒适度评分(BCS)、镇静评分(Ramsay)、呕吐评分,记录各种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地佐辛组、舒芬太尼组、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组之间用药后 24 h 和 48 h 比较:联合用药组VAS、BCS、呕吐评分较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除了木僵、呼吸频率和平均动脉压三者之间的差异不明显(P>0.05),其他指标联合组优于其他两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用于妇科术后静脉镇痛临床效果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柳氮磺吡啶(SASP) 3 g·d-1 治疗轻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SASP 3 次/d, 1 g/次治疗122 例轻中型溃疡性结肠炎病人, 6 周后观察临床症状、结肠镜和病理组织学改变、总体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122 例轻中型溃疡性结肠炎病人中110 例完成了整个疗程。110 例病人的临床、结肠镜和病理组织学缓解率分别为71. 8 %, 21. 8 %和16. 4 %;临床缓解的79例病人中, 结肠镜和病理组织学1 级占58. 2 %和67. 1 %。122 例溃疡性结肠炎病人临床显效率为63. 9 %, 总有效率为82. 0 %。共有21 例(17. 2 %) 发生了1 次及以上的不良反应, 其中4 例(3. 3 %) 出现皮疹和白细胞减少, 其余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SASP 3 g·d-1 治疗轻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较好, 尤以临床症状改善显著, 但临床缓解的病人中一半以上仍有结肠黏膜的轻度炎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活性及基因多态性与硫唑嘌呤(AZA)所致不良反应的相关性,为临床合理使用AZA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用本实验室建立的HPLC法测定入选样本的HGPRT活性,直接测序法测定HGPRT IVS6-12C>A的基因型,结合受试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HGPRT活性及多态性与AZA所致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结果: 86例肾移植受者HGPRT活性范围为(44.59~262.16)U,平均为(100.17±33.50)U,健康受试者HGPRT活性范围为(28.43~153.65) U,平均为(99.30±17.21)U,均呈正态分布。两组HGPRT活性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4例肾移植患者中发现2例HGPRT IVS6-12C>A突变体,突变频率为 2.30%。而健康受试者中未发现突变,分析发现HGPRT活性与基因型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流行性感冒样症状组患者的平均HGPRT活性明显高于肾移植对照组[(147.47±101.24) U vs (100.46±29.31) U,P<0.05)],而血液毒性组、肝脏毒性组、胃肠道反应组与肾移植对照组比较,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ZA所致不良反应与HGPRT基因多态性之间没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在服用AZA之前,测定患者HGPRT活性,筛选出HGPRT高活性者,减少AZA的初始剂量,有利于减少AZA所致流行性感冒样症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吉非替尼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照组34例采用放疗进行治疗,观察组37例给予口服吉非替尼 250 mg/次,1次/日,比较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疾病控制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的血清糖蛋白型肺癌标志物(CA125)、粘蛋白型糖抗原(CA242)及癌胚抗原(CEA)水平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χ2=3.903,χ2=4.214,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A125、CA242及CEA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P<0.01),观察组CA125和CEA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吉非替尼治疗老年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7.
陈冬云  赵文英  吉兆宁 《金属学报》2013,18(12):1401-1405
目的: 观察培美曲塞联合卡铂与吉西他滨联合卡铂治疗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57例ⅢB-Ⅳ期经病理组织学和(或)细胞学检查确诊的晚期非鳞NSCLC患者,其中培美曲塞组(PC组)26例,吉西他滨组(GC组)31例,分别给予培美曲塞联合卡铂和吉西他滨联合卡铂方案治疗至少2周期以上,评价其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 PC组和GC组的客观缓解率(42.3% vs 41.9%),疾病控制率(88.5% vs 80.6%),中位无进展生存期(5.9 个月vs 4.7 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主要毒副反应均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PC组Ⅲ-Ⅳ度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明显低于GC组(P=0.042)。结论: 培美曲塞联合卡铂和吉西他滨联合卡铂一线治疗晚期非鳞NSCLC疗效相近,培美曲塞组不良反应轻,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