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增强型管桩采用离心旋转法制作,并经高温蒸养,在制桩时预埋应变计难以实现,本文研制了一种桩身埋设混凝土应变计的新方法,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通过静载试验研究了深厚软土地基中增强型管桩的荷载传递规律及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的发挥性状,探讨了增强型管桩桩身肋的荷载分担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增强型管桩桩身上部的肋比下部的肋先发挥作用,肋对桩侧摩阻力的发挥起到了明显地加强作用。  相似文献   

2.
结合上海地区某工程项目开展2组钢管桩试桩现场试验。根据静载试验实测数据,分析Q-s曲线和桩身轴力分布曲线以研究承载变形特性。研究成果对该地区及类似地质条件下超长大直径桩的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抗拔桩的承载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抗拔桩的侧摩阻力很难准确计算的问题,采用弹性力学M ind lin解并结合非线性接触面单元建立了一个能考虑桩体泊松效应的桩土体系力学模型.通过对原型抗拔试验桩进行模拟验证了该模型的适用性.分析表明,抗拔桩属于“突进型破坏”,而抗压桩属于“缓进型破坏”.且在极限荷载作用下抗拔桩的变形较小,破坏前兆不易察觉.抗拔桩的桩侧阻力随桩长的增加近似按线性关系减少,随桩径的增加按非线性关系减少.  相似文献   

4.
西安黄土地区钻孔灌注桩的抗拔荷载传递机理和承载性状的研究比较缺乏。依据西安某国际文化广场3根试桩的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数据,分析了灌注桩在受荷时的轴向拉力传递、侧阻力发挥和桩端阻力特性,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讨论,揭示了该地区土层抗拔侧阻力的取值特点以及灌注桩的抗拔承载特性。  相似文献   

5.
西安黄土地区钻孔灌注桩的抗拔荷载传递机理和承载性状的研究比较缺乏.依据西安某国际文化广场3根试桩的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数据,分析了灌注桩在受荷时的轴向拉力传递、侧阻力发挥和桩端阻力特性,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讨论,揭示了该地区土层抗拔侧阻力的取值特点以及灌注桩的抗拔承载特性.  相似文献   

6.
基坑开挖过程中导致地基土体呈卸载状态,因而改变了抗拔桩和底板原有的受力特点。本文通过Midas/GT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合肥地铁车站明挖法施工过程中基坑抗拔桩的受力进行了数值分析,系统的研究了基坑开挖导致原地基中抗拔桩承载性能的改变,从基坑开挖的深度,范围,施工进度等方面探讨了对桩的承载力,摩擦力,轴力的影响规律,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和施工建议,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多次控制爆破试验, 对岩层中桥基桩孔开挖控制爆破参数进行了研究、分析总结, 得出了在页岩与砂岩中开挖桥基桩孔控制爆破参数并在工程中应用, 获得了理想的爆破效果, 从而保证了工程质量, 加快了工程施工进度.  相似文献   

8.
嵌岩扩底抗拔桩承载特性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托国网路平―富乐500 kV双回线路工程中嵌岩抗拔桩极限载荷试验,针对其中3根嵌岩扩底抗拔桩,对其桩顶荷载位移关系曲线、桩身轴力及桩身侧摩阻力等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所处岩土层相同、桩长接近的抗拔桩,嵌岩扩底抗拔桩较等截面桩不但能够显著提高极限抗拔荷载,而且能够有效降低桩顶位移。扩大头所处岩层性质对其所能提供的抗拔力影响较大,处于中风化岩层中的扩大头所提供的抗拔力要显著大于位于强风化岩层中的扩大头所提供的抗拔力。对同为扩底型的嵌岩抗拔桩,桩长较短时,扩大头提供的抗拔力占桩体极限抗拔荷载的比例更高,扩大头的扩底作用更显著。对于扩大头位于中风化岩层且扩大头上部等截面段具有一定厚度的黏土层与强风化岩层的抗拔桩,其等截面段与黏土层、强风化岩层接触部分极限侧摩阻力可在规范建议标准值的基础上,根据工程实际适当提高。  相似文献   

9.
软土地基中组合桩承载性状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掌握组合桩(钢筋混凝土桩插入水泥土搅拌桩复合而成的桩)的荷载传递机理、破坏模式和竖向承载力特性,通过对3根14 m长桩的载荷试验和桩身应变的测量,分析了桩身轴力的分布和桩周的侧摩阻力分布及影响组合桩承载力因素.试验得到了组合桩的Q-S曲线、S-logt曲线、桩的极限承载力;试验表明混凝土桩的插入改变竖向荷载的传递规律,形成了从混凝土桩到水泥土再到土的传递模式,更有效地发挥了桩周的侧摩阻力;水泥土的固化效应、混凝土桩的挤土效应和混凝土桩的荷载传递是组合桩高承载力的主要来源.组合桩具有较高的单桩竖向承载力且造价低,在软土地基工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受力蒙皮连接的抗剪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1.
考虑超静孔隙水压作用的软土卸荷力学特性对富水软土地区地下空间开挖变形和稳定性分析具有重要作用。以深圳地区淤泥质软土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初始超静孔隙水压作用下的K0固结不排水三轴卸荷强度试验和卸荷蠕变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初始超静孔隙水压越大,固结围压越小,软土卸荷破坏越具有突然性;软土卸荷强度应力-应变曲线大致呈双曲线型,其双曲线函数拟合结果表明,卸荷强度随着初始超静孔隙水压的增大而大致线性减小。卸荷蠕变对初始超静孔隙水压敏感性很大,卸荷蠕变破坏时的偏应力约为卸荷强度试验中偏应力的90%。UU0.5应力路径相对于UU0.0应力路径更容易发生卸荷强度破坏和卸荷蠕变破坏,在实际工程中,应尽可能控制软土侧向卸荷比和超静孔隙水压的大小。  相似文献   

12.
工艺试桩是桩基施工的一项重要工作,文章结合具体工程实例,通过选取几组有代表性的基桩的施工和检测资料,分析并拟定出试桩的施工工艺参数,总结出施工经验.  相似文献   

13.
基于自主研发的大型桩基模型试验加载系统,采用砂雨法施工,对4种不同组合形式的高喷插芯组合桩(JPP桩)进行了抗拔承载性能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JPP桩的不同组合形式对抗拔承载力有较大影响,下组合抗拔承载能力最高,其承载能力是分段组合II的1.1倍,是分段组合I的1.3倍,是上组合的1.4倍。2)极限荷载下,组合段所提供的总侧摩阻力中,下组合最高。3)在桩体上拔过程中,桩身轴力沿桩身向下依次递减;随着荷载的增加,桩身上部侧摩阻力首先达到极限值并趋于稳定,然后桩身中下部侧摩阻力逐渐发挥。4)侧摩阻力随桩土相对位移的增加而逐渐变大,在桩土相对位移较小时便达到较大值,桩身上部的侧摩阻力在达到较大值后趋于稳定,桩身中下部不同位置处的侧摩阻力在达到较大值仍有不同程度递增的趋势,总体上呈现出双曲线的分布形式。  相似文献   

14.
桩基础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结构的安全和工程造价,本文结合实际工程,论述了桩基础结构的形式、设计理论及方法、步骤和应考虑的因素,并由此设计出经济合理的桩基础.  相似文献   

15.
通过某大型工业建设项目的试桩工作,针对PHC预应力管桩、长螺旋后插钢筋笼灌注桩、后压浆长螺旋后插钢筋笼灌注桩分别进行了静载荷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及调查,认为针对该地区的地层,该三种施工工艺都是适合的.通过单桩承载力分析,得出后压浆可以提高灌注桩承载力30%以上.在该地区施工长螺旋后插钢筋笼灌注桩时,后插钢筋笼的质量对成桩影响很大,在施工时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季节冻土区桩基浆拔破坏的基本形式和抗冻拔稳定计算的条件,提出桩基抗冻拔稳定计算方法及抗冻拔措施。  相似文献   

17.
营口地区软土的流变模型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根据室内三轴剪切流变试验的结果,研究了营口地区淤泥质软土的流变特性.结果表明,该类软土具有明显的变形时效性及其在不同应力水平下的蠕变特性.通过分析蠕变曲线的规律,选择了西原模型和双阀值模型这两种理论模型来描述软土的流变特性.由非线性拟合的结果得出其扩展的理论模型精度更高及双阀值模型比西原模型精度更高的结论,同时还指出软土的非线性特性对参数拟合的影响.最后,选择了Singh Mitchell模型及其修正模型对软土进行经验拟合,并达到了良好的精度.  相似文献   

18.
泉州市区PHC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泉州市区6根现场试验桩的实测资料,对PHC桩上拔荷载-桩顶位移曲线进行拟合分析。基于1stOpt操作平台,选用Levenberg-Marquardt结合Universal Global Optimization-UGO的拟合方法,选用双曲线模型、幂函数模型和双曲线幂函数组合模型对6根现场试验桩的拟合。结果表明双曲线幂函数组合模型的拟合精度最高,相关系数R超过0.9999,基于该数学模型的PHC桩上拔荷载的计算值与实测值的误差一般为-0.48%至0.55%;相对于试验报告给出的单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为1400kN,根据拟合曲线预测的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最高达59.13%。  相似文献   

19.
在沿海软土地基上直接修建公路、铁路会产生路基失稳等问题,必须进行地基处理。结合实际工程,进行布桩模拟分析,并优化水泥土搅拌桩布桩参数。通过室内配合比试验、现场成桩试验,分析水泥土强度及水泥土搅拌桩成桩质量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提出的布桩方案安全可行,节约成本;水泥土中水泥的最佳质量分数为16%~18%,短期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可达标准龄期的60%~70%,缩短了工期;施工中成桩工艺采用四搅四喷成桩质量最优;防腐剂对桩体的成桩质量和耐久性至关重要。通过成桩质量检测,综合判定此工程水泥土搅拌桩加固效果符合要求。研究结果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并为制定技术标准和工法提供了现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