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供热机组热电耦合、对电网深度调峰适应性差的问题,在对比分析典型汽轮机旁路供热改造方案技术特点的基础上,以东北地区某超临界350 MW供热机组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汽轮机高低旁路联合供热方案对机组供热能力和电调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20%THA工况下,采用原高低旁路联合供热方案时汽轮机最大供热负荷为154.96 MW,扩容后汽轮机最大供热负荷为336.53 MW,较扩容前提升了117.2%,大幅提高机组的低负荷供热能力,满足机组深度调峰的改造要求;额定工况下,采用原高低旁路联合供热方案时汽轮机最大供热负荷为485.08 MW,扩容后汽轮机最大供热负荷为492.17 MW,说明高低旁路扩容对机组额定工况抽汽供热能力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2.
针对350 MW超临界供热汽轮机在冬季运行时热负荷持续增长和供热能力不足的矛盾,采用双转子低真空供热方案,可大大提高汽轮机冬季供热能力。从设计角度进行计算及分析,对其在350 MW超临界机组上的应用进行安全性分析。  相似文献   

3.
陈小庆  孙永平 《浙江电力》2009,28(4):1-3,21
针对北仑发电厂600 MW亚临界机组即将对外抽汽供热的实际需求,以机组性能试验数据为基础,计算分析不同抽汽供热方案对汽轮机、锅炉主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影响程度,据此对各供热方案的优劣性作出评估,相关结论将为机组抽汽供热项目的具体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针对供热机组受传统"以热定电"运行模式限制,单机调峰能力低(最大仅有50%),无法满足深度调峰的问题,以国电集团西北地区所辖火电供热机组的实际运行情况为出发点,结合汽轮机组节能诊断及机组改造经验,提出了高、低压旁路联合供热,低压缸切缸运行两种热电解耦技术方案,通过比选得出两种技术方案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5.
针对某电厂供热能力不足问题,提出采用低压缸双背压双转子互换循环水供热方案,并对此技术改造过程中汽轮机、凝汽器、给水泵汽轮机改造技术方案进行分析,对改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进行分析,提出了风险对应的措施。通过进行节能分析,单台机组每年可节约10.06万吨标煤,节能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南京热电厂采用600MW超临界双抽供热汽轮机,该机型在国内电厂的应用并不多见。文中介绍了600MW超临界供热汽轮机的设计特点,对供热汽轮机的可靠性以及机组供热系统的设计方案和控制方案进行了分析。600MW超临界双抽供热汽轮机在电厂的应用,为热电厂汽轮机型式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采用自主开发的电厂热力系统模块化集成优化软件,对某电厂330 MW亚临界抽汽供热机组进行模拟,提出汽轮机本体通流改造及供热抽汽系统优化方案。通过对不同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各抽汽供热方案的节能效果及对锅炉侧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李衍平 《黑龙江电力》2013,35(4):358-360
针对能源价格的持续上涨、旧机组效率低和供热能力弱等问题,阐述了华电国际莱城发电厂3号汽轮机通流改造的必要性和供热系统的优越性,提出了通流改造的具体内容和供热系统实施的方案,分析了汽轮机通流改造后的热经济型、安全性.经试验验证,3号汽轮机经通流改造后,提高了高、中、低压缸效率,大幅降低了机组的热耗率,提高了机组的经济性和寿命.  相似文献   

9.
发电设备年利用小时数走低、热电矛盾的现状,和节能减排、上大压小的国策下,火电企业已面临盈亏临界,甚至生存危机。抽凝或纯凝式汽轮机切换为高背压式供热的新技术为火电行业注入生机。以两台200 MW汽轮发电机组为例,提出利用冷源损失提高供热能力的高背压方案、高背压和背压组合方案、背压方案,并从技术、经济两方面剖析、论证三种方案均可行,且高背压供热优于背压供热。为已建或新建火电机组消除冷源损失实施高背压技术,在制定设计方案和明确各种方案的优先次序时提供借鉴。首次提出研发汽轮机低压转子集成工况模块的理念,通过模块调整和切换实现汽轮机抽凝或纯凝工况、高背压工况、背压工况高效运行的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10.
针对某亚临界330 MW等级电厂供热蒸汽参数等级较高,存在能级不匹配的现象,采用供热抽汽驱动背压汽轮机组发电并且排汽预加热热网循环水的方案进行改造,优化供热系统。针对改造后的热力系统,综合考虑改造后厂用电率下降和供热抽汽量上升两个因素,建立分析理论模型,利用试验测量背压机供热运行数据,进行背压机改造方案节能效果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供热背压机额定出力情况下,总厂用电率下降1.59%,使机组供电煤耗降低5.42 g/(kW·h)。因增加背压汽轮机导致供热抽汽流量增加10.04 t/h,使供电煤耗升高0.87 g/(kW·h)。综合上述因素,采用背压汽轮机后,实际供电煤耗降低4.56 g/(kW·h),节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热电联产机组供热蒸汽压力过高而造成高品质蒸汽能量浪费的问题,提出了增设功–热汽轮机以回收利用供热蒸汽中的高品质能量.针对某300 MW机组供热蒸汽余压发电改造方案,结合采暖期机组热网系统实际运行参数,在分析选取功?热汽轮机的进汽参数、排汽参数及进汽量时需考虑的主要影响因素基础上,通过核算确定了功?热汽轮机的主要技...  相似文献   

12.
对中间再热机组再热前后抽汽供热方案分别进行了常规定性分析,认为在再热后抽汽供热有利;但定量比较两种方案供热效果的计算结果却表明,两种方案所需减温喷水量相同,进入中压缸的蒸汽量也相同,两方案的热经济性完全相同。利用黑箱分析方法对两种供热方案进行理论分析和论证,结果也表明在再热前后抽汽供热是等效的。此结论不针对某一具体机组,具有普遍意义。此外,还对供热方案分析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讨,对两种方案实现的技术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为电厂进行供热改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针对旁路供热改造后机组运行过程中存在控制难点,提出旁路供热工况下完整控制策略,实现供热工况下的旁路自动控制,同时满足机组供热调节的需求。针对供热工况下对旁路的投退及工况扰动对汽轮机运行稳定性的影响,以及机组安全边界的改变,提出一套包含旁路闭锁及超驰的逻辑设计方案,有效保障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针对旁路供热状态下汽轮机通流特性、以及锅炉温度压力响应特性的变化特点,提出协调修正的优化策略,通过对原有逻辑的少量改动实现机组自动及协调控制效果的优化,提高机组的涉网控制品质。此外,针对旁路事故关闭的工况,提出旁路快速减负荷(run back,RB)的控制策略,使机组具备在旁路发生故障后的自稳定及自恢复能力。提出的控制方案在超临界直流炉机组中进行了应用,经验证能够实现旁路系统的自动化控制,协调变负荷的控制效果良好,旁路RB动作后机组能够平稳过渡,实现了旁路供热工况下机组的自动、安全控制。  相似文献   

14.
在超超临界1000 MW机组技术基础上,针对有代表性的某供热工程,对超超临界1000 MW汽轮机组供热方案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由于热用户生产用汽逐年增加,采暖面积不断扩大,哈尔滨热电厂原有的两台54—25—1型汽轮机已不能满足供热的需要。为了解决热网供需矛盾,于1970年拟定用2号凝汽式汽轮机低真空供热的方案,并进行了三次不同运行方式的试验。第一次是在70年4月,用关小凝汽器出口循环水门的方法减少循环水量,将汽轮机排汽温度提高到70~75℃,试验进行了17小时。经过这次试验证明低真空供热是可行  相似文献   

16.
以某600MW纯凝燃煤机组为例,提出从冷再抽汽作为压力匹配器的高压汽源引射中压缸排汽以及中压调节汽阀参与调节的2种不同供热改造方案,结合现场试验、机组运行参数及有关技术指标,对该等级机组的供热能力、供热改造经济性进行了分析,认为2种方案均可满足1.0~2.5 MPa压力等级的供汽要求。同时提出实施供热改造后,需采取措施保证汽轮机低负荷运行时能够增加机组供热抽汽量,实现热电解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50 MW纯凝机组供热改造的3种可选方案:高温加热器切除供热、非调整打孔抽汽、高低压汽源匹配进行热经济性比较分析,优选出非调整打孔抽汽方案热经济性较好.针对优选方案,在技术层面上着重从汽轮机打孔抽汽设计、凝汽器除氧改造、汽水加药方式调整、化水车间制水能力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8.
针对某热电联产机组汽轮机供热蝶阀由于阀门小开度下前后差压大,造成阀门振动大使阀门反馈装置出现故障的问题,通过对阀门控制原理进行分析和验证试验,提出一种在线更换阀门反馈装置的方法并成功实施。提出阀门执行器由单作用改为大扭矩双作用执行器,改造反馈装置安装方式及采用角位移反馈装置的方案,成功解决供热蝶阀由于振动大易故障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针对国产300MW供热机组在滑参数运行方式下停机,调节级温度下降速度较慢的问题,研究探索了汽轮机配王快冷系统进行停机的方案。对其注意事项、冷却速度、控制的空气量、系统的检查等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20.
针对供热机组热电耦合、深度调峰能力差的问题,对某台超临界350 MW机组进行汽轮机旁路改造。分析改造方案及经济性,并进行了改造后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热负荷基本相同时,汽轮机高、低压旁路和抽汽联合供热比抽汽供热方式机组出力减少70.82 MW(出力降到30%),热耗率增加1 277.44 kJ/kWh,发电煤耗率增加50.04 g/kWh,标准耗煤量减少13.96 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