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立达 《市政技术》2021,(2):152-156
在地铁的修建及维护中由于地质条件、地铁周边工程、隧道自身负荷等因素的影响,隧道可能会出现变形,因此地铁隧道的变形监测是地铁建设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结合徕卡TS30测量机器人对X号线X-X区间隧道下穿地铁E号线X中心站自动化监测的实际案例,论述了地铁隧道变形监测理论与自动化监测技术,对测量机器人的工作方法及自动化监测的...  相似文献   

2.
以苏州地铁5号线劳动路站至盘胥路站区间为例,该区间盾构施工下穿既有超近距地铁2号线隧道(最小竖向间距仅3. 36 m),拟定监测方案后,结合既有线内自动化监测手段,分析观测点沉降规律与既有隧道纵轴线变形演化规律,研究超近距离条件下盾构施工影响效应。解决盾构掘进下穿既有运营地铁隧道可能诱发的沉降变形与结构开裂等,保护线网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南京地铁三号线明发广场站深基坑工程中咬合桩的施工情况介绍及变形监测分析,证明咬合桩在南京地铁中的应用是成功的。监测数据表明基坑北侧的地表沉降较大,沉降曲线近似呈三角形分布;围护墙体水平位移两端变形小、中间变形大。明发广场站咬合桩的施工及实测研究为后续地铁线路及城市建筑的建设施工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厦门市中交和美新城项目与厦门轨道交通1号线诚毅广场站3号出入口连接通道"工程安全评估方案及施工监测方案,对运行中的厦门地铁1号线诚毅广场站~集美软件园站区间隧道进行变形监测,分析隧道结构变形情况。本工程采用24h无人值守的TM50全站仪全自动监测系统对运行中的地铁1号线隧道的变形进行不间断监测,每次监测在两列地铁运行间隔期内迅速完成,监测所采集的数据实时提供给参建各方,用以监测当前的施工状态及指导下一步的施工,从而确保地铁结构及运营的安全。  相似文献   

5.
盾构法施工技术在国内外地铁建设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近距离叠交隧道的施工容易面临新建隧道对既有隧道结构的影响和地表沉降量过大等问题。文中以杭州地铁3号线盾构施工为工程背景,分析了工程施工难点,介绍了具体控制既有隧道变形及地表沉降的施工技术和控制措施,并对相应变形监测结果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结合深圳地铁4号线工程下穿梅拗八路浅埋暗挖隧道施工实例,探讨了大管棚超前注浆支护技术在城市地铁施工中的应用。地表下沉监测结果表明,最大沉降值在允许的沉降范围内,表明了大管棚超前注浆支护技术能有效地控制浅埋暗挖隧道施工中的地层变形。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城市轨道交通盾构隧道施工期及运营期长距离沉降监测的难题,基于布里渊(BOFDA)技术提出了一种长距离分布式沉降监测方法。建立了相应的应变–位移算法,并通过室内试验进行验证。将该方法应用至南京地铁2号线工程中,实现了1 km长度上的分布式沉降变形监测。结合人工水准测量数据,对光纤监测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监测段隧道经过注浆修复后,达到了较为显著的稳固效果,3个月时间内整体变形量在±1 mm以内,变形规律与修复前基本一致。所提出的分布式光纤沉降监测技术可以实现隧道长距离、精准沉降监测。  相似文献   

8.
康帅 《低温建筑技术》2019,41(9):99-101
城市中大量的基坑工程施工,对地铁隧道的安全性产生了严重影响。文中以深圳地铁11号线红树湾站至后海站矿山法隧道为例,分析了临近深基坑开挖对隧道的影响,通过对地表沉降和拱顶沉降的监测数据分析,得到了沉降预警的原因,并提出了设置临时支撑、控制台阶长度、全断面注浆、控制性降水和优化土方开挖等应急保护措施,结果表明,应急保护措施可行、安全、有效,基坑及地铁隧道均在安全可控范围内。对同类工程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迎来了地铁建设的高峰期。地铁隧道施工不可避免地会对周围土体产生扰动或破坏,导致地表和周边建筑沉降,而沉降控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隧道结构和周边建筑的安全。为了解长沙地铁2号线体育公园站一长沙大道站盾构区间的沉降状况,结合沉降监测数据,分析盾构施工区段的沉降状况及规律。监测结果表明,该盾构区段施工未引起地表及周边建筑产生较大沉降,各沉降监测值均满足规范要求,可为其他地铁施工监控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一种利用光纤光栅传感技术(FBG)监测地铁盾构隧道沉降的新方法:通过在铝合金测斜管表面特定位置粘贴光纤光栅形成FBG分布式沉降管,并将该种沉降管连续安装在地铁盾构隧道管片的内表面,可以实现对地铁盾构隧道实时分布式远程沉降监测;提出了温度自补偿算法等数据处理方法,解决了分布式沉降数据的处理问题。该技术已在某地铁隧道沉降监测项目得到应用,成功揭示了隧道周围基坑开挖过程中卸荷和降水对地铁盾构隧道竖向变形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1.
采用非齐次的GM(1,1)模型进行地铁隧道轴线的变形沉降预测,拓展了灰色模型在工程中的应用,并结合上海地铁4号线上行线隧道变形沉降的监测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该模型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2.
复杂地层盾构隧道下穿建筑物施工是地铁建设的重难点,依托长沙地铁5号线某区间隧道盾构工程,分析了水敏性地层的不良特性,及在盾构始发端头近距离下穿仿古建筑西湖楼时的施工风险,介绍了现场采用的变形云监测技术及变形控制措施,并通过分析建筑物沉降监测数据评估了工程的变形控制效果,证实现场采取的技术措施可以有效监测并控制盾构下穿敏感建筑物产生的变形。  相似文献   

13.
针对太原地铁2号线双塔西街站-大南门站区间隧道近距离侧穿太原公交公司住宅楼盾构施工存在的巨大安全隐患,运用MIDAS/GTS软件对左、右线隧道先后开挖贯通后,隧道周围地层变形情况及桩基础沉降、侧移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盾构隧道开挖贯通后地表沉降符合Peck沉降槽规律;隧道开挖引起土体变形进而使得桩基发生沉降,且桩基上下部分发生相反方向的侧移;模拟计算值与监测值较吻合,可采用该计算结果研究并指导施工。  相似文献   

14.
在城市地铁建设过程中,隧道开挖对周围地层会产生扰动,从而引起地表沉降变形,进而导致地面既有建筑物沉降、倾斜甚至倒塌.以某地铁隧道下穿一高层建筑物为工程背景,建立了地质力学模型,利用计算沉降理论预测分析了隧道在下穿该建筑时的沉降变形特征和规律.并针对建筑物沉降特点,采用注浆加固技术对软弱地层进行预加固.最后运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其加固效果进行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注浆加固技术能够较好地控制建筑物沉降,确保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其结构的安全性,并为类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地铁施工过程中最大的环境问题就是地表沉降,过大的沉降对周边环境造成极大的威胁。文章以西安地铁3号线延兴门站~咸宁路站区间浅埋暗挖段为依托,首先通过FLAC3D对不同的施工方法引起的地表变形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比较研究得出该区段合理的施工方案,然后针对该施工方案引起的地表沉降进行现场监测,通过分析监测数据,既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行性,又总结得出隧道开挖过程影响地表沉降变形的特征和规律。  相似文献   

16.
《土工基础》2015,(5):11-14
随着城市地铁建设的快速发展,新建地铁隧道工程穿越既有构筑物的概率必将逐步增大,为地铁隧道施工带来了诸多工程问题。基于在建深圳地铁7号线2标安托山站至农林站区间隧道下穿既有广深高速公路施工工程,参考已有的下穿工程技术标准与工艺措施,针对上软下硬复杂地层和矿山法施工特点,采用不同的施工工法与支护措施,并在下穿区域通过围岩径向注浆和变形控制,确保下穿隧道安全通过运营中的广深高速公路。  相似文献   

17.
盾构法施工不可避免地会对隧道周围岩体产生扰动,引发不同程度的土体变形和地表沉降,对地表结构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以郑州市轨道交通5号线12标段西站街站—建设路站区间隧道工程为背景,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盾构开挖模型,在考虑了盾构单元、管片单元、等代层单元、土体单元的协同作用后,分析了现场沉降监测结果和数据模拟结果,发现模拟出的沉降结果曲线与实测结果曲线走势相似。该研究结果可为盾构左线施工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TBM在开挖隧道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地层初始应力场的改变,导致开挖面围岩的扰动与变形。依托青岛地铁1号线地铁隧道下穿市北区人民路立交桥工程,采用弹塑性数值计算分析方法,建立TBM隧道斜交下穿城市立交桥三维力学计算模型,开展城市地铁隧道下穿既有市政桥梁施工过程模拟,研究TBM隧道斜交下穿城市立交桥施工过程中隧道拱顶和既有桥梁桩基的沉降规律,揭示TBM隧道掘进引起周围岩体的损伤破坏发生、发展过程;通过对比分析隧道及围岩的应力变化、塑性区破坏模式以及位移矢量等信息,预判隧道围岩破碎带的发展趋势,为工程建设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地铁隧道盾构施工过程中近距离下穿各类管线是安全控制的重点,文章研究以沈阳地铁十号线桑林子车辆段出入线盾构工程近距离下穿大伙房输水管线为例,基于该管线的变形控制值,通过盾体与土体之间的空隙分别填充膨润土和克泥效时引起的变形比较,提出中盾末段注入克泥效对盾构隧道通过管线时沉降进行控制的方案。现场应用期间,变形监测结果表明管线整体沉降值和差异化沉降值均在预期目标值允许范围内,有效地控制盾构机通过土体时发生的地层沉降,取得了良好的施工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盾构穿越既有隧道的施工风险控制一直是城市地铁建设面临的难题也是研究的热点。针对盾构下穿既有大直径隧道工程施工风险控制难题,以北京地铁8号线王府井站—前门站区间盾构下穿国铁直径线为工程背景,建立了三维数值模型,采用FLAC3D有限元差分软件进行计算,并将既有隧道的变形分为5个阶段,对每个阶段的沉降影响进行了评估,最后将模拟数据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此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下穿阶段中,阶段3对既有隧道变形影响最为显著,受刀盘开挖、盾体通过、盾尾脱出三重因素的影响,该阶段内既有隧道的沉降占比最大;竖直方向上,既有隧道拱顶呈“V”型沉降槽,拱底呈“W”型沉降槽;水平方向上,下穿段正上方既有隧道发生向隧道内侧收敛的现象,并距新建隧道轴线越远,收敛现象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