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无线传感器网络上超轻量化的IPv6协议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树彬  王能 《计算机应用》2007,27(10):2556-2558
通过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树型拓扑结构、适配层的功能和IPv6协议,依据6LowPAN草案,对标准IPv6协议进行裁剪。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应用在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节点上的超轻量化的IPv6协议栈,减少了代码空间和降低了协议自身的通信开销,满足了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通信节点资源极其稀少和低功耗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基于IEEE802.15.4无线传感器网络的IPv6协议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IPv6overIEEE802.15.4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其中,设计适合传感器节点的嵌入式IPv6协议栈是一个关键。本文在分析了IEEE802.15.4和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后,针对这些特点提出一种嵌入式IPv6协议栈的设计方案;并在本文的最后,总结了设计时要考虑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是基于IEEE802.15.4标准的一个无线多跳网络协议标准,它本身并不支持IPv6协议。为了整合WSN和IPv6网络来实现异构WSN之间的互联,6LoWPAN定义了如何在IEEE802.15.4网络上传输IPv6报文,但这并不支持WSN节点和IP网络设备的端到端互连。本设计的网关可以实现WSN网络和IPv6主机之间通过IPv6协议进行实时交互操作。通过实验证明本网关可以实现不同WSN网络节点和IPv6主机之间的通信,允许IPv6主机读取WSN节点数据并触发相应的动作。  相似文献   

4.
实现无线传感器网络与IPv6网络互联的一种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并设计了无线传感器网络与IPv6网络无缝互联的通信模型。此模型提出了一种传感器地址自动配置方案,并在此方案之上实现了传感器节点的自动寻址路由。此外,给出了一种适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WSN)的IPv6协议裁剪方案,以节省传感器节点的功耗。在实验平台及仿真环境中,实现了模型并且分析了模型的性能,实验结果证明了此模型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IPv6 over IEEE802.15.4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其中,设计适合传感器节点的嵌入式IPv6协议栈是一个关键。本文在分析了IEEE802.15.4和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后,针对这些特点提出一种嵌入式IPv6协议栈的设计方案;并在本文的最后,总结了设计时要考虑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是随机分布的传感器节点通过分布式协议自组织方式形成的网络,网络管理是保障无线传感器网络稳定、可靠、高效运行的重要条件。讨论研究了现有无线传感器网络管理技术,并结合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在已有IPv6无线传感器网络底层协议及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的基础上,设计和实现了一个切实可行的符合无线传感器网络特点的节点信息管理平台,以实现用户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远程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7.
无线传感器网络与IPv6网络的互联通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设计无线传感器网络(WSN)与IPv6网络无缝互联的通信模型,给出一种传感器地址自动配置算法,实现传感器节点的自动路由寻址。提出一种适用于WSN的IPv6协议裁剪方案,以节省传感器节点的功耗。在实验平台以及仿真环境中实现了该模型,并对其性能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ZigBee无线传感网络和IPv6网络不能直接互联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Contiki操作系统和cc2530硬件平台的嵌入式互联网关设计方案。将网关架构部署在ZigBee组网中的Sink节点上,利用6LoWPAN技术实现ZigBee网络和IPv6网络的互联互通。改进6LoWPAN适配层的报文压缩方法,实现接口层ZigBee协议与网络层IPv6协议的数据交换。仿真结果表明,在传输负载较大的情况下,该网关具有低延时和低功耗的特点,验证了该网关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现有IPv6地址配置方法的研究较多是针对移动自组网,然而IPv6的地址自配置协议并不完全适用于无线传感器中,为了解决无线传感器中各个节点快速分配得到唯一的地址,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提出了一种可以自动分配IPv6地址的协议WSNACP(Wireless Sensor Automatic Configuration Protocol),协议根据节点电量的多少确定一个值,并根据该值进行状态分配,高于此值的为代理状态和竞争状态,其他为普通状态。当代理节点离开网络时,竞争者将成为新的代理节点,为新加入节点分配地址。实验结果证明,该算法的预测准确率高于传统算法,附带的额外开销较小。  相似文献   

10.
6LoWPAN是基于IEEE802.15.4标准的低功耗有损无线传感器网络承载IPv6协议的适配层技术。在6LoWPAN网络中,传感节点通过网关与Internet进行数据交互,导致靠近网关的节点与其他节点相比,能耗和负载严重不均衡。当前的6LoWPAN传感器网络协议不支持多网关路由功能。提出了一种基于rank值最小的多网关选择算法,在不增加额外信令的条件下,对现有6LoWPAN协议增加了多网关的支持,设计完成了6LoWPAN多网关系统方案,并在实际平台下实现。结果分析表明,该设计方案能够获得预期功能和性能,实现6LoWPAN节点能够自由选择网关,与Internet无缝互联互接。  相似文献   

11.
吴进  贺辉  邹波 《计算机工程》2009,35(14):117-119
在移动IPv6环境中,IntServ/RSVP模型很难实现QoS保证。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新的资源预留方案,该方案建立在分层移动IPv6协议的基础上。分析移动节点在域内的资源预留机制,与MRSVP, HMRSVP进行性能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案具有较高性能。  相似文献   

12.
研究并分析了IPv6中的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v6,并基于相关草案和协议,在WINDOWS环境中以动态链接库的形式设计并实现了DHCPv6协议,应用于IPv6教学试验平台,取得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主要研究如何解决在无线移动物联网中使用IPv6所引起的传输效率以及移动切换中数据连续传输问题。为传输效率问题,提出了IPv6报头的复合压缩方法,使用了地址分配器、比较编码、Lempel-Ziv-Welch编码器等算法对报头作压缩处理。为实现移动切换时的数据连续传输,提出了改进的移动切换协议E-FHMIPv6方法。仿真结果证明,该算法和方法提高了传输效率,在移动切换时降低了丢包率。因此,提出的解决方案对移动互联网的性能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周莲英  王亮 《计算机应用》2012,32(6):1491-1494
在层次移动IPv6中,当移动节点(MN)和通信对端(CN)之间存在更短路由时,二者之间的通信分组仍然要通过移动锚点(MAP)转发,造成了不必要的分组传输时延及系统开销;并且其按照先后顺序进行的域间绑定更新过程有一定的绑定更新时延。为此提出一种改进型层次IPv6,将路由优化分组通信技术应用于层次移动IPv6中,使用条件是分组传输与绑定更新数目比(PBR)达到给定的临界值;同时改进了域间切换的绑定更新流程。理论分析表明,改进型层次移动IPv6相对于层次移动IPv6在系统开销、绑定更新时延及分组传输时延等方面均有优势。  相似文献   

15.
针对乒乓切换(移动节点频繁地在PAR和NAR间频繁切换)时,现有的预测式FMIPv6存在着时延大、丢包率高、信令冗余等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定义了新的Hop-by-Hop 选项报头TM, PCoA表和双向隧道表,并将TM捎带在NAR向PAR发送的最后一分组数据包的确认中,告知PAR,MN将不久会移回PAR域,以便PAR提前准备好其与NAR之间以前建立好的双向隧道,从而达到MN的快速和平滑切换。分析表明,该方案能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提高移动用户的QoS。  相似文献   

16.
针对网络移动性(NEMO)基本支持方案(NBS)中NEMO网络切换时延过长的问题,提出一种NEMO网络在代理移动IPv6(PMIPv6)中的实现方案,并针对其切换流程进行了进一步优化。新方案通过缩减经无线链路传输的切换信令条数以及提前建立数据转发隧道,实现了移动网络的快速切换。分析结果显示,新方案的标准切换流程和快速切换流程比NBS方案的切换流程分别减少了56.55%和58.63%的切换时延。  相似文献   

17.
首先在存在大量NAT的混合型(IPv4/IPv6)网络环境中分析了网络蠕虫的扫描策略,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 Teredo服务的网络蠕虫—TeredoWorm,该蠕虫应用分层扫描策略为在本地应用子网内扫描策略;在子网间应用基于Teredo服务的扫描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分层蠕虫传播模型(Layered Model,LM)。经仿真实验结果表明,TeredoWorm是一种可以在IPv4/IPv6网络中穿越NAT进行大范围传播的蠕虫,其将对IPv4/IPv6网络的安全性带来巨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18.
针对对IPv6的特点和各种地址配置认识的不足,列出IPv6较IPv4主要增加的特点,介绍了IPv6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下的链路本地地址的转换原则以及在Linux环境中IPv6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下的全局地址配置、IPv6有状态地址自动配置下DHCPv6的无状态和有状态的地址自动配置的方法,以及通过使用wireshark抓包进行相应的分析、阐明各种地址配置的方法和工作流程.  相似文献   

19.
IPv6协议对移动性的支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庆  曾志纯 《微机发展》2003,13(11):90-92
网络技术和移动技术是目前的两大通信技术。随着网络技术和便携式终端的迅速发展,在网络中实现对移动性的支持变得越来越重要。IPv6作为下一代互联网协议,是针对IPv4现在面临的问题提出的,对移动性的支持是IPv6的主要新特性之一。文中对协议IPv4和IPv6进行比较,阐述了IPv6对移动性的支持,分析了它的优点、工作原理和实现的关键技术。并以此说明IPv6能够使用户在移动状态下以多种接入方式享受移动服务,它的丰富的功能为移动性的解决方案提供了诸多方便。  相似文献   

20.
计算机技术更新非常迅速,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最受人们欢迎的是IPv6控制系统,分析了现在使用最普遍的IPv6的推广和使用,对校园学校网的设计和管理方面根据实际应用提出了一些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