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抽油杆管偏磨机理与防治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从生产实际出发 ,结合理论分析 ,较全面地分析了聚合物驱油后出现杆、管偏磨现象的机理 ,并提出了综合防治的基本措施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注聚区抽油杆管偏磨机理与治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理论分析了采出液含聚合物的井抽油杆管偏磨机理,提出下加重杆、装防偏磨扶正接箍及扶正环、改变柱塞与衬管间隙、改变热洗工作制度及保证出油通道的综合防治措施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抽油机井管杆偏磨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屈曲理论的应用 抽油机井杆柱在抽油过程中,由于杆柱属细长柔性杆,受到轴向压力的作用,会失稳、产生弯曲,弯曲的形状与轴向压力的大小有关,随着轴向力的增加,杆柱首先失稳,超过一次临界载荷,产生正弦弯曲,达到二次临界载荷,产生螺旋弯曲,直至自锁。不同规格的杆柱临界载荷不同。  相似文献   

4.
CD区块管杆偏磨严重造成检泵周期短,制约着煤层气井的高效开发。为此,从区块井眼轨迹特征、杆柱力学分析和井筒流态等方面入手,分析了CD区块管杆偏磨机理及腐蚀机理,形成了以井斜数据、举升机型、产液量及液性、煤粉含量、工作制度为依据,适合于CD区块煤层气定向井举升管串的一套优化设计模板。该模板综合运用油管内衬、油管涂料、各类抽油杆及其配件扶正技术,同时结合煤层气排采设备选型与优化软件的应用,大幅延长了检泵周期,降低了修井成本,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最后建议加强区块单井产水能力的预测研究,为煤层气井举升管柱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王月朋  王瑞 《石化技术》2015,(2):149-150
抽油井杆管偏磨一直是油田开发普遍存在的热点问题,并且这一难题尚未真正解决。本文通过大量统计资料及现场调研对抽油井杆管偏磨防治技术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在各类技术的基础上加强了理论分析,阐述了各类防偏磨技术方法对不同油井的适用情况,并进行了经济预测,给出了相应方案,使油井能够达到长期高效生产,增加其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抽油井井下管杆偏磨问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正友  杨传让 《断块油气田》1996,3(5):58-62,F003
通过对马厂,桥口二油田抽油机生产井工况的大量矿场统计,并对形成抽油井中的油管与套管内壁、抽油杆与油管内壁间的偏磨的多种因素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提出了解决偏磨的方法,从而有效地延长抽油机井的生产周期。  相似文献   

7.
目前杨井作业区已进入开发中、后期,井筒状况恶化严重,管杆偏磨矛盾日趋突出,在抽油机井管杆偏磨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油井的免修期大大缩短,大量管杆材料早期报废,已成为制约油井连续平稳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增加大量井下作业工作量及作业费用,可见开展管杆偏磨机理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机理上分析造成管杆偏磨原因,并提出有效地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偏磨油井抽油杆受力实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油田现场通过安装应变式力传感器的方法,测量了偏磨井中抽油杆在不同长度位置时力的变化规律。抽油杆在上冲程时的摩擦力沿杆长方向分布较均匀,可以排除油管弯曲现象;下冲程时的摩擦力较大,产生的偏磨较严重。  相似文献   

9.
水驱抽油机井杆管偏磨力学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垂直井中抽油杆柱产生偏磨现象是下冲程抽油杆柱在油管内产生屈曲变形引起的,文章分析了引起抽油杆柱偏磨的力学原因,编制了抽油杆柱受力计算程序,并用于实际计算。  相似文献   

10.
抽油井井下管杆偏磨因素分析及配套治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濮城油田抽油井井下油管与抽油杆偏磨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相应治理方法,并在现场得到了应用,有效地延长了抽油井的检泵周期,达到了控本增效的目的,具有较大的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抽油井管杆波动偏磨机理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杆抽油井管杆偏磨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传统认为是由于井斜造成的。其实,大多数发生管杆偏磨的油井不存在井斜问题。文章在引入了波动偏磨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产生波动偏磨的机理,并论述了发生波动偏磨的几何和力学条件,为预防管杆偏磨提出了措施。  相似文献   

12.
油井高含水开发阶段,抽油机井杆管偏磨严重影响油井正常生产,采用塑料内衬油管治理杆管偏磨取得良好效果,但塑料内衬管壁厚3.4~4.5m,减小了油管内径,限制了能够下入的抽油泵型号,对于小套管油井或进行过套管补贴的油井,限泵径情况更加严重,影响抽油机井采油工艺方案的实施。涂层油管的涂层壁厚约0.7mm,对油管内径影响较小,论文研究采用涂层油管治理偏磨的工艺技术,开展了室内试验,优选出激光熔覆油管,进行的现场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石油钻探技术》2006,34(1):48-48
抽油杆抗磨斟由抗磨光杆、扶正套总成、接头、背帽组成,在油井偏磨部位由于偏磨压力的作用,扶正套会自动找到最大偏磨点并相对固定,抽油杆与油管的摩擦与磨损转变为抽油杆抗磨副自身的摩擦与磨损,不但能克服直井井身轨迹弯曲部位及斜井造斜部位、增斜部位、稳斜部位、降斜部位的管杆偏磨问题,而且可防止下部抽油杆柱及管柱失稳弯曲与偏磨。同时,抽油杆抗磨副摩擦系数低、强度高、耐磨蚀、具备加重杆的作用,可防止杆柱失稳弯曲造成的杆管偏磨问题。  相似文献   

14.
抽油机井杆管偏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抽油机井杆管偏磨在油田生产中是一个普遍问题.不同油田、不同油井的偏磨规律不同.结合当前杆管偏磨防治研究现状,重点分析引起偏磨问题的井眼轨迹、杆管组合、井下工具及井内流体、生产设备与参数等因素.偏磨问题的防治方案应该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发生偏磨的各抽油机井生产数据,引起偏磨的各因素相关数据和偏磨规律等都是综合治理方案设计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水驱高含水油井杆管偏磨原因的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董世民  封柯 《石油机械》2004,32(2):11-14
建立了抽油机井杆管偏磨原因力学分析的力学模型。给出了垂直油井杆管偏磨临界轴向压力的计算公式和抽油杆柱轴向分布力的模拟方法 ;推导了供液不足油井液击力的计算公式 ,改进了柱塞下行阻力的计算方法。系统分析了含水与沉没度对杆管偏磨临界轴向压力与柱塞下行阻力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 :(1)高含水油井在低沉没度下运行会明显加剧抽油杆柱的轴向振动 ,降低杆管偏磨的临界轴向压力 ;(2 )对于高含水低沉没度运行的油井 ,若油井供液不足将使柱塞下冲程泵内产生液击 ,柱塞下行阻力会明显增加。因此 ,高含水油井在低沉没度下运行时 ,抽油杆柱轴向振动的加剧或液击都会严重恶化抽油杆柱的受力或直接导致杆管产生偏磨  相似文献   

16.
抽油机井杆管偏磨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在抽油机井维护性作业中,杆、管偏磨问题日益突出.以大庆萨南油田为例,萨南油田2004年1-9月份维护性作业施工961井次,因杆、管偏磨施工249井次,占维护性施工总数的25.9%.为此,文章从油井井深结构、采油工艺、生产参数等方面,结合萨南油田开发特点和生产实际情况,分析研究了杆管偏磨现象发生的原因,确定油井生产过程中造成偏磨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及预防措施,以减少杆、管偏磨现象的发生,对该类油井实施有效的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7.
大港南部油田有杆泵井偏磨机理探讨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港南部油田部分油井抽油杆和油管偏磨严重,造成抽油杆断脱、油管漏失及频繁作业,严重影响了油田的正常生产。通过对165口因杆管偏磨造成抽油杆断脱、油管漏失的井进行调查分析,结合抽油杆下行阻力理论计算,发现造成杆管偏磨的主要原因是高冲次、高含水、低沉没度导致抽油杆下行弯曲和井斜变化大。结合生产实际提出了抽油杆底部集中加重、中性点扶正、配套应用大流道泵减少抽油杆下行弯曲;底部减少加重、偏磨段连续扶正、上部延伸保护和井口旋转减少井斜偏磨;确定合理的生产参数减少杆柱共振等综合配套防治技术。现场应用表明,提出的方法可有效地改善大港南部油田偏磨现象。  相似文献   

18.
抽油机井管杆防偏磨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有杆机械采油过程中,时常会发生抽油杆与油管的相互磨损,造成杆断、杆脱、管漏等事故,缩短油井免修期,影响油井正常生产,增大作业成本投入。以GD1-11-907井为例,自1998年3月以来,管杆偏磨造成检泵作业8次,平均检泵周期154d,最短的只有25d。可见,开展抽油机井管杆防偏磨技术的应用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有杆泵采油是石油工业传统而占主导地位的人工举升采油方式。而有杆泵偏磨是抽油机采油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油管、抽油杆在上下冲程中的相互偏磨,造成大量油管、抽油杆直接报废,也是抽油机井维护作业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抽油机井维护作业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文中就有杆泵偏磨机理进行探讨,并结合现场实际提出相应的配套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20.
套管采油是无油管采油技术的一种,由于没有油管,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泵效,减少了杆管偏磨。但是一旦抽油杆柱与套管壁接触,其杆管偏磨更为严重。因此,对套管采油井杆管偏磨机理的研究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