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介绍了麻赛尔纤维的性能特点,并对麻赛尔纤维和棉纤维混纺纱的生产工艺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生产中的关键技术措施。各工序通过优化工艺参数,提高了成纱质量,最终成功纺制了棉/麻赛尔50/5014.8tex的混纺针织用纱。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采用Modal纤维和精梳棉以及黑色涤纶纺制针织用麻灰纱的工艺方案和工艺措施。  相似文献   

3.
利用麻赛尔纤维优良的舒适性、亲肤性以及抗菌、易于加工等特点,将其与导湿快干涤纶丝交织,开发麻赛尔仿牛仔针织面料。重点介绍了平针衬垫类和提花类两种仿牛仔针织面料的编织工艺,并对编织过程中的张力控制、穿纱方式等进行了探讨。染色时,只染麻赛尔纱,让涤纶留白或轻度上色,在此基础上对前处理、染色、皂煮、固色、柔软等工艺处方进行了说明。结果表明:该方法得到的麻赛尔仿牛仔针织面料的工艺流程短、损耗小、成本低,且风格独特,是一款性价比较高的针织面料。  相似文献   

4.
介绍新型吸湿发热再生纤维素储能纤维及麻赛尔纤维的功能和特性,并将其与抱合力较好的棉纤维混纺,采用赛络紧密纺工艺制备18.0 dtex储能、麻赛尔、棉(30∶30∶40)混纺纱。重点分析纤维配比、混纺纱设计,以及针织技术和后整理技术的突破过程,并对采用不同配比、不同原料设计的4种储能纤维织物进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储能、麻赛尔、棉混纺纱与氨纶交织的单面衬垫织物,具有优良的透气性、抗起毛起球性、尺寸稳定性等,而且其吸湿发热性能和保暖性能具有显著优势,是一种新型吸湿发热针织内衣面料。经批量生产和产业化推广应用,受到市场和消费者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5.
探讨麻赛尔多组分混纺纱及其交织物的生产要点。介绍了经纬纱的原料性能,经纬纱选用不同的股线。以麻赛尔/导湿涤纶/棉50/30/20 24.5 tex混纺纱为例,介绍了纺纱工艺流程及纺制中采取的技术措施。整经速度为450 m/min;采用S432型浆纱机,两种经纱分别在前后浆槽浆纱,根据经纱性能特点优选了浆料配方,合理调整织造工艺参数,最终成功开发了麻赛尔多组分混纺交织弹力织物。认为:开发的织物实现了多组分纤维的性能互补,适合做秋冬高档面料。  相似文献   

6.
探讨莱赛尔亚麻混纺纱的生产工艺。介绍了亚麻纤维的性能特点及物理指标;比较了莱赛尔与亚麻纤维的两种混和方案;介绍了亚麻纤维和莱赛尔预处理工艺;采用两道混并工艺,避免条子过于熟烂;比较了环锭纺与集聚纺两种纺纱方式的成纱指标;对比了不同规格的网格圈纺纱效果;最终顺利生产出莱赛尔/亚麻80/20 7.4tex集聚纺和环锭纺纱。认为:选择合理的亚麻纤维预处理和工艺配置以及纺专器材,可以保证莱赛尔亚麻混纺细号纱的顺利生产。  相似文献   

7.
以80%麻赛尔+20%棉混纺纱线为原料,采用两根纱线合股在HK-MN型手摇横机上编织针织医用敷料,然后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影响针织医用敷料透气性、吸液倍率和可伸展性的主要因素,如纱线线密度、组织结构、弯纱深度。结果表明:随着弯纱深度的增加,可伸展性、透气性增大,吸液倍率减小;组织从平针变化到1+1罗纹、1+2罗纹、2+2罗纹,透气性和吸液倍率先增大后减小,可伸展性变大;纱线线密度越大,可伸展性、透气性越小,吸液倍率越大。在织物组织为1+1罗纹、弯纱深度1.7 mm,纱线线密度30 tex条件下制备麻赛尔纤维医用敷料的综合性能最能满足临床的要求,可伸展性为1.17 N/cm,透气性为2 174 mm/s,吸液倍率为10.77倍。  相似文献   

8.
分析研究了麻赛尔和次兔毛混纺的可纺性能,通过选择适当的纺纱工艺成功纺制了2种麻赛尔/次兔毛混纺纱线.纺纱工序中,细纱前工序使用数字式小样纺纱设备,细纱工序分别采用SDL转杯纺与数字式环锭纺2种纺纱方法进行试纺,并对2种混纺纱线的主要性能进行测试分析比较.测试结果表明,转杯纺纱线的毛羽与条干优于环锭纺纱线.使用转杯纺有利于充分发挥麻赛尔/次兔毛混纺纱线性能,该研究既拓宽了麻赛尔纤维的使用范围,又为次兔毛的回收利用提供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采用舒适、环保、有益健康的新型纤维素纤维麻赛尔与莫代尔纱线交织,充分发挥两种纤维各自的性能优势,研制开发具有功能性和舒适性的针织新产品。以编织纬平针组织为例,阐述原料规格、设备参数、编织工艺及注意事项,以及预定形、煮漂、染色等染整工艺。给出面料基本技术参数,并对面料主要性能指标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麻赛尔与莫代尔交织的针织面料具有优异的亲肌肤性,良好的悬垂、吸湿、透气、抗菌和穿着舒适性,适合开发高附加值、高品质的针织产品。  相似文献   

10.
亚麻落麻与涤纶混纱性能测试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讨亚麻落麻纤维的可纺性和成纱质量特征,对不同混纺比亚麻落麻、涤纶混纺纱的性能进行测试;指出:经前处理的亚麻落麻纤维具有一定的可纺性,但只能纺制较粗号数的纱,而加入涤纶纤维后,则可纺性得到较大改善,并随着涤纶纤维比例的增加、可纺性变好。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亚麻纤维的特性.采用亚麻纤维、棉纤维和涤纶纤维混和纺制针织用纱(线)时,首先亚麻纤维与涤纶纤维棉包混和制条,棉纤维制条,然后再在并条工序混和、纺纱.  相似文献   

12.
为了确保有机棉与竹纤维混纺针织纱的质量达到要求,针对两种纤维的性能特点,确定了合理的纺纱方案,优化配置了纺纱工艺.有机棉竹纤维混纺针织纱的纺制采用并条混和的工艺路线;生产中针对有机棉比常规细绒棉含短绒多、成熟度较差的特点制定工艺,针对竹纤维抱合力差的特点采取了相应的技术措施.通过优化工艺、加强管理,有机棉竹纤维混纺针织纱质量稳定.  相似文献   

13.
为纺制合金锗纤维/大豆蛋白复合纤维/棉纤维40/30/30 18.4 tex混纺针织纱,根据合金锗纤维、大豆蛋白复合纤维、棉纤维的性能特点,合理选择三种纤维混纺比,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组分纤维优势;通过对原料进行预处理,优化梳棉、粗纱及细纱工艺配置,控制好各工序车间温湿度,最终解决了大豆蛋白复合纤维散湿严重、纤维间抱合力差、可纺性差等技术难题,顺利纺制了合金锗纤维混纺针织纱,其质量满足了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4.
为了顺利纺制CJ/Tencel/亚麻55/30/15 14.5 tex混纺纱,分析了亚麻、Tencel和棉三种纤维的性能特点,针对亚麻纤维较短且粗硬纤维较多的特点,对其进行软化处理以提高其可纺性;针对Tencel纤维易产生静电的缺点,需对其进行抗静电处理;各工序车速偏低控制,粗纱、细纱捻系数偏大控制。通过一系列的工艺技术措施,最终使整个生产过程较顺利,但成纱粗节、棉结相对偏多,需在以后的生产过程中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15.
针对亚麻混纺针织物在生产过程中因亚麻纤维抗弯刚度大而引起的断纱、爆孔、破洞等问题,介绍亚麻混纺纱的纺纱工艺和织造工艺特点及改善措施。选用36 tex(16S)亚麻与棉混纺纱(55∶45)和36 tex(16S)亚麻与涤纶混纺纱(55∶45)开发麻棉、麻涤混纺针织面料,详细阐述组织结构确定、织机选择和参数设置等开发工艺,分析面料外观效果,提出爆孔及破洞问题的解决办法。指出在纺纱工序使亚麻保持高回潮率,织造工序调节粗针织造,染色工序进行前处理,可降低亚麻混纺针织面料生产过程中的断纱、爆孔等问题,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以及降低企业的生产费用。  相似文献   

16.
棉竹涤混纺针织纱的生产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竹纤维是一种新型的环保纤维,与棉纤维和涤纤维混纺后可用作夏季面料的针织用纱。对棉纤维竹纤维涤纶纤维混纺针织纱的混和方法、纺纱工艺流程及各工序的工艺参数进行了探讨,并讨论了提高成纱质量的一些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为了顺利纺制Amicor抗菌纤维、涤纶、粘胶混纺针织纱,并且避免后工序高温染色对Amicor纤维抗菌性能的不良影响,对白色Amicor纤维、白色粘胶和有色涤纶的混纺工艺进行了实践.针对所纺纤维的特性,以粘胶/Amicor/黑涤/蓝涤57/25/15/3 18.5 tex纱为例,探讨了产品配色设计、混色方法及各工序的纺纱工艺和关键技术措施,指出生产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结果表明:Amicor、涤纶、粘胶混纺色纱的成纱质量满足织造要求,外观色彩分布富有层次感,风格独特.  相似文献   

18.
大豆蛋白长绒棉涤纶混纺纱的生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探讨大豆蛋白纤维、长绒棉及细特涤纶纤维细号混纺针织纱生产工艺,介绍了纤维的性能特点、纺纱工艺流程;针对大豆蛋白纤维纺纱静电现象严重的问题,生产中各工序通过优化配置工艺参数,采取严格控制相对湿度等技术措施,保证了纺纱顺利进行及成纱质量的稳定.  相似文献   

19.
为了顺利生产Outlast腈纶混纺针织纱,分析了Outlast腈纶纤维的性能特点,并在纺纱过程中针对性地采取了工艺技术改进措施。通过纺纱前喷洒抗静电剂;清梳工序适当降低各打击梳理机件速度,放大梳理隔距;并条工序采用重加压、大隔距、轻定量工艺原则;粗纱工序选用较小的后区牵伸与较大的罗拉隔距;细纱工序在较大粗纱捻系数的基础上,采用较大的后区隔距、较小的后区牵伸、低速度等工艺;各工序严格控制温湿度,结果成功纺制出棉/Outlast腈纶60/40 18.3 tex混纺针织纱,达到了较好的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20.
研究不锈钢纤维阻燃粘胶纤维混纺纱的纺纱工艺及产品的主要性能.对不锈钢纤维与阻燃粘胶纤维的基本性能进行了分析,设计生产了不锈钢纤维含量在1%~40%的10种抗静电阻燃混纺纱,测试分析了不锈钢纤维含量与混纺纱的燃烧、电学等主要特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锈钢纤维在混纺纱中的含量决定纺纱细度;不锈钢纤维含量增加,混纺纱强伸度均降低,纱线燃烧平均摧毁长度减小,燃烧时间缩短,燃烧速率基本相同;不锈钢纤维含量为1%时抗静电性能较好;纱线色泽与不锈钢纤维含量近似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