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代建制作为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新兴产物,具有传统管理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同时也存在特有的弊端,因此需要政府进行有效的监管。在综合分析政府投资代建制项目建设过程中政府、代建单位和承建单位三者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根据公共寻租理论,分析代建单位与承建单位发生寻租行为的动机;运用博弈论方法建立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下三方博弈的动态模型,并对代建单位与承建单位的寻租行为进行博弈分析;根据模型分析结论,从政府监管角度提出了科学治理寻租行为的政策建议和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2.
通过构建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养老PPP项目中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本方的博弈过程,探讨抑制机会主义行为的措施和有效监管的方式。结果表明,社会资本方积极努力行为下的投机收益大小是影响机会主义行为的关键,强监管不能有效遏止机会主义行为。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以期推动养老PPP项目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碳排放监测是实现建筑施工碳减排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建筑业低碳化发展。但是,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常常忽视碳排放监测,不利于分析建筑施工碳排放现状,进而不利于探索碳减排路径。基于建筑施工碳排放监测与核查中可能存在的寻租现象,构建建筑施工企业、碳排放核查机构和政府部门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各参与方策略选择演化稳定性,探讨各要素对三方策略选择的影响关系,分析三方博弈系统中均衡点的稳定性,并通过仿真模拟模型进行验证,为政府完善建筑施工碳排放监测监管机制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项目融资技术的发展,PPP模式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在公共项目建设中广泛采用的投融资方式。然而,招标活动参与人的一些不道德行为造成项目实际完成成本大大高于计划完成成本,这使得项目监管成为影响项目完成质量至关重要的因素。借助演化博弈方法对项目招标及实施过程中利益主体行为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24)
我国的内幕交易行为严重扰乱了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对证券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危害极大。文章通过构建监管机构与上市公司的演化博弈模型发现,当上市公司进行内幕交易的收益大于不进行内幕交易的收益、监管机构监管成本过高或对进行内幕交易公司处罚力度不够时,内幕交易行为必然发生。要遏制和消除内幕交易行为,不仅要加大对发生内幕交易上市公司的处罚力度,还需从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监管等多方面下手。  相似文献   

6.
构建演化博弈模型,根据复制动态方程和演化稳定策略,分析出政府投资项目的各种演化稳定策略均衡的条件和结果,在此基础上,利用演化模型通过NetLogo 软件构建政府投资项目Agent 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政府投资项目行为人策略选择呈现多阶段特点,初期由于违法惩罚成本较低,行为人倾向于违法,由于政府加大打击力度,违法成本逐步增加,但由于惯性作用仍存在大量违法行为,并且违法收益较高,随着惩罚制度逐渐完善,最终演化到守法获得收益成为最优选择。可以看出制度完善程度与行为人行为选择之间呈现不一致性,但随着制度完善,政府投资项目行为人最终会趋向于选择秉公守法行为,并针对目前我国政府投资项目存在问题,完善了“隧道行为”概念。  相似文献   

7.
在房地产项目的质量监管中,开发商、监理以及施工方由于经济利益诉求不同,构成了典型的博弈问题。将演化博弈理论引入到房地产项目质量监管问题中,构建了房地产项目质量监管的演化博弈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模型解的稳定性及博弈参与方的策略选择行为。结果表明:房地产项目质量监管的演化博弈模型存在两个演化稳定点(1,0)和(0,0),施工方和监理方的策略选择与开发商的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我国现行政府投资工程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和存在的弊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的“双层代理制”管理模式,分析了该建设管理模式的运作方式,提出了实施该建设管理模式的配套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9.
政府投资项目投资控制是一个动态博弈过程,建设单位具有追加投资的利益驱动,在博弈中有着“先行优势”,可以不断地追加投资,迫使政府为其买单,进而滋生不良现象。对政府投资项目投资控制进行博弈分析,提出应从几个方面对政府投资项目失控现象进行治理,包括严格执行决策审批制度,强化建设单位投资超出概算的惩罚机制等。  相似文献   

10.
11.
考虑到建筑废弃物违法处置具有明显的负外部性,基于多元协作治理机制,引入社会监督因素建立施工单位与监管部门建筑废弃物处置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不同社会监督水平对其行为策略的影响,并进行数值仿真。结果表明:社会监督不存在或水平较低时,系统不存在演化稳定策略;在监管部门缺少必要奖惩激励的情况下,可能出现治理失效的情况;社会监督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抑制违法填埋行为,减少监管部门监管成本;当社会监管达到较高水平时,举报曝光的概率大于违法处理废弃物节省成本与风险成本的比值,施工单位群体会自发趋向于合规处理策略。据此,从公众参与和废弃物处置成本角度出发提出建议,为建筑废弃物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影响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管行为的因素,对科学的施工监管策略进行分析,在监理单位和施工承包商具有有限理性的前提下,构建了基于进化博弈的监理单位和施工承包商的博弈模型。对进化稳定策略的分析结果表明,对施工承包商的施工过程进行安全监管的成本、施工承包商进行安全生产的投入成本、激励和惩罚的强度和监理单位进行安全监管出现的失误率等因素的变化会影响博弈双方所选择的策略。同时,运用SD 方法模拟仿真博弈双方的动态进化过程,并提出了加强我国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监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代建制实施中合谋行为的博弈分析和监管机制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基于代建人可能寻租的动机假设,通过分析代建制实施中合谋行为产生的机理,揭示了代建制实施中合谋体的类型和合谋发生的供需耦合、制度空间和社会背景原因。构建了政府、政府主管部门、代建人、承包商四者之间的博弈模型并进行了求解,得到了各方参与合谋的条件,并分析了在不同惩罚系数情况下合谋产生的条件差异,识别出防范合谋的关键政策变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范代建制实施中合谋行为的机制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4.
构造工程项目动态联盟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其参与者间的博弈演化过程,模拟不同赋值点向均衡点演化的轨迹,发现系统演变的长期均衡受到支付参数的影响,动态联盟的预期收益、组建的风险成本和联盟资源是影响组建工程项目动态联盟的重要因素。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基于动态联盟的工程项目深度合作路径。  相似文献   

15.
新型建筑工业化具有高质量、低消耗、可循环发展等特征,其推广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利用演化博弈方法,建立“政府-开发商-银行” 的三方动态演化博弈模型,进行各博弈主体策略的演化稳定性分析,并针对初始状态、奖惩力度、借贷风险和开发成本等对演化结果的影响进行动态仿真。在此基础上, 考虑开发商群体的网络拓扑特征对演化真实性的影响,引入复杂网络理论, 以无标度网络为载体描述开发商个体的连接偏好和决策机制,构建政府监管下的建筑工业化扩散模型,并通过仿真深入研究相关因素对扩散深度的影响作用,最后结合仿真结果给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绿色建筑比一般建筑面临着更多的风险,在推广绿色建筑的建筑行业大背景下,如何高效并合理地对绿色建筑项目的风险进行治理,对绿色建筑项目的成功普及和长远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采用复杂网络分析的方法,验证了绿色建筑项目参与者之间的风险具有很强的关联性,进而提出绿色建筑项目风险协同治理的思路;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对业主和承包商两大绿色建筑项目参与主体的协同行为进行了演化博弈分析,构建了绿色建筑项目风险协同治理的策略选择动态行为模型,找到了具有稳定性的演化博弈均衡解,并得出保证博弈双方同时采取协同风险治理策略的必要条件,根据演化博弈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绿色建筑项目风险协同治理的方法及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政府投资公益性建设项目中普遍存在“三超”现象,政府机构与建设单位之间总是处于超投资,追加投资状态,为了深入探讨“三超”现象,引入博弈论方法,按照现行工程管理模式下信息不对称的特征及信息模型,建立了项目各主体之间的行为动态博弈模型,基于寻租经济理论,给出了混合纳什均衡解,根据均衡解给出解决权力寻租活动的相应对策,并提出完善推进代建制、有效监督机制和权力约束机制的政策建议,以从根本上杜绝建设项目的寻租行为,最大限度降低三超现象。  相似文献   

18.
从目前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政府质量监督现状入手,分析我国现在政府质量监督存在的问题,并采用一个多方多阶段博弈模型进行分析,指出我国政府监督机构的改革应走市场化道路,政府对建设工程的质量应进行分类监督,并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市场化运作。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我国当前大型公共项目投资决策工作中公众群体参与不足、政府决策忽视公众利益等问题,借助演化博弈理论,将政府、公众和企业置于同一个分析框架中,建立三方主体非对称性演化博弈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各主体演化稳定策略,并对其演化路径及影响机理进行数值仿真分析。研究表明,大型公共项目投资决策过程是多方利益主体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相互掣肘的社会行为,政府、公众和企业三方博弈群体最后将达成“不激励、参与、努力”的稳定状态,公众参与行为激励机制的构建必须重视多方主体协作,采取措施增加公众参与行为收益,降低参与行为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