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建立和发展水利基础产业,实现水利良性循环,上海市水利局目前正酝酿加强水利固定资产经营管理,转换水利管理的经营机制,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以及运用经济杠杆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经济管理体系和核算体系的有关政策,以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模式。目前已草拟了《关于加强水利资金管理、建立水利基金的若干意见》,准备提请有关部门讨论研究后贯彻实施。浦东新区350平方公里的水利骨干工程是浦东新区防洪、排水、改善水质和提高航运的基础设施,估需  相似文献   

2.
加快交通、通信、能源、重要原材料和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开发和建设。这是当前加快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条件。 ——摘自江泽民总书记在 十四大的报告 水利事业是一项直接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但是水利管理部门的贫困却成了制约整个水利行业发展的严重障碍。 贫困怎么办?水利管理部门在思索,南四湖  相似文献   

3.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命脉,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水利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兴衰。建立科学的、合理的水利价格收费体系,理顺水利价格收费关系,是水利各项经济改革的关键。 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由于长期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水利产业的主要产品——供水和水电,作为国民经  相似文献   

4.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这里的水利是指广义的水利。包括防洪、灌溉、水电、水运、水土保持、城市和工业供水、乡镇供水、水利渔业、河口治理与海涂围垦、污水处理等,水利产业是一个包括多种生产活动的综合经济体。文章从产业的概念、基础产业的内涵、水利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对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新的世纪,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必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获取实时、准确的水利信息,才能促进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以适应时代对水利行业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兴水——跨世纪的工程 振兴水利,既是当今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全国水利行业的迫切愿望。为了振兴水利,老一辈水利工作者已为此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和巨大的代价,但水利至今仍未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水利行业也始终未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原因何在?出路何在? 振兴水利须有政策的倾斜和有效对策的保证。水利基础产业与基础设施地位的明确,使水利在得  相似文献   

7.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且被列为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首位。然而,与铁路、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行业相比,水利建设资金来源不稳定,由于水利筹资一直沿用单一的传统方式,缺乏相应的筹融资渠道,造成筹资难度大;投资规模保守,与水利基础产业地位和作用极不相称。水利建设投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中央水利建设基金数量不  相似文献   

8.
本文谨就基层水管站在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农村水利社会化服务谈几点浅见: 一、开展农村水利社会化服务的重要意义 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它还与交通、能源等行业一样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都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实践证明:水利作为兴利除害、为民造福的一项服务性事业,为保障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9.
根据马克思关于经济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的理论,水利经济系行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它是在水资源勘探、保护、开发利用、经营管理(含综合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水利基础设施和水利基础产业为主体的行业经济,具有明显的水利行业经济特征:如自然垄断性、区域性和随机性等。水利行业兴办的综合经营经济实体不应是水利行业经济的主体,但它在水利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起到了筹措资金、分流人员、安排家属子女就业、提高收益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都应大力发展。然而水利经济改革的主要对象则应是以水利基础设施和水利基础产业为主体的水利行业经济;当前改革的主要任务则是要在水利行业积极、成功地开展具有水利经济特征的“五大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0.
关于扩大水利投入途径及措施的探讨杨增文(山东省水利厅济南250013)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立稳定合理的投资机制,不断加大对水利的投入,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同时也是壮大水利行业综合实力,遏制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状...  相似文献   

11.
水利是一个兴利除害的古老行业,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水利提供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提供服务的领域和保障的范围越来越广,人们对水利地位的认识也不断提高。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到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但是,水利行业内外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涵盖的内容存在不同的认识,进而影响到水利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属性和发展政策。本文想就此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李鹏总理指出“要把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并在‘八五’计划安排中加以体现。”国务院领导同志明确指示,标志着水利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因而,正确认识水利这一基础产业的地位与作用,对进一步发展水利事业有着重要意义。基础产业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产业政策中所规定的优先发展的产业部门,例如农业、水利、能源、交通和原材料等产业部门。这些基础产业部门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制约、限制和战略性的作用。也就是说,基础产业存在和发展决定着其他产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基础产业的社会效益比较明显,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普遍意义,因此必须超前和优先发展这一具有战略地位的基础产业部门。水利为什么被列入基础产业呢?因为水利是国民经济中利用和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旱灾害的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具体说有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3.
农村水电是水利基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有活力的一个行业。十几年来特别是在建设农村初级电气化试点县后,农村水电蓬勃发展。但是,由于水利部门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忽视自身的经济效益,使农村水电企业产权不清,农村水电资产产权无偿转移的情况屡有发生。这是造成水利行业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决定了水利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地位,只有建立水利五大体系,才能不断深化改革,发展壮大水利经济,从而增强水利行业后劲,进一步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如何深化改革,围绕五大体系建设发展水利经济,提高管理水平呢?笔者从四个方面谈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15.
水利产业化是水利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笔者认为,推进水利产业化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好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的关系。水利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又是基础产业。作为基础设施,着重体现了水利的社会功能,水利要为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支撑;而作为产业,则着重体现了水利的经济效益,通过为社会提供服务,直接产生效益。水利基础产业是建立在水利基础设施之上的,没有水利基础设施就没有水利基础产业,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了水利基础设施就  相似文献   

16.
翻阅中国水利建设史和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建立在基础产业之上,没有基础产业的稳定发展,社会将难以步入现代化。水利作为基础产业,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加快水利基础设施的开发和建设。”笔者理解“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指国民经济或整个社会生产的发展,从根本上对于水利的普遍依存关系。换句话说: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命脉。  相似文献   

17.
高敏凤 《小水电》1999,(3):10-12
确保1998年国民经济保持8%的增长速度,最有效的手段是加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资力度。增加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的方向之一是增加中小水电及农村电气化县建设投入,这是开发中西部地区水利资源、为农村发展增加后劲、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木联能科技     
正北京木联能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安全监测面向水电水利、核电、地铁、桥梁、隧道及各种工业大型结构建筑工程,主要从事结构安全监测总承包、技术服务、监测仪器研发生产、监测资料综合分析安全评价、已投运电站的安全监测运行管理等工作。具备国家安全监测相关资质。作业环境检测依据国家行业相关规范标准,专业从事电力(水电水利、风电、光伏电等)等行业的作业场所有害因素识别、环境检测工作,具备国家检测资质认证。水电水利、新能源工程技术服务及咨询为水电水利、风电、光伏发电等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提供专业的技术咨询服务。具有工程咨询资质证书。  相似文献   

19.
水利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牵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水利部门义不容辞地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又是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只有在基础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才能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一起提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水利完全依靠国家投入是不可能  相似文献   

20.
水利与交通、能源、通讯等一样,都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必须优先发展和重点发展。然而,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水利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如何通过深化水利改革,抓住机遇,壮大自己,和其它基础产业一起得到优先发展和重点发展,却是需要广大水利职工一起来作的一篇大文章。 深化水利改革是强化水利基础产业的需要。通过40多年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使人们逐渐加深了对水利重要基础作用的认识,同时,频繁的水旱灾害,也使人们发现了做为基础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