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于岚岚 《东北水利水电》2015,33(1):35-37,72
文章以淮河上游息县水文站以上为研究区域,基于研究区域的数字高程数据、土地利用数据以及研究区内外附近8个气象站点2000-2010气象要素数据,运用分布式双源蒸散发模型实现了研究流域蒸散发的时空全过程模拟,为对所构建的蒸散发模型进行验证,结合研究区内息县水文站2000-2010实测蒸散发资料进行了回归分析和相关性检验,并选用F检验和T检验两种方法从日尺度和年尺度对所构建的回归方程进行了拟合度的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分布式双源蒸散发模型计算结果与息县实测蒸散发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在日尺度和季尺度上,相关系数均可达到0.85以上,所建立的回归方程均通过了显著性水平a=0.01的F检验和T检验,研究成果可为研究区的分布式水文模型中蒸散发的计算,特别是无资料地区的蒸散发计算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蒸散发是水文循环和能量循环中的关键环节,蒸散发的准确估算对农业用水调度和水资源的管理至关重要。为探索基于遥感技术建立快捷估算区域蒸散发的方法,选取河套灌区永济灌域为研究区,利用Landsat遥感影像和土地利用分类结果,基于SEBAL模型,对永济灌域2019年生长季的日蒸散量进行估算,分析研究区蒸散发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不同土地类型蒸散发的差异。结果表明:(1)SEBAL模型估算结果与FAO P-M公式相比,决定系数R2为0.94,均方根误差RMSE为0.43 mm/d,相对误差MRE为8.62%,模型反演精度较高,可以为研究区提供合理的蒸散发估算;(2)永济灌域生长季内日均蒸散量呈单峰变化趋势,最大值为7月的4.56 mm/d,最小值为10月的1.87 mm/d,并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3)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日蒸散量大小依次为:水体>耕地>城乡用地>草地>荒地。基于SEBAL模型估算区域的蒸散量,可为灌区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不同蒸散发模型在估算湿润地区蒸散发量方面的适用性,以淮河大坡岭以上流域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考虑植被叶面积指数的分布式彭曼蒸散发模型及双源蒸散发模型。通过计算流域2010~2018年逐日蒸散发能力,并建立上述模型计算值与蒸发皿实测值的拟合关系,比较了两个模型的计算精度。结果表明:彭曼蒸散发模型及双源蒸散发模型计算的流域蒸散发能力值与蒸发皿实测值,在时间上具有较好的相似性和一致性;且双源蒸散发模型计算的流域蒸散发能力与蒸发皿实测蒸散发值的相关关系好于彭曼蒸散发模型。研究结果可为估算湿润地区的蒸散发量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4.
采用空间分辨率为8 km×8 km、时间分辨率为15 d的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全球监测与模型研究组发布的卫星GIMMS/NDVI数据,反演了褒河流域叶面积指数(LAI)的空间分布,引入基于LAI的Penman-Monteith模型,模拟了褒河流域蒸散发能力的时空分布,分析比较了不同植被覆盖下蒸散发能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褒河流域植被蒸腾作用强于土壤蒸发,并且不同的植被覆盖对蒸散发能力的大小和时间分布有着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基于SEBS模型的老哈河流域蒸散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表面能量平衡系统(SEBS)模型,结合NOAA/AVHRR数据,估算半干旱的老哈河流域实际日蒸散发量,并将估算结果与结合FAO-Penman模型和作物系数法计算的参考作物蒸发量进行比较,最后综合分析了老哈河流域蒸散发与土地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以及地表温度(LST)的关系.结果表明:SEBS模型在老哈河流域有较好的适用性;老哈河流域实际日蒸散发时空差异较大,其中7、8月份流域蒸散发量较大,9、10月份蒸散发量逐渐减小,流域西部山区的蒸散发量较大,中部和流域出口所在的平原区相对较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蒸散发量不尽相同,其中林地的日平均蒸散发量最高,其次为耕地、灌丛和草地;流域实际蒸散发量与NDVI呈线性正相关,与LST呈线性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鉴于传统蒸散发模型基于单点计算,不能考虑流域下垫面条件对蒸散发影响的局限性,利用卫星遥感数据源,以四川境内的南广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栅格单元的分布式双源蒸散发模型,实现研究区域蒸散发时空全过程计算。研究表明:基于遥感数据源的区域蒸散发计算值与蒸发站点实测蒸发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744,在相似的气象和下垫面条件下,蒸散发能力排序为:林地>灌木丛>水田>旱地>草地,模型研究成果对于流域蒸散发空间计算,以及定量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蒸散发影响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地表蒸散发(ET)是地气相互作用中水分平衡的重要部分.利用新一代对地观测数据MODIS,基于地表能量平衡的SEBAL模型,对浙江省2006年8月2日和11月4日的蒸散发进行了反演.结果表明,蒸散发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由于温度更高,夏季的日蒸散发量明显高于冬季,可达到10 mm/d以上.另外,在地表水含量丰富、风速较大处以及水体周围蒸散发量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大凌河大城子水文站以上为研究流域,分别运用考虑植被叶面积指数的双源蒸散发模型和P-M公式计算流域的蒸散发,并和大城子实测蒸发皿蒸发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还定量研究了不同气象因素和植被覆盖度对蒸发皿蒸发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以为大凌河流域蒸散发估算和水文模拟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赣江上游流域蒸散发量影响因素的遥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AVHRR遥感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将地表能量平衡系统 (surface energy balance system,SEBS) 模型应用于赣江上游流域,在不同气象条件下对日蒸散发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SEBS模型对日蒸散发量的估算满足一定的精度,可以应用于此流域。通过遥感反演分析发现,赣江上游实际日蒸散发量受到净辐射、植被覆盖率、地表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反演参数与土地利用在空间上有良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且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年内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0.
区域蒸散发监测与估算方法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蒸散发是能量循环与水循环的结合,是陆面生态过程与水文过程的纽带。准确测定与估算区域蒸散发对气候演变研究、水资源规划与管理、农业节水研究、作物产量模拟及环境问题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30多年来,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蒸散发的监测和估算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总结了测定作物蒸散发的主要方法,包括梯度法、土壤水平衡法、蒸渗仪法、波文比法、涡度相关法和闪烁通量仪法等。估算区域植被或作物蒸散发的主要方法包括区域水量平衡法、彭曼综合法、互补相关法等。本文综述了各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及优缺点,分析了不同方法反映不同尺度蒸散发的适应性,提出了估算区域蒸发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两种SPEI序列的淮河流域干湿特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FAO56 Penman-Monteith和Hargreaves-Samani两种潜在蒸散发计算方法得到了12个月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研究了1960—2016年淮河流域干湿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两种SPEI序列对相关气象要素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两种SPEI序列均显示流域呈变湿趋势,温度距平值与SPEI负相关,与潜在蒸散发距平值正相关;空间上,流域西北和东部地区呈显著变湿趋势,中部地区为不显著变干趋势; SPEI去趋势后,流域的干湿变化斜率减小,去趋势过程不改变SPEI的趋势变化分布,只影响流域的干湿变化幅度;气象要素的趋势变化可影响流域干湿变化趋势和干湿等级,淮河流域干湿变化影响因素由强到弱顺序依次为温度、日照时数、风速和相对湿度。  相似文献   

12.
系统回顾了基于热红外地表温度和基于阻抗过程的两类遥感双源蒸散发模型研究进展,综述了能量平衡模型、特征空间模型和基于阻抗过程模型的优缺点,提出在未来遥感蒸散发模型的开发过程中,应注重上述两类双源模型物理机制的结合,强化机器学习方法的应用,在基于阻抗过程的蒸散发模型中加强与碳循环的耦合,进一步开发适用于城市区域的遥感蒸散发模型。  相似文献   

13.
淮河流域防汛自动化系统包括水文信息测报系统、实时水情信息处理和预报系统、气象自动化系统、通讯系统和防汛信息大屏幕显示系统等.水文信息测报系统有微机译电系统、实时水情信息网络系统和遥测系统.实时水情信息处理和预报系统有水情检索系统和洪水预报系统.气象自动化系统有天气图的填绘系统、数字云图自动接收系统和数字天气雷达图象终端系统.通讯系统有淮河微波干线网和沂沭泗水系一点多址通信系统.防汛信息大屏幕显示系统是由1989年购置的大屏幕ECP-3500显示机建成的.完善淮河防汛自动化系统的进一步措施有:(1)建立淮委计算机局域网;(2)建设防汛调度决策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4.
淮河流域水质参数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根据河流水系及重点河段纳污的特点 ,将流域划分为不同区域 ,进而对CODCr,CODMn,NH3 N三者两两间的线性相关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 ,并检验了CODCr与CODMn,CODCr与NH3 N ,CODMn与NH3 N回归方程的精度  相似文献   

15.
淮河流域未来情景描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淮河流域位于我国气候过渡带,是"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洪、涝、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在分析现有防洪减灾策略存在的不足基础上,提出了以流域为单元的国土综合整治防洪策略,协调人口和经济发展与流域资源、环境、生态承载力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蓄滞洪区功能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措施,以及新的管理思路,描绘了处于困境的淮河流域和蓄滞洪区发展的未来情景.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空间数据库组建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基于对象—关系型空间数据库的管理模式,研究淮河流域空间数据库的组织模型,探讨数据库的建设方法,以实现淮河流域空间和属性数据的统一管理.基于此方法建设的基础空间数据库能够有效管理多类型的海量空间数据,在流域的日常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数据组织模型和建设方法适用于其它类似等级的空间数据库建设  相似文献   

17.
蒸散发是流域能量循环和水文循环的重要变量,准确估算蒸散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FAO56PenmanMonteith方法计算潜在蒸散发量时气象资料往往不易满足,同时,在提出形式简单且满足精度要求的其它估算方法时,缺乏足够全面的适用性分析。针对上述问题,基于汉江流域中上游地区12个气象站点1961-2013年的逐日气象资料,以FAO56Penman-Monteith方法估算的潜在蒸散发量作为参考标准,分别从不同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对比分析了1种综合类方法、2种辐射类方法和3种温度类方法在汉江流域的适用性。结果表明,辐射类方法适用性最好,综合类方法次之,温度类方法适用性较差。其中Makkink方法和Priestley-Taylor方法在研究区的适用性最好,计算精度高,McCloud方法在研究区的适用性最差,误差较大。  相似文献   

18.
基于Kriging空间插值气象数据、IGBP土地覆盖和AVHRR NDVI数据,利用Shuttleworth-Wallace模型估算韩江流域2000—2006年的潜在蒸散发(PET)。结果表明:流域PET空间分布呈显著的非均匀性,其值在496.6~1741.8 mm/a范围内变化,标准差为165.9 mm/a,主要受区域的气候和植被类型影响;PET随气候的变化和植被的生长呈季节性变化;低分辨率的输入数据会使PET模拟结果在相同尺度的范围内被一定程度地均化;气象站点密度对PET的计算结果有影响,Kriging插值气象数据的站点密度远大于CRU数据,两种数据计算的PET结果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的对比显示,前者计算的PET精度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9.
汉江上游流域潜在蒸散量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全球变暖背景下汉江上游流域潜在蒸散量的变化特征,根据汉江上游流域1960—2015年汉中、石泉和安康3个气象站的逐日实测气象数据,采用彭曼-蒙蒂斯方程计算逐日潜在蒸散量ET_0。应用敏感性公式计算ET_0对5个主要气象因子的敏感系数,并结合气象因子的多年相对变化分析ET_0变化成因。结果表明:受太阳周年运动及地形等地理要素的共同影响,汉江上游不同气象因子及ET_0的年内分布不一;汉江上游ET_0对相对湿度最为敏感,各气象因子年敏感系数多呈显著下降趋势,敏感程度均达到"中"以上等级;ET_0同气象因子表现出复杂非线性关系,日照是汉中站ET_0变化的主导气象因子,石泉和安康站ET_0变化的主导气象因子是相对湿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