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朝晖  宗岗 《治淮》1998,(5):12-12
自1994年5月国务院环委会在蚌埠市主持召开了“第一次淮河流域环保执法检查现场会”后,淮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于1994年6月开始,对淮河流域主要跨省河流省界河段开展了每月一次水质监测,迄今已有四个年头,积累了丰富的系列水质资料,对当前淮河流域的水污染治理和决策、监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97年是实现淮河流域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的关键年,为检验治理成果,淮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加大了监测力度和密度,本文就1997年“达标”年省界河段水  相似文献   

2.
《四川水力发电》2010,29(4):36-36
山东省水利厅日前组织专家对山东省淮河流域水利管理局规划设计院等单位修编的《山东省淮河流域综合规划》(送审稿)进行了审查,认为规划符合山东淮河流域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水利部以及淮委关于流域综合规划修编的要求。《山东省淮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于2008年1月启动。综合规划涉及菏泽、济宁、枣庄、临沂、泰安、  相似文献   

3.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是我国第一部流域性水污染防治法规,于 1995年 8月 8日由国务院发布实施。该《条例》共43条,规定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目标是: 1997年实现全流域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 2000年淮河流域各主要河段、湖泊、水库的水质达到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要求,实现淮河水体变清。 为保障水 污染防治目 标的实现,《条例》规定,成立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责有:负责协调、解决有关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的重大问题,监督、检查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并行使国务院授予的其他职权。领导小组办公室…  相似文献   

4.
信息与文摘     
《治淮》1991,(3)
水利部在京召开淮河流域规划与治理座谈会为了加快治淮的步伐,于去年年底,水利部在京召开淮河流域规划与治理座谈会。来自豫、皖、苏、鲁和水利部有关单位的水利专家对淮委提出的《淮河流域治理规划纲要》提出修改补充意见,并希望淮委尽快提出“沂沭泗河洪  相似文献   

5.
淮河发源于桐柏山,流经鄂、豫、皖、苏4省,面积27万km2。淮安处于淮河下游地区,仍是淮河流域洪涝重灾区之一,建设任务很重。在充分研究淮河流域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古今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原因,对新时期降低淮河流域下游淮安地区特大洪水威胁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了推进淮河下游防洪骨干工程建设、调整入海水道分洪、加强洪泽湖综合治理等治理思路。  相似文献   

6.
7月9日,针对淮河流域防汛抗洪的严峻形势,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宣布国家防总启动防汛Ⅱ级应急响应,全面应对淮河流域防汛抗洪工作。国家防总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于9日下午紧急召集民政部、气象局、总参作战部、武警部队等部门,河南、安徽两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及淮河防汛总指挥部召开了淮河流域联合会商会,研究部署淮河流域的下阶段防汛抗洪工作。  相似文献   

7.
钱敏 《治淮》2012,(8):5-6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很高兴参加2012年新加坡国际水周流域管理论坛,与各位同行进行交流探讨。借此机会,我将介绍淮河流域水利发展情况。一、淮河流域基本情况淮河流域是中国七大江河流域之一,位于中国东部,地处长江、黄河之间,流域面积27万km2。淮河发源于河南桐柏山,由西向东,流经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干流在江苏扬州三江营入长江,全长1000km。淮河流域主要的特点有  相似文献   

8.
於军成 《治淮》1998,(3):14
自1994年5月第一次淮河流域环保执法检查现场会以来,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倍受世人瞩目。按照实现2000年淮河变清目标的时间表,1997年12月31日是第一阶段治理行动——流域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的期限。在此之前的近四年时间里,国务院环委会、法制局,水利部、国家环保局、国家计委、财政部等各有关部委,河南、安徽、江苏和山东四省,淮河水利委员会、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中国环境科学院等,都做了大量艰苦的努力,先后于1995年和1996年出台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淮河流域水污染  相似文献   

9.
《治淮》1984,(1)
为贯彻落实赵紫阳总理提出的“加强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益”的水利方针和全国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水电部于去年11月2日至8日在蚌埠市召开了淮河流域规划工作汇报会,会议由杨振怀副部长主持,水电部计划司、工管司、规划院,淮委和淮河流域四省水利厅负责同志及有关人员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研究如何以恢复、巩固、发挥现有治淮工程效益为内容,搞好近期治淮规化工作。围绕会议的中心,四省汇报了两年来淮河流域近期规划工作进展的情况和取得的初步成果,淮委提出了近期规划的初步设想。会议还讨论修改了淮委草拟的《淮河流域防御洪水的措施方案》和《关于淮河流域规划工作的初步意见》。通过汇报情况,交流经验,交换意见,对制定淮河流域近期规划取得了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为确定淮河流域防洪保护区不同下垫面的空间糙率分布。采用水动力学方法,以防洪保护区现有经验糙率取值和行蓄洪区验证糙率值为基础,搭建茨南淝右片水动力学MIKE模型,分析研究防洪保护区不同下垫面的空间糙率取值,包括村庄、树丛、旱田、水田、道路及河道等。提出了适用于安徽省淮河流域防洪保护区不同下垫面糙率的取值,进行淮河流域保护区的洪水风险分析。  相似文献   

11.
王晓云  万一 《治淮》2001,(7):28-29
淮河流域水污染起始于70年代后期,进入80年代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水污染逐渐加剧,河流,湖泊水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导致水体功能下降,水生生物锐减,淮河流域水污染问题已引进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1994年5月,国务院环委会召开淮河流域环保执法检查现场会,掀起了淮河治污的高潮,淮河已成为我国第一条全面整治的大河。  相似文献   

12.
王道虎  方高干  罗静 《江苏水利》2013,(8):11-12,15
目前,淮河流域防洪形势依然严峻,淮安处于淮河下游地区,是淮河流域洪涝重灾区之一,建设任务仍然很重。在充分研究淮河流域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古今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原因,对新时期降低淮河流域下游淮安地区特大洪水威胁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了初步治理思路。  相似文献   

13.
<正> 淮河流域水质监测资料质量评比工作会议于4月28日在济南市召开。会议出淮河水质监测中心主持,河南、安徽、江苏和山东等4省水文总站的汇编人员参加,会议在每年例行的水质监测资料整编的基础上,进行了淮河流域首次资料质最审查评比工作。  相似文献   

14.
淮河流域旱涝频繁,寻找旱涝前兆信号并建立预报机制意义重大。依据淮河流域1968-2017年的降水、太平洋海温和欧亚大陆范围内的500 h Pa高度场资料,利用改进的Z指数法评定了淮河流域近50年来夏季旱涝的等级,寻找了影响流域降水的海温和大气压高度前兆信号,以其为预测因子,建立了流域夏季旱涝指标值预测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淮河流域旱涝灾情严重,呈现出南涝北旱的特征,旱灾有微弱的下降趋势,涝灾相反;海温前兆信号关键区位于千岛群岛、菲律宾海域到中太平洋地区以及Nino4区,500 h Pa高度场前兆信号关键区域分布于东西伯利亚山地、东欧和西西伯利亚平原以及西亚地区;利用逐步回归法建立的方程,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和实用性,能够对淮河流域夏季降水的旱涝指数进行预测,可为流域旱涝监控和预测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5.
△1995年 8月 8日,国务院发布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明确提出“ 1997年实现全流域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 2000年淮河流域各主要河段、湖泊、水库的水质达到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要求,实现淮河水体变清”的治理目标。这是国务院发布的第一部流域性水污染防 治法规。该《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1995年 9月,原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在江苏省连 云港市召开了第二次淮河流域 环保执法检查现场会,研究部署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要求按照《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的要求,尽快制订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  相似文献   

16.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规定了淮河流域水污染的防治目标:1997年实现全流域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2000年淮河流域各主要河段、湖泊、水库的水质达到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要求,实现淮河水体变清。 自1994年5月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在蚌埠召开第一次环保执法检查现场会以来,在国务院领导下,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领导小组组织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在淮河流域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治水污染和保护水资源工作。在监督  相似文献   

17.
鄂竟平 《治淮》2003,(6):3-4
同志们: 淮河防汛总指挥部成立大会暨2003年工作会议在淮河流域即将进入主汛期的前夕召开,十分及时,非常重要。 国家防总对淮河流域的防汛抗旱工作高度重视。前两天回副总理亲自带队检查了淮河流域的防汛抗旱工作,昨天,回副总理又在蚌埠主持召开了淮河流域防汛抗旱工作会议,进一步部署了全国和淮河流域的防汛抗旱工作。今天召开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就是贯彻今年国家防总第一次会议和淮河流域防汛抗旱工作会议精神,研究淮河防总的工作,落实各项防汛抗旱措施。  相似文献   

18.
《治淮》2021,(9)
本文基于淮河流域主汛期降水量,以Z指数为洪涝指标,采用EOF分解方法对淮河流域洪涝进行了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淮河流域最常见的洪涝类型为梅雨型洪涝,洪涝中心在润河集至蚌埠区间,淮河流域大面积洪水往往是由于梅雨期长、大范围连续暴雨所造成。分析Z指数与PCD的相关性表明造成淮河流域南部地区洪涝的主要因素是降雨集中度,而汛期大范围持久性的梅雨天气系统是形成淮河流域北部洪涝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淮河流域水沙变化趋势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淮河流域来水来沙特点,选定反映淮河流域水沙变化趋势的代表水文站,利用50余年来的实测年径流量及年输沙量资料,研究了淮河流域水沙量的时空分布特性;采用Mann-Kendal秩相关检验法,分析了淮河流域水沙量年际变化趋势和可能发生突变的年份。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上淮河流域来水量无明显的减小趋势,其中淮河干流年径流量无明显的变化趋势,支流及沂、沭、泗水系各站年径流量减小趋势明显;而淮河流域来沙量则呈现显著减少的趋势,发生突变的年份为1973—1975年。从流域降雨量、用水变化、水库拦沙、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状况等方面分析了引起淮河流域水沙变化的主要成因,提出了淮河流域上游山区河流水库建设是流域来沙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刘耀宾  周涛  王津 《治淮》2011,(12):22-23
淮河流域是我国第一条全面水污染综合治理的大江大河,列入了国家水污染治理的重点。1994年5月,原国务委员宋健在安徽省蚌埠市主持召开了淮河流域环保执法检查现场会,拉开了全面治理淮河流域水污染的序幕。为了及时反映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成效,20世纪90年代初,按照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