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小学校园的规划设计应创造出轻松、流畅和交融的建筑内外空间,打破传统校园空间的封闭、破碎和不连贯。关于中小学校园的复合型规划设计,已逐步成为当代建筑师关注的重要问题。在校园空间的设计中,引入复合型规划设计的概念,将校园空间中的广场、院落、底层架空和绿地串接成为整体的校园空间,从而把各个分散的校园场所连接起来,使校园充满流畅、生长和具有内聚力的人性化场所。该文以宜昌市花艳中小学校园规划设计为例,尝试就中小学校园的整体性、集约性、开放性和统一性等复合型设计策略进行了探讨,力图把它打造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基地。  相似文献   

2.
我国校园建设的热潮已经从新建校园向现有校园的改扩建转变。在改善教学设施的同时,也应同时提升校园的生态效益。基于海绵城市视角的校园有机更新,旨在通过优化校园水生态系统,整体解决新老校区统筹、提升校园生态效益和突出校园特色等问题。珠海某高校改扩建总体规划,基于对校园现状问题的分析,提出场地规划、绿色交通、生态景观、建筑措施、雨洪系统五个层面的策略,整体构建海绵校园。文章指出海绵城市也是一种有机发展的思想,为校园有机更新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小学校园设计中面对着诸多难题,校园空间规模需求与日俱增,城市建设用地日渐减少,同时,新的教育理念向校园物质空间不断提出与之适应的要求。文章基于复合设计思想,从校园功能的垂直复合、时分复合、分类复合这3个维度对中小学校园设计展开探讨,力图协调校园建设与用地紧张之间的矛盾,满足新兴教育理念对校园建筑空间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杜立柱 《规划师》2004,20(2):47-49
北方城市特殊的气候特征给校园规划带来许多新的难点和问题。哈尔滨师范大学新校区规划构筑双轴多核生态结构,空间设计从整体布局、建筑设计、绿化环境、水体环境等方面体现北方城市特色景观,建设集智能型、人文型、寒地型为一体的校园。  相似文献   

5.
王翔  李子珺  李颖 《工业建筑》2022,(7):227-232
校园作为一个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公共区域,在历史、文化、环境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校园规划设计需要根据其所在城市的特定文化背景和生态环境,形成不同的规划策略和校园类型。校园规划的元素较大程度地受到使用者与校园环境之间关系的影响。它既代表了校园和其所在城市的形象,也涉及社会、生态、教育和财政等问题。近三十年来,许多高校对校园进行了改造或扩建,不同时期和类型的校园,规划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对欧洲三个典型校园规划案例进行调研评价,通过对案例的研究分析,探讨在校园规划过程中应当如何平衡各影响要素的关系,同时满足当地的文化特征和生态属性。  相似文献   

6.
《门窗》2016,(1)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到信息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时代的发展对教育也产生了很大程度上的影响,而教育的主要存在位置正是校园,从当前来看,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与创新,也是的校园设计需要应对新的时代,校园是给学生创造学习氛围的场所,它必定会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作者从当代中小学校园的角度切入,对当代中小学校园设计策略进行初探,对于未来校园设计理念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21世纪的世界是创新的世界,快速发展的科研领域和应用领域都需要更多的创新人才。与西方现代教育模式相比,中华传统教育模式在新形势下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中小学要怎样学习国外教育体系的优点,充分依据孩子的成长规律来改进传统教育方法,以及设计师要怎样与时俱进地设计出既适合新教育方法又受到师生欢迎的校园空间,都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本文根据赣州市蓉江新区金色春城小学、新路完中、高坑小学等多所中小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经历,分析研究如何在新时代创新、开放背景下做好中小学校园设计,探讨了城市规划区内的中小学校园建设如何对周边社区的交通、体育及文化设施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校园设计如何将低效使用空间进行高效复合利用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8.
刘旭红 《华中建筑》2005,23(4):97-99
在当前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建设适应环境、展现个性、有鲜明特色的中小学校校园,是校园规划设计的首要目标。本文通过华中师大附中东莞分校规划设计,探讨当今校园规划中的体现校园特色的思路与理念。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政府及社会对教育加大了投入,中小学校园建设的更新周期越来越快,校园设计应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本文尝试分析近十年福州区域中小学校建设的发展,以观察者的视角通过对数据和案例的分析,获取设计方向和趋势。从时间、空间、人物为切入点,讨论中小学校园建设的建设需求、设计理念、空间组织、色彩呈现、技术运用等校园设计的建筑学基本问题,获取校园设计的进化和更新。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新建学校逐年增多,中小学校园的规划设计更应趋于合理。因此.在中小学新建校园规划设计方面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对现代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视,国家对学校建筑规划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场所,还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地方。基于此,本文对中小学校园进行规划设计,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很多城市中小学校园面临着用地紧张的问题,集约化随之成为了中小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同时,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也对教学空间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以广州市白云新区小学规划设计方案为例,探讨如何通过紧凑、高效的集约化设计,在解决中小学校园用地紧张问题的同时,创造出多样性的教学空间以适应素质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3.
摘要 应对城市中小学用地日益紧缺与建设标准不断提高之间的矛盾、实现国家教育现代化目标的新要求对城市中小 学校园建设带来的挑战。从设计方法论角度,在功能优先、顺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原则下,根据功能整合强度由低到高 将校园空间组织形式分为连廊式、线性式、院落式和集中整体式,结合相关设计案例,分析 4 种形式的优缺点、适应 性与多元化学习空间设计策略,旨在为综合体式城市中小学校园的建设提供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14.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它既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根基,同时也决定着校园外在所呈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和整体气质。该文通过分析当前教育背景下中小学育人目标、教育理念、学习模式、历史文脉、地域文化等内外因素对校园的影响,选取本体文化和特色文化双重视角解读中小学校园文化的深层内涵,详细论述驱动校园空间发展的核心要素,把握校园空间的根本需求与发展机制,提出基于中小学校园空间文化构建的设计策略,以期能够发挥一定的实践指导作用,促进中小学校园建设健康、理性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2021年的“十四五”规划,国家提出教育强国的重要方向。在国家促进创新经济发展和优化高教布局的双重背景下,建设城校融合的共享型校园成为当代校园规划的重要目标。校园空间与城市融合,校园功能与城市混合,学校与城市融合无边界。大学校园的规划设计也趋向于多元与混合,呈现出功能共享、资源开放、空间共融、景观互通、交通无缝等特点。文章从城校融合的功能与空间互融模式分析入手,结合实践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在城校融合的发展热潮下为校园规划的设计调整提供相关经验及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概述 广水市一中在该市教育界的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其教学设施状况和校园环境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该市教育的整体硬件配备水平。为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新需求,已计划购置毗邻的城市拆迁用地,并委托我们对整个校园改造作了意向性详细规划,同时,一期工程──校园前庭广场改造的施工图设计已完成,并开始付诸实施。本文拟对规划设计的若干关键性问题作简要阐释。1问题分析1.1学校问题综述 由于用地、资金等客观原因限制该校现状总体上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教学设施配套严重不足,又面临发展…  相似文献   

17.
山地城市山地多、平地少,可作为城市建设的用地十分宝贵,科学合理地规划和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集约用地角度出发,结合凭祥市教育文化培训资源整合工程项目的规划实践,深入阐述了山地校园规划设计的思路和手法,以期为山地校园规划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该文通过对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概念性规划设计的探讨,分析和思考了校园规划设计中的城市性问题,同时,尝试从城市设计层面来解决校园规划设计中的相关问题,并加以总结和概括。  相似文献   

19.
大学校园的规划设计一直是一个非常有魅力,有意义的设计主题。国内的校园建设经历了几十年发展,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学科内容更迭频繁,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反映在教学领域出现整体化的趋势。而既有的一些规划设计理念与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已不能满足当代校园建设与发展的要求。许多校园的环境结构趋同。缺乏特色,设计者结合“中国民航学院新校区”的规划设计,在校园的结构布局,场所塑造以及整体意象表达等方面作了一定的探索。愿介绍交流,互受裨益。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科教兴国”基本国策的确立极大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逐步由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至 21 世纪初,我国高等院校规模迅速扩张,为了适应新时期社会的需求,科学地调整好校园建 设的模式,学者们深入开展了校园规划的研究与设计实践,使得这一时期的校园规划特征明显。从我国教育变革的背 景出发,通过对相关文献及大学校园建设项目的整理和分析,总结出这一时期高校的建设主要通过就地挖潜、就地扩建、 异地新建和建设大学城等方式来解决“用地矛盾”,该时期高校校园的规划设计策略主要有:注重功能布局的多元性、 自然文化的独特性、交往空间的层次性、交通流线的周密性、校园结构的开放性、建设发展的弹性和尊重自然的生态性。 接着,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指出国家政治政策的变革和社会科技经济的进步为高校建设进一步发展带来最直接推动力, 并影响了高等教育的理念和模式。校园规划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也为了满足全新教育理念的需求得以进步与发展,并受 到相关学科所带来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