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废黄河是一条多泥沙河流,通榆河与废黄河在滨海县内交汇处的地涵于1999年建成投运至今,必然对其上下游河道的冲淤变化产生影响。基于工程运行后的地涵上下游引河段河床地形实测资料,分析地涵上下游河段冲淤量和河道断面形态变化,总结河道冲淤变化原因,提出减淤措施。结果表明,地涵的建设和运行导致其上下游河道水动力发生变化,河槽明显淤积,河槽过水面积普遍减小。  相似文献   

2.
废黄河立交工程建于1997年,由废黄河地涵、灌排闸和排水闸组成。工程配套的灌排闸和排水闸2004年进行双向运行改造,将废黄河与通榆河水系双向沟通起来,水力条件发生变化,原水闸控制调度及闸门控制运用办法需进行调整。在分析改造后灌排闸和排水闸运行调度情况基础上,提出了废黄河立交工程灌排闸和排水闸闸门控制运用办法。  相似文献   

3.
1 问题的提出 两河立交地涵,随着我国调水工程的迅猛发展,已愈建愈多,尤其是平原水网地区更为普遍。纵观这些地涵,其泄水能力似乎是一个永久性的研究课题。最近,建成或即将建成的通榆河工程大型地涵(如总渠地涵和废黄河地涵),除存在泥沙淤积问题外,泄流能力也是水力学关键问题之一。由于现行的流量计算公式存在问  相似文献   

4.
废黄河是一条多泥沙河流,泥沙问题是修建废黄河地涵的技术关键。本文总结前期研究工作成果,着重阐明废黄河泥沙对拟建地涵淤积的影响及地涵建成后对上游河道冲淤的影响问题。鉴于目前废黄河出现全线游积的趋势,随着建涵后淤积率的增大,人能力问题显尤为突出。为此,必须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并建设恢复被撤消的部分水文泥沙测站,开展泥沙观测工作,以利拟建地涵正常运行及汛期安全行洪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黄河乃世界上著名的多泥沙河流,在黄河上修建水利水电工程,首先碰到的便是泥沙问题。因高速水流挟带泥沙会对建筑物产生磨蚀,泥沙淤积又会对工程安全造成威胁。为此,小浪底水库工程采用事故门止水布置在闸门上游侧,廊道充水平压等措施解决泄洪洞群闸门前泥沙淤积问题。并增设了一套冲沙系统,以解决泥沙淤积的问题。这是一次新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6.
根据工程建设的需要,对呼图壁河青年渠首工程进行了整体水工模型试验,验证各建筑物的结构尺寸和过流能力;通过清水加沙试验,模拟坝前泥沙淤积平衡状态及泥沙运动规律,优化枢纽防沙排沙布置,提出合理的水库泥沙调度运行方式及保持溢流堰进水口“门前清”、防止粗颗粒泥沙进入内库的防沙办法。建议:每年洪水期河流泥沙含量高时,可进行上库放空冲沙,并尽量避免高含沙水流进入内库,若无法避免,也可同时对内库进行放空冲沙。水库放空冲沙时,还可配合闸门扰动水流进行脉动冲沙,即水流冲沙相对稳定时,可关闭冲沙闸,当水深高于冲沙漏斗前缘1 m左右时,快速开启闸门冲沙,这样往复多次,可提高冲沙效果。  相似文献   

7.
通过数值计算、模型试验和现场观测,对通榆河与苏北灌溉总渠立交地涵的泥沙淤积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无论采用何种设计方案,地涵洞身的淤积量均不大。为安全起见,采用术力冲淤是行之有效的防淤、减淤措施。  相似文献   

8.
立交地涵泥沙问题实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数值计算,模型试验和现场观测,对通榆河与灌溉总渠渠立交地涵的泥沙淤积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无论采用何种设计方案,地涵洞身的淤积量均不大。为安全起见,采用水力冲淤是行之有效的防淤,减淤措施。  相似文献   

9.
小浪底工程2018年度进行了低水位、大流量、高含沙量泄洪排沙运用,库区泥沙淤积三角洲顶点向坝前推移了8.65 km,顶点高程降低了8.49 m,排沙比达238%,减少了库区泥沙淤积、调整淤积形态。同时在泄洪排沙运用中,出现了泥沙淤积造成闸门启闭困难、高含沙水流对闸门及流道磨蚀严重、泥沙在线监测设施不足、发电运行方式调整等问题。针对低水位高含沙水流泄洪排沙运用,需进一步完善泥沙监测应急预案,提高泥沙淤积的预测预判能力;进一步优化孔洞运用方式,完善闸门操作规程,减少高含沙水流对闸门淤堵及磨蚀的影响;开展高含沙水流相关问题的研究,加强设施设备维护保养力度,确保枢纽安全稳定运行;小浪底水库进入拦沙后期第一阶段,水库排沙比增加,水库坝前淤积增加,需进一步加强小浪底水库高含沙水流运动研究,分析水库泄洪建筑物排沙机理,为水库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叶健  黄建 《江苏水利》2002,(Z1):40-42
滨海枢纽为保证淮河入海水道与通榆河正交的大型立交地涵.工程为一级建筑物,采用上槽下洞结构形式,共23孔,46台套启闭机、闸门.  相似文献   

11.
关于汾河断流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汾河的古代历史谈起,阐述了汾河历史上曾经水量盈高,30年代起,汾 了定量观测资料。从掌握的实测资料看,汾河最早出现断流的时间为1958年,但没有出现过全河性的断流,断流最严重的河段在中游的义堂水站,1958-1994年37a中,该站有29a发生过断流现象。汾河断流除使沿河取用水陷入困境外,给水环境、防汛也带来严重。  相似文献   

12.
伊洛河夹滩地区对伊洛河入黄洪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伊洛河河道两岸堤防的存在使夹滩地区的滞洪作用不同于天然滞洪区,它不仅对人黄洪水起滞洪削峰作用,而且对洪水总量还略有削减。不 同时期堤防的建设标准及河道条件不同,夹滩地区的滞洪作用也不同。经过1935、1937、1954、1958、1982年实测洪水资料的分析知,夹滩地区对入黄洪水的滞洪作用与洪水量经大小、洪水过程胖瘦、堤防决溢程度等因素有关,在现状堤防条件下,如何再发生1954、1958年量级的洪水,在确保洛洛北大堤安全的情况下,有计划地使用夹滩及南岸滞洪共滞洪,则夹滩地区对入黄洪水的削峰率可达20%~25%。但夹滩地区的容量有限,因此对洪水总量的滞蓄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13.
黄河、辽河两条河流都具有多沙冲积性、宽浅散乱的游荡型河段、局部河段呈地上河以及洪水暴涨暴落和防洪任务重等共性,整治目的也基本相同,因此采取的整治方案、整治措施也具有类似性。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直河段长度公式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弯道环流理论,将环流强度衰减到0.1%作为判断上游弯道工程送溜作用消失的标准,根据环流表面流速沿程衰减公式计算出上下游相邻对应弯道工程之间的直河段长度。结果表明:黄河下游整治流量下弯道工程下游的直河段长度相当于整治河宽的1.2倍,明显小于目前许多河段治导线的直河段长度,只有通过工程措施改变上述状况,才能有效控制河势。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北洛河水沙、黄河小北干流淤积分布、两河水沙遭遇情况进行分析,对改道后北洛河水沙对黄渭洛河汇流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了北洛河改道直接入黄后,一般情况下对黄渭洛河汇流区不会产生重大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河干流河道的河型及其成因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通过分析塔里木河水沙条件、遥感地形河势资料 ,作者深入研究了塔里木河干流河道的河型及其成因 ,指出和论证了塔里木河干流河道存在着游荡型、弯曲型和过渡型三种河型 ,阿拉尔至沙雅县鹿场附近河段 (新其满河段以上河道 )为游荡型河道 ,新其满下游的曲毛格金至恰拉水文站 (新其满河段以下河道 )为弯曲型河道 ,恰拉以下属于不规则的弯曲型 (微弯 )河段 ,沙雅县鹿场至曲毛格金河段 (新其满河段 )属于过渡性河段 ;河道边界条件和来水来沙条件仍是决定塔里木河河型的主要因素 ,其中由塔里木河两岸密灌林和胡杨林形成的密疏植被边界条件在形成干流不同河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回顾山西省治河历程和经验,就如何规范建设项目管理、河道管理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设性建议,即:推动和促进工程建设与依法治水协调发展;建立管理机制,全面提高依法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加大水法规宣传力度;统筹规划,全面推动河道工作向法制化转轨;抓好水政监察队伍的规范建设.  相似文献   

18.
围绕"维护河流健康,建设绿色珠江"的总体思路,通过分析珠江流域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详细论述了"维护河流健康,建设绿色珠江"的指导思想及内涵,阐明了"建设绿色珠江"的总体目标以及评价指标体系.提出重点依托两大抓手,通过三大途径,完成四大任务,逐步建设"洪涝无恙、供水安全、山清水秀、管理无虞"的珠江.  相似文献   

19.
桑干河河道特征及水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桑干河是我省的第二大河流,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大的洪水,给沿河两岸人民造成了很大的灾害。从建国以来一直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河道治理规划,目前河道行洪标准不足5年一遇。本文通过对桑干河逆州段河道特征及水文进行分析研究,为将来进行系统的河道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对窟野河河流各级阶地基座顶面高差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各级阶地所反映的新构造运动的幅度变化在沿河方向上分段具有开口向下,对称轴铅直的二次抛物线特性,其性质、幅度和中心位置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各次抬升幅度的区域差别随时间呈阻尼式减小。同时,新构造运动的区域差异与流域现代土壤侵蚀强度的区域分异基本吻合,即抬升幅度大的地区土壤侵蚀强度亦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