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TCS系统(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是确保行车安全的信号系统,是以技术手段对列车运行方向、运行间隔和运行速度进行控制,使列车能够安全运行并且提高运行效率的系统.列控车载设备主要是指运用在高速铁路上的控制列车运行方向、间隔和速度的主要控制设备.本文主要对列控车载设备中的隔离开关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某高速动车组为例,对隔离开关在列控车载设备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远程维护系统是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支撑下,为传动产品提供安全、高效、快捷的维护服务.本工作重点研究建立ABB传动产品配套远程监视、控制、诊断为一体的维护系统.硬件方面实现了DTU、PLC和传动设备的配置,DTU与传动设备直接通过RS485和MODBUS通讯实现点控连接,DTU与PLC通过RS485通讯连接,PLC与传动设备通过RS485和MODBUS通讯实现群控连接,软件方面实现了上位机监控和控制、PLC程序和WEB发布功能.本系统已经应用于实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地铁网络的可控性决定了地铁系统在突发事件情况下成网应急恢复的效率.文章在分析地铁网络结构特性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驱动节点的地铁网络拓扑结构.依据传统的控制理论状态方程,建立了基于地铁网络的可控性模型.从控制的角度,定义驱动节点,对地铁网络进行建模,实现地铁网络可控性的判断.以典型地铁网络为例分析了其网络可控性,并对典型地铁网络的结构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现行地铁网络不可控,可通过适当增加驱动节点数量,提高系统可控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建筑环境中的信息进行监控,本文构建了基于ZigBee协议的无线感控网络。通过无线传感网络技术与网络控制理论的结合,可使无线网络不但具有感知还有控制的能力。构建建筑环境无线感控网络架构,结合压缩感知技术,能够降低通信过程中的数据传输量。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基于Zigbee的感控网络,并可以有效改善网络的性能。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网络设备间的互连通信及远程控制,采用zeroconf协议,实现网络设备IP地址及域名自动获取、服务发现功能。通过分析IETF对零配置网络的要求,研究零配置网络中的mDNS协议、DNS-SD协议的原理及其实现方法。在S3C6410/Linux平台上完成仪器代理的服务推送,实现Bonjour插件与仪器设备的互连通信。  相似文献   

6.
利用SDH传输设备,协议转换器,电话等通信终端,组建基于SDH的有源接入网。通过对SDH功能进行简化,并在SDH网管系统上进行网络配置,实现用户基于SDH的数据传输和语音通信。完成后的系统能够实现语音双工通信和图像传输,并能为SDH设备应用于接入网时减少系统复杂和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7.
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CBTC)系统采用独立于轨道的车—地双向通信设备实现列车与地面控制系统之间的连续式双向通信.介绍了CBTC系统下无线车地通信原理及通信异常情况,并针对其关键设备无线接入点(AP)进行一定程度的剖析.利用上海地铁11号线的设备,通过现场抽样调查、故障汇总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引起AP设备故障的各个末端原因进行分析,确定了AP设备故障的3种要因及解决方案,提出了建立采用TD-LTE技术的通信架构的设想.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地解决混合动力汽车整车控制系统中各电子控制单元之间的通信问题,设计了基于CANopen协议的混合动力汽车分布式车载网络。在串联混合动力汽车拓扑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整车CANopen控制网络,设计了基于CANopen协议的混合动力汽车车载网络平台,解决了应用层实现,并对网络主从节点设备分别进行网络化设计。针对所建立的CAN-open车载网络,通过设计算法测试,验证了网络的一致性和实时性,保证了整车设备间进行可靠的通信。  相似文献   

9.
地铁通讯的中断对地铁的安全运行造成了重大的隐患,而SCADA通讯中断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造成SCADA通讯中断的原因主要有通讯网络故障和设备参数配置错误两个方面,通讯故障分为光纤网络和铜线网络两个不同的传输介质设备参数配置又可以分为以太网和串口通讯两个方面。下面对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微管微缆在通信线路网络建设中的推广和普及是提高日益紧张的城市管孔资源利用率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通信网络管线建设的方向。文章主要就微管微缆的建设方式、现有通信子管微型化改造、路槽管道布放、光纤到桌面、超小型微控顶管设备使用以及通过微管微缆为通信枢纽建设第2路由等内容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地铁直流馈线保护的原理,在此基础上给出了馈线保护配置方案.初步设计了地铁直流馈线保护装置,该保护装置的硬件为模块化设计,以DSP为基础,集成了监测、运算、控制、输入、输出以及通信等多种功能.最后给出了各保护的故障处理程序流程.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串口通信的DNC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产生的网络制造技术在实施过程中, 因各种数控机床的类犁和接口不同, 将造成数据通信的故障.针对串几通信的常见问题, 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对于数控设备较多的场合, 采用以太网构建面向串行通信机床的局域网式DNC(distributed numerical control)通信结构, 把所有具备标准串口通信的数控设备连人DNC网络, 实现了实时加工, 提高了数控设备的有效利用率, 生产效率得到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地铁运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因此若想提高地铁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就需要将OTN网络应用在地铁通信传输当中,OTN网络不仅具备严格数字等级层次要求,更具有SDH网络生存能力.本文就OTN网络在地铁通信传输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有效保障地铁信号维护支持系统的信息安全采集,提高地铁运营效率,避免地铁交通事故的发生,利用串口通信和通信接口机完成信息采集的数据隔离和电气隔离技术,并对设备信号进行智能分析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运行当中的故障并发出预警,有效解决了系统的信息安全采集问题,达到了设计要求.对地铁信号维护支持系统的信息安全采集设计具有参考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D2D通信技术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D2D(device-to-device)通信是一种在蜂窝系统的控制下,允许终端用户通过共享小区资源进行直接通信的新技术。蜂窝网络引入D2D通信在提高频谱效率,增大系统吞吐量的同时,也带来诸多挑战。在描述D2D通信系统模型及其工作原理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近年来为了在蜂窝网络中实现D2D通信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会话建立、资源分配、功率控制和干扰协调。此外,简要介绍了D2D通信的应用案例。  相似文献   

16.
掉话是GSM-R系统中常见的故障,会影响高速铁路行车的车机联控及列控信息的传输,是铁路GSM-R通信维护人员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从切换失败、干扰、参数设置和设备故障等方面论述了GSM-R基站子系统产生掉话的原因,并且从实际维护出发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基于地铁屏蔽门控制系统的现有研究,对屏蔽门的防夹检测装置进行优化.结合屏蔽门控制系统的硬件模块构成,分别对门控单元(DCU)、屏蔽门控制系统(PSC)、屏蔽门就地控制盘(PSL)、防夹探测模块、看门狗模块和总线通信的功能进行研究,设计了一种具有多种防夹方式的地铁屏蔽门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18.
针对传统网络不能对网络设备的自动配置和对虚拟网络进行管理的问题,文中分析了SDN网络架构,采用SDN控制器作为集中的控制平面来统一管理各交换设备,分析了Ryu控制器与OpenFlow交换设备之间的通信原理,在应用层中设计路由算法,来实现传统网络的选路功能.结合实际使用环境,通过获取网络属性,增加了多个权重来优化现有的基于跳数的路径选择.将文中算法集成到Ryu控制器中作为控制器的动态路由选择功能;通过mininet对网络节点进行仿真,构建具有虚拟主机以及虚拟交换机的网络拓扑,开发Ryu控制器内部应用来对各交换机进行集中的流表下发.仿真结果表明,对Ryu控制器应用的开发可以实现动态路由选择功能,完成了自动的流表规则下发.验证了SDN架构中应用层面对网络协议等功能的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并且SDN控制器能够根据优化的路由算法实现对虚拟网络设备的集中管理和自动化配置.  相似文献   

19.
针对某110kV智能变电站的电气设备配置特点,为加强该变电站二次设备配置的功能,对该变电站二次设备进行了优化整合。所提优化整合方案主要包括:应用一体化业务平台对站控层设备的优化整合,保护、测控、计量方案的整合,故障录波与网络分析仪的整合,智能终端与合并单元的整合等。技术、经济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整合方案提高了设备的集成度,减少了装置配置数量,节约了二次设备舱面积,突出了"两型一化"的建设理念。  相似文献   

20.
提出了一种基于P2PSIP的NAT穿透方法,可以在不同类型的NAT环境中,在不改变现有的NAT设备软件及其配置的情况下,解决两个私有网络IP电话终端的端对端通信问题.该方法通过适当扩展SIP协议,借助STUN协议以及RTP中继实现端对端的SIP信令和媒体流的建立,完成通信连接的建立与维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