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以海沧区工业用地整合规划为例,探讨用地精细治理背景下存量工业用地利用效率评价和空间挖掘的方法,并尝试从用地与建筑物基本使用属性变更的角度解析存量工业用地"预设选项式"的简化更新机制.结合城市宏观功能承载分区与企业用地空间灵活更新的角度,研究存量工业用地的发展方向和空间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2.
工业用地合理布局与高效利用是新时代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工业用地规划管理政策的剧烈变迁,城市工业用地具有显著郊区化与城市中心用地去工业化的特征,进而引发了职住分离、交通拥堵等诸多城市问题。文章通过梳理总结美国西雅图市工业用地保护政策的发展历程,以期为我国工业用地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3.
大城市郊区土地非农开发及其合理利用模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我国大城市郊区土地非农开发特点的归纳总结,明确了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根据我国大城市郊区土地非农开发的实际,提出了其上地合理利用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工业用地是城市用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开发区和工业区形成投资热潮。本文作者在工作中参加过多个工业用地规划设计。本文试图从规划控制指标、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分区、城市环境设计等方面对土地利用率和环境质量之间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美国政府补贴住宅体系中属于用实物补贴方式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公共住宅为研究对象,以美国公共住宅的发展概况为背景,通过城市、规划、建筑三个层面上对不同时期美国公共住宅建设模式的分析比较,总结其经验及教训,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及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现状,探寻其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城市土地开发整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土地开发整理被广泛应用于国外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具有不同的组织、管理模式及适用于不同城市土地类型的应用模式.不同的模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灵活的管理方式和实施程序,有效地协调政府、土地所有者、开发商等多方的利益关系,高效地实现对城市土地结构的调整,改善生态环境,防止城市无序扩张.我国开展城市土地开发整理工作,要将其纳入法律体系,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龙头,建立完善的行政保障体系,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7.
8.
以城市中心区的土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评价与分析中心区土地的发展潜力及土地利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得出中心区存量土地的分类办法,并通过总结城市土地再开发的一般原则与方法,得出与土地分类相对应的城市中心区土地再开发的方法指引,为我国城市中心区盘活土地存量及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10.
<正> 每个国家都会面临城市用地和工业用地供给的挑战,而韩国的形势比其它国家更为严峻,因为韩国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国家之一,其中首都汉城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7046人,仅次于法国巴黎,居世界第2位。为了缓解有限的土地资源与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之间的矛盾,韩国政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土地政策,以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韩国土地政策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1.
城市用地分类表面上是针对土地属性和特征来进行用地划分,实则是基于反映人们目标与意图的土地分类方法。城市规划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发挥着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等作用。原《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施行下所存在的规划编制与规划管理脱节、城市规模控制乏力、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控制要求缺乏所带来的公众利益难以保障等问题,都影响到了城市规划公共政策作用的发挥。新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适应当前市场经济条件的发展,针对城市发展转型及政府职能转变,在调控城市空间资源、维护社会公平、协调各方利益、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对城市规划公共政策作用的发挥起着技术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当前,由于国内外既有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解释模型的支撑,使得我国城镇建设用地低效蔓延与农村建设用地"人增地减"逆向扩张现象并存的根本原因未能得到准确的解释。内生动力反映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因和本质规律,以城乡建设用地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切入点,建构城乡建设用地发展的理论解释模型,对于准确描绘城乡建设用地发展进程与实现城乡建设用地高效集约利用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工业化、城镇化、制度安排在城乡建设用地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基于此,本文尝试建构了一个由工业化、城镇化、制度安排构成的中国城乡建设用地发展的理论解释模型,并从城市规划学科视角提出了实现我国城乡建设用地高效集约利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15.
在我国大规模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该文对工业遗产地城市公共空间重构的模式转型做了进一步探讨,提出了工业遗产地的重构特点、更新观念和保护动机,并将工业遗产地体现的工业文明视为工业文化,把文化资源视为文化资本对其进行运作,以达到促使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换,实现工业遗产地的价值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6.
以现试行的“双评价”技术方法对
市县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时,往往出现
评价出的农业生产适宜与城镇建设适宜用地
重叠,难以支持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土地用途
管制落地实施的问题。针对该问题,本文受
启于具有“自然的经济体系”之誉的生态学与
经济学的共源关系,运用基础经济学和福利
经济学原理,厘清土地覆盖资源供给与土地
利用需求的多对多关系,解译出对土地覆盖
资源利用的五大原则,提出“以追求正外部
性为准则,以反映自然生态状况的土地覆盖
资源供给和承载人类社会需求的土地利用
之间的供需均衡为目的”的市县国土空间开
发适宜性评价自然经济学路径,以保障市县
国土空间规划土地用途管制落地实施能充分
发挥土地覆盖的生态功能,并在“产权”清晰
中可持续管理运行。 相似文献
17.
自"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以来,距今已有20年的时间。尽管世界各国在自身的城市建设中都做出了积极尝试,但是以私人交通为导向的城市蔓延在发达国家愈演愈烈,并进一步导致城市低密度、郊区化扩张,同时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出现了城市蔓延的苗头。因此,在城市规划领域,抑制城市蔓延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方法成为学术界的热点。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城市蔓延的特征和成因,并借鉴TOD、区域管治和紧凑城市等理论实践,从抑制蔓延的交通组织方式、社会政策和城市形态角度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最后结合中国转型期的现实情况,认为土地的混合利用、单位制社区的建设经验、建立区域双层管理体制等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8.
新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从强调城乡统筹、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大背景出发,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城乡用地分类体系,对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体系做出了调整,对于体现不同空间层面下的规划政策重点、保障生态环境资源和公共利益具有现实意义。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应用实践来看,新版国标颁布实施后仍需开展后续的规划研究工作,如允许地方在框架内扩展用地分类体系,研究用地混合、兼容的规划控制方法,纳入体现政策内涵的补充用地控制方法等。改进现行的规划编制方法,推动规划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是新版国标实施之后我国城市规划面临的紧迫而现实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荷兰社会住房比例在全欧洲最高,其社会住房主要由住房协会建设和管理.文章追溯了住房协会的发展历程以及对荷兰政府不同住房政策的反应,总结了住房协会的双重二元特征:私人机构但是却承担了公共责任,是资金来源于政府的NGO组织.在1990年代资金独立之后,公共使命和从事市场活动成为了住房协会新的特征.文章还分析了住房协会在与政府、协会之间以及居民的关系中所扮演的的不同角色,反映了其各项职能.此外,对荷兰住房协会管理的模式进行了总结和反思,以期对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