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降低传染性疾病在隔离病房传播感染的风险,给医护人员创造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以单条缝贴附送风、对侧条缝贴附送风、百叶风口送风以及置换送风4种送风形式为例对隔离病房的人体热舒适性、咳嗽液滴的排除效果及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满足病人和医护人员热舒适性要求下,与其他3种送风形式相比,在置换送风的送风...  相似文献   

2.
以某办公建筑为例,研究了工位送风对工作区热舒适的影响和节能潜力。利用CFD数值模拟,对不同气流组织形式人员工作区的温度场、速度场进行研究,并对不同风口的耗冷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个性化工位送风在优化出风风速基础上提升人员热舒适,同时实现耗冷量降低27.6%。  相似文献   

3.
百叶风口作为现代中央空调常用的末端装置,分析其送风角度对室内热舒适性及能耗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在详细分析前人的风口模型之后,通过对前人模型的改进,本文结合其中两种风口模型的优点,用FLUENT软件模拟出百叶风口在不同的对开张角下,室内的温度分布与速度分布。通过目前最全面评价热环境的指标——预测平均冷热感投票(Predicted Mean Vote,PMV)来分析室内的热舒适性,由流经各个壁面的热流量来定性分析其能耗。模拟结果表明:4种对开张角下的室内气流分布基本符合我国标准,室内只有少部分位置的吹风感较强,且在外墙附近的温度均偏高;而当百叶风口的对开张角为20°时,室内温度分布的波动是最小的,PMV值最优,具有较高的热舒适性,与此同时,能耗也达到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4.
低温送风空调系统送风口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将常规的双层百叶风口应用到低温送风空调系统中 ,利用相似理论导出室内送风气流应遵循的准则方程。由此准则方程及实验数据回归出低温送风空调系统的空气射流核心速度衰减公式 ,总结出主流区的速度分布公式。发现如果选择合适的送风速度 ,双层百叶风口在低温送风状态下能产生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采用CFD方法对15种不同送风角度的办公室房间的室内速度场、温度场、PPD值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不同送风角度,室内温度分布差异很大:垂直方向,随着送风角度的增大,工作区温度升高;水平方向,送风角度过大,室内温度分布不均匀.计算了不同送风角度下的PPD.值,结果表明,不同送风角度,人员不满意度区别明显,对室内热舒适性影响很大.综合比较得出向上15°、向右15°的送风角度为最佳送风角度.  相似文献   

6.
办公建筑通风系统的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一典型办公建筑,在6次换气次数和19℃送风温度条件下实验研究了层式通风和置换通风的气流组织特性,分析比较了两种通风方式的工作区及人体附近温度场、速度场、CO2浓度场,对两种通风方式气流组织特性及热舒适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层式通风系统条件下,呼吸区空气品质和热舒适性良好,通风能有效消除室内热负荷和污染物.  相似文献   

7.
以局部空调环境下的列车检修库工作区为研究对象,选取PMV-PPD指标作为热舒适评价标准,得到满足作业人员热舒适的空气参数。以成都列车检修库为例,校核实际作业区空气参数并计算局部送风参数及空调负荷。  相似文献   

8.
地板送风空调系统的热舒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叙述了热湿环境中地板送风空调系统(UFAC)的热舒适性研究.通过测量假想平板网格节点上的热舒适性参数来预测气流的组织形式及办公室内空间的热力层特性;通过计算机来计算Fanger的热舒适性指标以检测室内人员的热感觉;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得出气流的速度和其他各项参数的关系.研究的主要成果显示,在地板送风空调系统中,送风口附近由于热力梯度较大存在着局部的不舒适性热感觉.另外,送风气流呈抛物线的特性将使气流形成一个滞留区.  相似文献   

9.
通过实验研究了碰撞射流冬季热风供热时不同的送风速度对室内温度场和热舒适性的影响情况。对不同送风速度的影响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碰撞射流冬季热风供暖时送风速度对室内温度场、速度场和热舒适性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分析大空间建筑的气流组织,建立高宽比为1.2的二维物理模型,利用CFD技术对该类建筑的气流组织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改变送回风口的位置和送风风速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各种送回风方式的优缺点;对传统通风方式进行改进,认为该类建筑应该采用多送多回的方式进行通风,送风口有较小高差且送风风速有所差异时工作区气流组织更好.  相似文献   

11.
集中热源是室内最重要的热对流源。在房间送风条件一定的情况下,热对流与送风动量流,相互作用实现动量和热量交换,从而达到室内冷却、加热及通风的效果。采用CFD模拟方法,研究了散流器上送风空调系统集中热源分布在室内不同分布位置,对工作区温度场的均匀性影响情况,得到室内发热设备,人员活动区相对风口的合理布置范围。  相似文献   

12.
针对顶部送风方式对地铁列车车厢舒适性的影响,将车厢与送风风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建模,对孔板送风和格栅送风的气流组织形式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孔板送风可以很好地改善站姿乘客头部吹风感;格栅送风气流方向上风速达到1.0m/s,站姿乘客头部有较强吹风感,但坐姿乘客区域热舒适较优。本研究为地铁列车的送风形式、室内气流组织优化设计以及舒适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采用k-ε三维湍流模型对安装电脑显示器风口(computer monitor panel,CMP)桌面式工位空调系统的一典型办公室工作区微环境进行数值模拟,对3种送风速度下工作区及人体周围的温度场、速度场以及人体吹风感(draught rating,DR)和预期不满意百分率(predicted percentage of dissatisfied,PPD)进行分析与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工位空调室内温度呈现分区分布,工位送风效率高,可以实现总体节能,在合适的工位送风速度下,可以为办公人员提供较佳的工作环境。  相似文献   

14.
利用商业软件FLUENT。对置换通风室内热环境进行了数值模拟,根据计算出的流场、温度场,计算了PMV,采用正交实验方法考察了各因素的影响结果;根据PMV分布分析了送风口类型、送风速度和温度等因素对室内热舒适性的影响,并对实验设计的水平组合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正交实验中,送风主要影响送风口附近区域的PMV,各工况PMV总体变化趋势趋于一致:送风速度是影响室内热舒适性最为显著的因素;送风速度为0.25m/s或送风温度为18℃的几种工况下所得到的室内热环境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5.
传统空调设备风口位置基本凭借暖通或安装工程师的经验进行布置,主观性强,缺乏客观的数据指导,并不完全满足现代生活水平所要求的舒适度。采用CFD软件,对温州市城区某办公楼的室内气流组织进行模拟。根据模拟结果,从室内作业热舒适性的角度出发,分析室内布局的有无对室内风速的影响,和在不同的送风速率下室内速度场合理性,并阐述不舒适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为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地铁站作为应用很广泛的公共空间,乘客在换乘空间内的舒适性体验受到关注。因此,基于低温送风系统的节能性,利用 CFD 软件研究某地铁站站厅低温送风方式与常规送风方式对 CO2 浓度分布的影响。对比分析两种送风工况下,竖直方向上(X=15m)和水平方向上(Z=1.5m)的温度场、速度场、湿度场以及 CO2 浓度场的分布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低温送风方式下,站厅人体活动区域温度温更低,有利于提高人体的热舒适性;(2)两种送风方式下的空气流速分布较为相似,空调工作区的送风速度基本稳定在 0.1m/s~0.3m/s;(3)低温送风工况下的室内空气相对湿度普遍都要低于常规送风工况,表明低温送风方式的除湿能力更强,在两者都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低温送风方式有利于提高人体的热舒适度;(4)两种送风工况下站厅 CO2 浓度场分布相似且都符合设计标准。低温送风工况下,竖直高度 CO2 浓度稳定在 0.57%,水平方向稳定在 0.67%;常规送风工况下,竖直高度 CO2 浓度稳定在 0.6%,水...  相似文献   

17.
服装热阻、空气温度及气流速度是影响人体热舒适性的三个主要因素。本文针对上送上回气流分布方式,采用K-ε湍流模型及热舒适性指标PMV数学分析式,对室内三维湍流流动和传热及PMV指标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不同送风速度下的室内流场、温度场及PMV值分布变化规律,并分析比较了不同送风速度、送风温度及服装热阻对室内PMV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送风速度是影响室内流场、温度场及PMV值分布模式的主要因素,送风温度的改变对PMV值有一定的影响,而室内人员的服装热阻对PMV值的影响较大。本文的研究对如何合理确定空调送风参数,达到满足热舒适性的目的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促进了以人居舒适为核心的空调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18.
传统家用热泵空调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制热时"头热脚冷",制冷时"冷风吹人"的舒适性问题,且存在制热能量利用率低、能耗大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基于人体稳态及动态热舒适下的不同需求及空气射流的基本理论等,提出分布式送风技术解决方案。通过试验对比分析分布式送风气流组织与传统上部送风及正面送风气流组织对舒适性、能耗的影响。从试验结果可知:与传统送风方式相比,分布式送风气流组织具有更好的房间热舒适;制热的垂直空气温差可降低71%~81%;制热能耗降低,耗电量可降低29%~48%;制冷冷风不吹人,吹风感指数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   

19.
黄煜  杨昌智 《制冷学报》2023,(6):138-147
工业建筑内存在多个高温热源,所形成的热羽流对建筑气流组织的影响极大。本文以一座新能源电池材料生产车间为例,通过6种不同的送风速度和6种不同的送风口高度来研究多热源热羽流与送风射流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相互作用对工业建筑热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多热源耦合热羽流以高温热源为主导,羽流相互靠拢形成集中的卷吸区域,最大轴心速度约为0.64 m/s。利用热羽流引导气流组织向上运动,可使高温空气快速排出,从而有效改善建筑工作区热环境。降低送风速度能够减少对热羽流上流的抑制作用,当送风速度由14.80 m/s降至2.96 m/s,车间工作区温度由39.2℃降至31.6℃。降低送风口高度能够增加对热羽流上流的促进作用,当送风口高度由5.0 m降至1.7 m,车间工作区温度由34.9℃降至30.3℃。研究结果可为工业建筑的通风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比较了置换通风与地板送风在概念、机理、功能及特性上的区别.并在给定某办公室房间各参数的条件下,综合考虑热舒适性指标及节能效果,计算了两种送风方式所需的送风量.比较了置换通风与地板送风在此种情况下的各自优点及不足,为工程实例提供了一种选择送风方式的计算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