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西安满城区城市形态演变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江  沈娜 《城市规划》2005,29(2):59-65
以西安满城区为研究范围,选取了清代、民国和当今三个典型的发展时期,从街道和街廓的形态特征入手,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探讨了城市形态演变的一系列问题、模式和动因,以期对今天的城市规划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轨道交通TOD地区的步行尺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泉 《城市规划》2019,43(3):88-95
轨道交通TOD站点地区确定规划圈层边界的重要依据之一是步行尺度,即步行距离形成的半径,但不同城市的TOD地区步行尺度并不相同。步行距离虽然能指导划定圈层边界和影响范围,但对步行决策起主导作用的则是步行时间,二者按照"时间-距离"换算关系相互关联,并受到地形条件、空间布局、交通环境等步行环境要素的制约。TOD地区步行尺度的差异是由于步行时间、步行距离和步行环境差异所造成的。对TOD地区步行尺度的差异及原因进行总结,可以为我国TOD地区规划确定合理的步行尺度及TOD模型提供有益的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3.
陈莉  徐苏宁  谢略 《华中建筑》2011,29(2):134-137
人口的迁徙聚居形成城市.近代东北地区人口大量流动,人的聚居使得东北地区迅速实现城市化,城市形态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该文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从中国传统的居住形式转向现代居住形式的过程中,居住模式变化对传统城市道路结构、空间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5.
在城市发展中轨道交通成为提升城市运载能力,减少土地占用,提升交通运行质量与效率的重要保障。但同时存在轨道交通在前期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给政府带来极大财政压力的问题。TOD属于绿色发展体系,将该模式应用于轨道交通站点中,能确保轨道交通的良性循环健康发展,引导轨道交通的绿色开发。TOD是城市格局优化、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轨道交通站点全面发展,满足市民个性化生活需求的关键。以TOD为切入点,在实际案例中研究轨道交通站点TOD综合开发创新模式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轨道交通TOD开发模式的定义及应用现状,分析了轨道交通建设与沿线土地利用的关系,结合跳蹬至江津城市客运专线工程,阐述了其沿线土地利用及物业开发的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邓春林 《规划师》2009,25(10):56-59
基于TOD发展模式,提出南宁市外东环地区的空间结构形态发展构想为:“轴带组团生长十高密度混合中心+开敞绿地空间”,并对南宁的轨道交通线网做出总体规划布局,以实现城市的集约紧凑发展,取得轨道交通与城市综合发展良好的经济、社会及环保效益。  相似文献   

8.
9.
针对TOD模式发展现状进行综合性的分析,结合杭州与绍兴城市旧区实例,提出TOD模式的具体应用,可以加快城市旧区更新改造进程,有效提升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果,取得良好成效,旨在为有关人员提供良好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TOD的概念被逐渐引入我国城轨项目,越来越多的综合枢纽、停车场、车辆段设置大型上盖物业综合体,却忽略了一些规模较小的一般站点.以深圳地铁10号线雅宝站与创新园TOD项目为例,对一般站点的站城一体化设计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1.
以形表意——将文化图式融入城镇空间是中国传统城镇建设的特色之一。中国古人将文化与城镇结合有两个目的:一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二是对于不吉利事物的防患。文化图式融入城镇空间的模式和方法可以分为整体图式和整体形态法、元素图式和元素组合法。镇远文武太极城、温州七星斗城、苍坡文房四宝村是经典的传统城镇案例。当代城镇的规模和功能、当代人的审美特点均和古代城镇和古人有所不同,同济大学在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中建立了一个体系,将文化策划融入到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工程设计等各个层面。介绍运用了不同方法的3个当代城镇实践案例,即黑龙江富裕县水乳新城、四川泸州市纳溪麒麟新城、江西黎川县如意水城。  相似文献   

12.
国内城市轨道交通业主单位在引入BIM技术加快自身信息化发展建设时,往往面临着如何引入这项新技术、引入后怎么加强管理、缺乏BIM人才等各种问题,容易造成立项决策难、招投标耗时长、过程管理低效等实施困境。本文通过BIM技术的发展特点及国内发展的研究,整理分析既有的BIM总体管理前期研究成果,提出“业主主导、BIM总体单位管理、各参与方实施”的新型管理模式,此模式可帮助业主单位快速借鉴先进的BIM经验,依托BIM总体管理单位培养自身BIM技术能力的同时,保障当前工程建设过程中BIM技术的有效运用,并在组织架构、招标策略、绩效考核等方面给出一定的参考建议。案例分析表明,此种模式可帮助业主单位快速取得企业级BIM标准体系、BIM管理平台并全面开展BIM应用等成果。  相似文献   

13.
控制城市形态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John  Punter  于立  叶隽 《国外城市规划》2005,20(6):31-37
21世纪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是以可持续的城市为主题。可持续性包括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内容,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大运量公共交通的通达性。国际比较研究表明,城市形态与交通模式之间的关系是造成城市发展偏离的主要因素之一。人们已经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必须综合考虑密度、区位和交通体系的密切关系,形成一种适宜的城市形态完全依靠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必须注意到,新城市主义出现的原因是为了解决北美传统的城市蔓延和郊区化问题,使城市发展具有可持续性。新城市主义有两个重要内容。一是梯度方法,二是城市规范指标。  相似文献   

14.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规划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6种不同类型的轨道交通综合体为研究对象,依据系统动力学和对应协同原理研究探讨综合体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区位特点、功能定位、设施配置、用地布局、交通组织与空间形态规划等问题,为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体及周边地区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陈蓉  黄鼎曦 《规划师》2020,(3):44-50
城市轨道交通是高度城市化的特大城市必不可少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对引导城市发展方向、实现绿色出行起到关键作用。我国正处在城市轨道交通大发展时期,由于城市轨道项目建设运营成本巨大,当前多采用土地开发支撑开展融资建设。现有模式对如何处理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阶段的高强度资金需求、有限的运营票务收入和对城市的长远社会经济效益之间存在显著的成本效益时空差,统筹实现高造价、高运量、高成本的公益性交通基础设施系统与城市协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还远远不够。文章在回顾发展进程的基础上,从投融资视角切入,对当前土地综合开发支撑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的模式进行分析,在绿色金融、基础设施价值获取等理论及政策综述的基础上,形成可持续价值获取的基本思路,并在实证案例总结的基础上提出面向绿色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模式总体框架。  相似文献   

16.
徐宁 《风景园林》2016,(3):115-123
城市公共空间是与城市交通系统同等重要的城市基础性组织及全局性控制要素。城市公共空间格局研究主要关注公共空间的配置及其机理,对把握城市物质空间形态构成及其演进规律是一项重要的基础研究。在长期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理论前沿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田野调查、环境行为实证研究和形态学量化分析,探析了国内外较为成功的城市公共空间格局所遵循的普遍规律性原则,即结构适配、场所固结、层级连续和界面约束原理:好的城市公共空间格局总是与城市结构相适配;有若干独特地点从整个连续系统中凸显出来;形成层级连续系统;并具有明确的限定约束界面。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规划及站点综合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雁 《时代建筑》2009,(5):30-36
文章介绍了上海市轨道交通规划和发展变化概况,同时通过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对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综合开发进行分析,对站点周边综合开发的方式、布局原则进行探讨,并结合上海市轨道交通站点现状,提出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王炎松  张金海  陈牧 《华中建筑》2009,27(11):137-139
该文回顾了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古城历史沿革,并从山水环境关系、历史文化环境关系,城池空间关系等方面探讨和论证了浚县古城城市格局的特征,强调了城市历史研究在历史名城保护规划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同时,高速铁路与站区的建设大力展开,城市与站区各方面的发展需求显得日益迫切。TOD模式作为协调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有效途径,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高铁站区发展模式。通过典型高铁站区的实地调研与问卷访谈,分析总结经验,结合TOD理念,并针对传统TOD局限,批判性提出高铁站区TOD规划策略,前瞻性探究高铁站区TOD典型规划模式与设计方法,阐述相关设计内容,对现阶段我国高铁站区规划建设具有良好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夏铸九 《建筑师》2017,(4):55-74
百花齐放的都市史成就展现在出版上,包括了社会与文化取向的都市史、在通史写作之外对都市形式课题与对城市设计的历史研究、威尼斯学派的批判史学以及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理学、社会学与史学等方面的杰出学术贡献。作者指出面对21世纪网络社会的挑战,工业社会崛起时的都市化方法论假设必须通过理论的检验才能面对1980年代后中国大陆都市现实中浮现的悖论性空间与社会。以马克思·韦伯为代表的两方现代城市的普同价值,不仅不易区分中国城市的政治性格与繁华市井的都市氛围,而且面对新的信息技术冲击,在研究分析上显得过时,在实践上难接地气。所以,值得由比较的角度重建亚洲的都市史写作,而规划史则是其中重要的现代专业者反思空间实践的历史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