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针对微污染原水中存在的有机物和氨氮等污染物,采用生物粉末活性炭/超滤(BPAC/UF)组合工艺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当进水氨氮浓度较低时,硝化细菌活性较差,无法充分发挥生物降解作用,氨氮去除率较低,同时有机物去除率也较低;当进水氨氮浓度在0. 6 mg/L左右时,可以形成稳定的生物活性炭,组合工艺对氨氮的去除率较高,且对有机物的去除率较为稳定。进水中主要以分子质量<5 ku的有机物为主,组合工艺对这部分有机物的去除率也最高。组合工艺对疏水性物质的去除,主要依靠生物粉末活性炭的吸附降解和膜面滤饼层的截留作用。NaClO强化反冲洗可以很好地降低跨膜压差的增长速度,当NaClO浓度为400 mg/L、反冲洗时间为10min时可达到最佳清洗效果。  相似文献   

2.
组合预氧化强化生物炭滤池处理微污染原水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针对原水污染严重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以臭氧、高锰酸钾和粉末活性炭的组合预氧化工艺强化生物活性炭滤池去除嗅味、CODMn、氨氮等的生产性试验.当原水的CODMn和氨氮浓度分别为7.0、3.0 mg/L时,出水浓度分别为3.0、0.5 mg/L,且出水无嗅味.同时试验结果还表明,对CODMn的去除主要发生在预氧化过程中,生物活性炭滤池主要靠生物吸附和活性炭吸附去除CODMn.  相似文献   

3.
微污染源水中的污染物以有机物和氨氮为主,采用传统工艺处理时其出水水质难以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要求。将沸石作为生物滤池的填料,与混凝沉淀、超滤组合后用于处理微污染地表水,考察了其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该组合工艺对氨氮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出水氨氮在0.5 mg/L以下,去除率可达90%;对有机物也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出水CODMn在2 mg/L左右,去除率约为60%,出水水质达到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要求。该工艺对氨氮的去除主要由沸石生物滤池完成,而沸石生物滤池、混凝沉淀及超滤均能去除CODMn,贡献率分别为49.6%、30.9%、19.5%。  相似文献   

4.
采用厌氧水解/膜生物反应器(MBR)组合工艺处理电镀废水,在保证有机物去除率的条件下强化脱氮处理,研究组合工艺的参数优化及冲击负荷(重金属和特征有机物)对工艺的影响。结果表明,厌氧水解/MBR组合工艺的最佳运行条件为:水解反应器和MBR的HRT分别为5和9 h,MBR曝气量为13.8~16.6 L/min,硝化液回流比为150%。在最佳条件下组合工艺运行稳定,出水水质可达一级A排放标准。组合工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较强,受冲击条件下的污染物去除率优于单独的MBR。两种工艺的对比研究发现,污染物去除率的差异随冲击负荷量的增加而增大,重金属冲击时尤为明显,当重金属浓度为20 mg/L时,组合工艺对COD和氨氮的去除率仍分别可达75%和45%。组合工艺受特征有机物冲击的影响较小,说明在一定有机物冲击负荷下其可稳定去除污染物,确保出水水质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5.
采用铁锰复合氧化物活性滤料滤池进行了低温高氨氮地表水处理试验研究,并与普通石英砂生物滤池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铁锰复合氧化物活性滤料滤池对地表水中氨氮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与普通石英砂生物滤池相比,在抗水力负荷、浓度负荷和反冲洗方面更有优势;当滤速分别为4、6、8 m/h时,铁锰复合氧化物活性滤料滤池对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7.2%、94.3%、93.5%,而相应条件下普通石英砂生物滤池对氨氮的平均去除率仅为84.1%、64.7%、58.0%;在滤速为8 m/h、滤层厚度为110 cm条件下,铁锰复合氧化物活性滤料滤池去除氨氮的最大浓度为2.30 mg/L,而普通石英砂生物滤池去除氨氮的最大浓度仅为1.50 mg/L;对浊度、有机物的去除,铁锰复合氧化物活性滤料滤池与普通石英砂生物滤池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6.
采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考察某厂高碳氮废水中有机物的荧光光谱特征及荧光强度与COD去除效果和氨氮浓度变化的关系。反应器稳定运行后进出水COD分别为5 500和1 510mg/L,对COD的去除率达到72.5%,氨氮浓度增加了40.6%,总氮浓度基本保持不变。通过荧光光谱分析,废水中的有机物主要由类蛋白质和类腐殖酸组成,荧光峰中心位置分别为Ex/Em=275/355 nm和Ex/Em=330/425 nm;蛋白质荧光强度从4 175减少至1 318,其与周期内COD去除率、氨氮浓度均存在较好的线性相关性,R2分别为0.943和0.965。说明可以通过荧光光谱技术定性表征生物处理废水过程中有机物的转化情况及其与碳、氮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淮南某水厂2×10~4m~3/d示范工程是为整个淮河流域水厂改造而进行的示范性项目。结合其关键技术单元——气浮/复合滤料生物滤池耦合工艺,对其在水厂源水淮河水处于冬季低温时期的实际运行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气浮/复合滤料生物滤池耦合工艺可以很好地应对阶段性高氨氮、有机物负荷的冲击;2013年—2014年冬季运行期间,生物滤池出水氨氮平均浓度约为0.28 mg/L,并且接近99.98%的时间段内出水氨氮值≤0.5 mg/L;生物滤池出水CODMn平均为2.7 mg/L,其中浓度≤3.0 mg/L的时间也超过了90%。气浮/复合滤料生物滤池耦合工艺与上、下游工艺一道很好地保障了出厂水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以某制药公司废水为处理对象,通过在A/O池内投加外源微生物进行生物强化,考察微生物增效技术对COD和氨氮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采用微生物增效技术能有效去除制药废水中的COD和氨氮,当进水COD、NH3-N、SO2-4分别为(8 000~13 500)、(400~750)、(4 000~5 500)mg/L时,出水COD为150~300 mg/L、氨氮5 mg/L。采用静态Fenton工艺对试验出水进一步处理,COD可降至100 mg/L以下,出水水质可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9.
水力停留时间对BAF除污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水力停留时间(HRT)对曝气生物滤池(BAF)除污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HRT对BAF处理效果的影响较大,当HRT为0.63 h时,出水浊度、COD、氨氮和总氮浓度均较高,BAF的除污效果较差;当HRT为0.83 h时,出水COD浓度可降至50 mg/L以下,去除率可达到85.87%;当HRT为1.0 h时,BAF对浊度、氨氮和总氮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分别为95.98%7、7.08%4、0.09%,出水浊度<4 NTU、氨氮<8 mg/L、总氮<35 mg/L。  相似文献   

10.
考察了悬浮载体流化床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该工艺对生活污水中的COD和氨氮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当进水COD和氨氮分别为(112~356)、(22.95~43.60)mg/L时,出水COD和氨氮分别为9~26 ms/L(平均为17.6 mg/L)和1.52~7.18 mg/L(平均为3.54mg/L);对总氮的去除效果不太理想,当进水总氮浓度为27.80~52.10 mg/L时,出水总氮浓度为9.87~28.44 mg/L,去除率仅为45.41%~64.50%.  相似文献   

11.
杨凯人  张静  方芳  夏勤 《供水技术》2011,5(3):15-18,22
模拟水厂实际工艺,采用臭氧-活性炭工艺处理黄浦江原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预臭氧和后臭氧投加量分别为1.74和2.11mg/L时,O3-AC工艺对CODMn的去除率在80%左右,能有效解决出厂水CODMn大于3 mg/L的问题;对色度的去除效果显著,但在未形成生物膜的情况下,对氨氮的去除效果仅在20%左右,对亚硝酸盐的去...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中试滤柱系统,在低温条件下采用滤柱底部逆流充氧措施强化铁锰复合氧化膜滤料去除地表原水中的氨氮和锰,考察了充氧强度、运行参数(氨氮、锰浓度和滤速)等因素的影响,并对充氧前后氧化膜的微观特征(形态、组成、晶体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水温为8℃的条件下,当进水氨氮和锰浓度分别为2.0、3.0 mg/L时,逆流充氧后,完全去除锰所需的滤层厚度由80cm减少至60 cm,出水氨氮浓度由0.7 mg/L降至0,且随着充氧强度的增加,去除效率逐渐升高;当充氧强度为0.6 mL/(cm2·min)、滤速为7.0 m/h时,对氨氮和锰的去除效果最佳。此外,微观表征分析结果表明,逆流充氧使滤料表面形态在水力作用下发生了改变,但并未改变铁锰复合氧化膜的成分和晶体结构。因此,逆流充氧可显著提高低温条件下铁锰复合氧化膜滤料对地表原水中氨氮和锰的去除效率。  相似文献   

13.
以需氧池-间歇曝气池(DAT-IAT)工艺为基础,在其后设置一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考察了该组合工艺对生活污水中氨氮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IAT池以曝气2h、沉淀1h、出水1h的工况运行及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的HRT为3h的条件下,系统对氨氮的平均去除率为81.1%,出水氨氮平均浓度为7.0mg/L,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 18920-2002)的要求。系统对氨氮的去除率随着进水COD浓度的提高而下降,当进水COD为815.3mg/L时,出水氨氮浓度仍可满足GB/T 18920-2002的要求;随着进水氨氮浓度的提高,系统对氨氮的去除率先略有上升后明显下降,为保证出水氨氮浓度达到回用标准,应将进水氨氮浓度控制在50mg/L以下;系统适宜的pH值范围为7~8,pH值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系统对氨氮去除率的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4.
以微污染湖水为原水,考察了聚合氯化铝(PAC)单独投加以及与高锰酸盐复合药剂(PPC)联合投加时原水经混凝沉淀后的除污效果。结果表明,PAC与PPC联合投加能有效降低沉后水的色度、浊度、有机物含量和藻类数等;当投加0.4~0.6 mg/L的PPC反应10 min后,再投加20~30 mg/L的PAC,可获得良好的沉淀效果,对色度、浊度、UV254、CODMn和藻类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到50%、80%、25%、26%和78%;与单独投加PAC相比,投加PPC后再投加PAC可减少一半以上的PAC投加量,生产成本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5.
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黄浦江上游原水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对黄浦江上游原水进行臭氧生物活性炭中试研究表明:在臭氧有效投量为2.0mg/L、臭氧接触塔和活性炭柱停留时间均为11min的条件下,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对水中CODMn和UV254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9.95%和48.83%,出水CODMn和UV254值分别为2.96mg/L和0.053cm^-1;为保证炭柱出水氨氮浓度≤0.5mg/L,建议控制炭柱进水氨氮浓度≤1.5mg/L;水温、进水浓度、炭柱停留时间以及臭氧投量对污染物去除效果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中试规模的内压式超滤膜系统处理水厂沉淀池出水,考察超滤膜系统长期运行的出水水质情况。结果表明,超滤膜系统在处理不同水质期沉淀池出水时具有较高的除浊率,平均除浊率达到93.4%,且99.4%的出水浊度<0.1 NTU,去除效果明显优于同期传统的滤池工艺。超滤膜系统对沉淀池出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有限,对CODMn和UV254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7.2%和8.2%,出水CODMn≤2.0 mg/L的保证率在98%以上,膜出水CODMn浓度受进水水质和运行条件的影响不大。膜进水中以小分子质量有机物为主,在MW<1 ku区间内的DOC和UV254占到整体有机物含量的57.3%和53.5%。超滤膜系统对微生物的去除效果良好,膜出水水质大部分时间无需经过消毒就能保证卫生要求,可降低后续消毒的加氯量,从而减少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  相似文献   

17.
包埋固定化菌深度处理污水厂出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包埋固定化菌颗粒对苏州市某污水处理厂的出水进行深度处理,考察了其对氨氮和COD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DO=3mg/L、pH=6.5~8.0、自然温度条件下,包埋固定化菌对氨氮具有较强的去除能力和良好的耐冲击负荷能力,出水氨氮〈2mg/L,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C-B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对COD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大部分出水COD〈50mg/L。  相似文献   

18.
粉末活性炭(PAC)经氧化改性后其表面极性增强,可提高对水中极性有机物的吸附效果;而PAC经还原改性后则增强了其疏水性,有利于其对水中疏水性有机物的吸附。以天津滦河水为处理对象,考察了改性PAC与O3联用时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改性PAC与O3投量分别为15和1mg/L的条件下,氧化改性的PAC与O3联用时,对CODMMn和UV254的去除率分别为48.54%和46.35%,较未改性的PAC与O3联用时分别提高了7%和2%;还原改性的PAC与O3联用时,对CODMn和UV254的去除率分别为39.48%和38.96%,较未改性的PAC与O3联用时分别降低了2%和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