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混凝搅拌试验研究了沉淀池排泥水回用对水质的影响,考察了南方地区排泥水回用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回用排泥水上清液或混浊液,均有较好的助凝效果;回用对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影响不大,不会改变原水中溶解性物质的分类;回用比较高时,混凝沉淀出水存在锰超标风险,其他金属指标均远低于国标限值。在合适的回用比下回用沉淀池排泥切实可行,能实现给水厂节能减耗和环境保护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2.
对水厂沉淀池排泥水进行了自然沉淀、混凝沉淀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排泥水经过0.5 h自然沉淀后,上清液水质趋于稳定,浊度、CODMn、氨氮、细菌、藻密度、浮游动物死体和活体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去除。继续延长沉淀时间对上清液水质的改善效果不明显,个别生物类指标反而有上升趋势。投加混凝剂可以进一步提高回用水水质,阳离子PAM投加量为0.8 mg/L时,排泥水浊度从2 219 NTU下降至1.59~3.84 NTU。  相似文献   

3.
以净水厂沉淀池排泥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小试试验探究沉淀池排泥水回用的最佳回流比以及回用对沉后水水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排泥水回流比在5%~10%,最高节药率可达到33.3%;沉淀池排泥水回用可提高对浊度、CODMn、UV254水质指标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98.56%、47.11%和61.93%;综合考虑经济成本、资源节约率、混凝效果等因素,该水厂的沉淀池排泥水最佳回流比为5%。沉淀池排泥水回用增加了沉后出水的氨氮含量,建议回流排泥水时配合深度处理工艺,保障水质安全。  相似文献   

4.
某水厂采用常规净水工艺,生产废水(主要来源于滤池的反冲洗水及沉淀池的排泥水)直接排入厂区内生产废水沉淀池,自然沉淀后其上清液重力回流进入净水工艺源头水量调节池(即工艺前池)内。由于生产废水排放集中、沉淀不充分、水体中残存  相似文献   

5.
根据太湖金墅原水冬季低温低浊的水质特点,探讨了采用沉淀池排泥水集中收集后回用,以期改善混凝沉淀效果的技术可行性,以及其对出水COD和余氯衰减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合理控制回流比的情况下,经过深度处理后能取得预期的水质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6.
给水厂的排泥水来自于水厂的沉淀池、澄清池排泥水或滤池反冲洗废水,对其进行处理利用是节约水资源、减少水污染的有效措施。从排泥水的生物、物理和化学特性上分析了在其处理利用时可能存在的问题,指出对排泥水进行混凝沉淀预处理或采用膜过滤后再回用,可提高水厂出水的微生物安全性;还介绍了国内外排泥水处理利用的现状。  相似文献   

7.
徐正  刘金凤  孙玢 《城镇供水》2018,(3):65-67,76
通过对电厂净水站中产生的污泥离心脱水后的离心分离水水质、回用点、回用比例的研究,确定了最佳的离心分离水的回收利用技术方案。结果显示:阳离子分离水的水质比阴离子分离水的水质好;阳离子分离水回用后的沉淀上清液浊度、COD、NH3-N比阴离子分离水回用后的沉淀上清液小;将分离水回用至高密度沉淀池的混合区比回用至快速反应区效果好;随着分离水回用比例的增加,高密池出水变差。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新区水厂排泥水处理工程的工艺流程以及构筑物设计。该工程采用重力浓缩+机械脱水处理工艺,建设了排泥水调节池、回用水池、污泥浓缩池、平衡池和脱水机房五大构筑物。排泥水主要来自沉淀池排泥和滤池反冲洗排水,处理排泥水量约为1 800 m3/d,脱水后干污泥外运并安全处置,上清液回流至排泥池。  相似文献   

9.
为减少排泥水对自然水体的污染,福州市西区水厂对排泥水处理系统进行改造。在设计中将沉淀池排泥水、滤池反冲洗水收集后经高密度浓缩池处理后,上清液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后排放至闽江,浓缩污泥经厢式隔膜压滤机脱水至60%后外运填埋。本文详细介绍了该工程排泥水处理的设计方案、设计参数及系统特点,为类似工程的应用提供更有效的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某自来水厂具有较完善的反冲洗废水回用、污泥处理系统,其中有两座生产废水回用水池,收集煤滤池反冲洗排水、活性炭滤池反冲洗排水以及水厂污泥处理单元中的排泥池和浓缩池上清液。回用的生产废水经过沉淀后,上清液直接回用到水处理单元前端再处理,其底部沉淀的泥水被送到污泥处理系统中的排泥池。  相似文献   

11.
在不同的聚合氯化铝(PAC)投量下,考察了网格、折板和机械搅拌三种絮凝方式对沉淀池排泥周期和污泥静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AC投量20 mg/L时,网格絮凝池中矾花的沉降性能最好,相应的沉淀池排泥周期也最长,为10 h;当PAC投量为25 mg/L时,三者的排泥周期均为8 h左右,排泥水初始含固率也基本相同,此时,与网格池和搅拌池相比,折板池的污泥静沉性能最好、上清液浊度最低、浓缩后的污泥体积最小,表明该池型更适于对排泥水进行再絮凝沉淀。  相似文献   

12.
选择南方某城市3座具有典型自来水和排泥水处理工艺的水厂,从物理、化学、生物安全性三个方面对排泥水、砂滤和炭滤池反冲洗水、排水池和排泥池上清液的水质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并考察了原水水质、工艺选择和控制、排泥水收集和处理模式等因素对排泥水水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中试模型对夏、冬两季净水厂生产废水回用进行了优化调试研究,考察了滤池反冲洗水和沉淀池排泥水在不同回用配比情况下,混合水浊度对达标投药量与节药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满足沉后水出水浊度达标(2.5 NTU)的前提下,夏季时最适回用比为6%∶4%(冲洗水∶排泥水),最佳混合水浊度范围为100~175 NTU,混凝剂达标投药量为4~5 mg/L,此时相应的节药率为33.3%;相比之下,冬季时最适回用比为6%∶2%(冲洗水∶排泥水),最佳混合水浊度范围为80~105 NTU,节药率为25%,达标投药量为9~10 mg/L。在连续回用过程中沉后水浊度并未出现富集现象。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发展以及居民对供水水质的要求日益提高,沉淀池初建采用的设计规范和设计条件,已不能满足现时需求,需寻求更优的改善方案.佛山市沙口水厂的设计规模为50万m3/d,沉淀池为平流沉淀池,运行将近三十年后,出现沉淀效果差、矾耗高、排泥水含固率低、排泥设备故障率高等问题.特针对以上问题沉淀池进行改造研究分析,以期优化生产、改善沉淀效果,以供同类旧改工艺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净水厂排泥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斜管沉淀池对排泥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随着进泥负荷的不断增大,斜管沉淀池出水的上清液浊度和CODMn含量都逐渐升高,阴离子聚丙烯酰胺或聚合氯化铝与聚丙烯酰胺的联合投加都可以改善排泥水的沉降性能,且只要聚丙烯酰胺的投加量大于2 mg/L,就可以形成较大且密实的矾花;投加聚丙烯酰胺药剂后,可应对由于净水工艺进行沉淀池冲洗后排泥水性质的恶化,改善排泥水的沉降性能,降低出水浊度,提高出泥浓度。  相似文献   

16.
水厂排泥水处理系统优化运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解决水厂排泥水处理系统中高密度沉淀池斜管沉淀区出现的絮体上浮问题,对PAM投加量和污泥回流工艺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阴离子型PAM的投加量与排泥水浓度存在线性关系,在生产中可以根据沉降比快速估算排泥水浓度.回流污泥的浓度和性质受高密度沉淀池泥位影响,适宜的污泥回流比为1%~2%.  相似文献   

17.
针对水平管絮凝沉淀池难以精准排泥的问题,研制了一种多参数精准排泥控制系统,以泥位检测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为系统核心,对沉淀工艺过程参数进行优化,形成闭环控制系统,实现沉淀池排泥的智能控制。该控制系统在某中水回用工程的水平管絮凝沉淀池进行了系统测试分析和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排泥效果,沉淀池出水浊度能长期稳定在2.0 NTU以下。与传统排泥方式相比,节省水耗47.4%;单个排泥阀月动作次数减少29次,避免了沉淀池积泥现象,具有提升沉淀出水水质、降低能耗、减轻人工操作强度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通过混凝试验,以沉降比、上清液浊度、氨氮和CODMn作为考察排泥水沉降浓缩处理性能的指标,研究了pH值调质对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弱酸性(pH=6.0~6.8)条件下,使用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PAM)能有效地改善污泥沉降浓缩后的上清液水质;进行pH值调质时,投酸量与排泥水的浓度有关;运行中应严格控制pH值的调节,pH<5时不利于沉降,pH>7时调质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膜技术在水厂排泥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浸入式中空纤维膜处理水厂沉淀池排泥水,试验结果表明膜装置除可对排泥进行浓缩外,分离水还可直接回用。  相似文献   

20.
为发展城市给水厂排泥水节水技术,在示范水厂开展了排泥水的减量化试验研究。通过对示范水厂排泥水水质的分析和排泥水的减量化生产性试验,提出了水厂各构筑物的节水排泥工况:折板絮凝池1#、2#排泥管的排泥时间为20s/次,3#、4#的为40s/次,5#~8#的为60s/次;平流沉淀池前20m的排泥周期为24h,采用双程排泥,后70m的排泥周期为48h,为单程排泥;V型砂滤池的反冲洗周期为48h,采用气冲(3min)/气水冲(3min)/水冲(5min)/全程表扫的反冲洗方式。运行表明,节水排泥工况对各构筑物的出水水质基本无影响,并可使絮凝池、沉淀池、砂滤池分别节水约25%、37.5%、39.7%,水厂的总排泥耗水率可从原来的3.07%降至1.9%。采用节水排泥工况后,水厂可减少排泥水量近43×104m3/a,同时节约生产成本约42万元/a,环境、经济效益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