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Planning》2015,(11)
近年来,发展乡村文化遗产旅游作为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越来越受到重视。华安土楼是"福建土楼"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文化遗产资源的价值得到广泛关注。对华安土楼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访谈,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开发旅游衍生产品,丰富旅游内容;加大对土楼文化旅游的宣传和扶持力度;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充分借力"世遗"品牌效应,发掘土楼文化内涵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南靖县素有"土楼王国"之称,是福建圆形土楼和方形土楼最多最集中的地区,也是土楼聚落与山水自然环境最协调的地区;其独特的建筑构图风格,造就了南靖土楼别具特色的聚居人文景观。本文分析土楼文化元素如何运用到南靖荆江城市生态公园景观设计当中,阐述"土楼文化"其特色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福建土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被誉为客家文化的象征、“神话般的山区建筑”、东方古代文明的瑰宝。它是凝固的艺术与文化,更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滋养下,福建土楼既有丰富的当地物质文明,又承载着深厚的精神文化,关于土楼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一直是相关专家和学者的研究热点。在文化振兴和乡村振新的新时代背景下,地域文化的有效传承,离不开建筑功能与文化维度的深度探讨。该文聚焦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福建土楼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从建筑形态与文化功能方面入手探析土楼的保护难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和开发对策,以期能够对当地的乡村振兴及福建土楼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福建土楼是闽西南山区以生土为主要材料并辅以石木材料建造的传统民居建筑和独特文化遗产,本文从世界遗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5A级旅游景区等四个维度,展现福建土楼遗产资源,并整合性分析遗产价值,以期为福建土楼建筑遗产保护提供更加开阔系统的思路与措施。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3)
贫困人口幸福的"远"与"近"一直以来是党中央和各级政府关切的民生问题,也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因旅游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整合性强、生态绿色等特质,所以其已经成为全球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首选产业。旅游扶贫如何做到针对扶贫对象、扶贫方式、扶贫区域的"精"和"准"是关乎贫困人口受益的关键问题。本文选取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旅游社区进行案例研究,构建社区增权机制的理论模型,从经济、心理、社会和政治4个维度分析乡村社区居民参与旅游业的效能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和建议,旨在解决旅游扶贫过程中社区居民获益不公的问题,从而实现旅游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6.
鼓浪屿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为唯一的发展定位,忽略其文化旅游景区与社区功能的双重属性,导致鼓浪屿"人文内涵的消褪"。本文认为鼓浪屿产业的缺失与失衡是不宜居的重要原因之一,提出文化创意产业推动"人文社区的重构",激活鼓浪屿的复兴之路,重新塑造鼓浪屿的新形象和新品牌"文化圣地,艺术殿堂"。  相似文献   

7.
内城街区承载着居民的情感记忆,是展示城市人文底蕴的魅力空间.以西安回坊作为内城街区的典型代表,通过引入社区营造理论的多元视角,归纳西安回坊活力在“人、文、地、产、景”五方面的具象特征,探析了内城街区活力旁落的原因和社区营造激发活力再生的途径.研究发现:居民的日常生活、社区的文化认同、场所的连续统一、业态的多元包容和生境的丰富体验,是西安回坊富有活力的重要原因.基于此,针对西安回坊面临因原住民流失、地域文化消解、场所空间凋敝、业态特色渐失、生境展示乏力所致的活力危机,提出以文化自信为指引,以居民需求为先导,以文化传承为核心,从场所、产业和生境入手的社区营造途径,促进活力再生.  相似文献   

8.
<正>土楼公舍的设计将中国传统客家土楼的居住文化与低收入住宅研究结合在一起,将居住、商店、公共娱乐等功能集中于一个建筑体量,创造出温馨的小社区。为城市低收人人群提供具有高水准设计的廉租住宅。2008年首座实验性集合住宅"万汇楼"落成。建筑面积13,711m~2,总户数为287,可居住1860人。The architects created a warm and friendly communit7 by combin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living of the Hakka people with the research  相似文献   

9.
郑静 《时代建筑》2021,(5):41-47
文章以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高头乡的"承启楼"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建筑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思路出发讨论该建筑及其与社区的关系,通过"深描"承启楼中的丧礼仪式过程,在土楼建筑研究的语境中反思若干建筑学核心概念.文章指出在田野中存在着多重的"建筑知识体系".建筑学与人类学的学科交叉须放进田野现场,针对具体的建筑案例和社区事件进行...  相似文献   

10.
土楼过渡空间是聚落居民日常居住与社会活动的物质载体,承载了人的生存栖居和参与体验,然而过渡空间在聚落更新中常常被忽视而得不到重视和延续。本文以知觉现象学的视角来剖析土楼过渡空间的客观物质组成要素,解读过渡空间在土楼整体建筑空间中的叙事链接与空间组织关系的主导作用,叠加人的感知与体验,感受土楼过渡空间的独特魅力,进而呈现土楼过渡空间在当代语境下的空间组织价值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彦红  陈曦  朱捷  袁青 《中国园林》2021,37(7):77-82
借由景观空间建设推动公众美学认知走向深度生态,是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以亲生命性理念为新视点,基于亲生命性及亲生命性美学认知之内涵解析、亲生命性促进环境偏好的研究实证,提出自然、荒野自然与城市自然分别是支撑亲生命性美学认知发生的总体性、本源性与生活性景观空间载体.通过设计要点、规划图景、生活愿景3项内容...  相似文献   

12.
城市生态绿地构建对于营建城市生态系统及提高公众福祉具有促进作用。探讨、厘清影响城市绿地生态审美的关键因素,对于健康、稳定的绿地生态景观营造及公众生态价值观引导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探讨生态审美的概念和内涵,总结符合生态审美的绿地特征,提出符合生态审美的城市生态绿地构建原则与对策:基于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绿地基础条件及人类活动干扰程度,将城市绿地划分为生态保育型、生态功能型及生态景观型3类生态绿地,构建生态绿地网络;基于绿地植物群落物种构成、空间布局及绿地功能需求,提出6类自然式植物群落配植模式。旨在为营建高生态效益、高景观质量的绿地景观提供规划依据。  相似文献   

13.
亲生物性是提高人居环境的健康与福祉、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理论,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引入亲生物性对于提升城市中植物的固碳潜力具有重要作用。绿色建筑设计中亲生物性设计策略的选择受到当地气候特征的影响,但当前关于地域性亲生物性设计策略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研究尚缺乏。通过文献综述,从气候响应的视角梳理亲生物性理论,总结归纳湿热气候下的亲生物性设计策略框架。新加坡Green Mark标准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领先的绿色建筑评价系统,构建亲生物性设计策略框架并对其进行案例分析,归纳新加坡Green Mark标准在条文分类、分值权重、策略选择3个方面引入亲生物性指标的具体方法。总结的框架和方法不仅可为中国地域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制定和发展提供参考意见,还可为后续湿热气候下的绿色建筑亲生物性指标评价框架的制定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亲生物性是人类长期适应自然环境所形成的本能属性,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亲生物设计的提出为解决当今社会人与城市环境之间的矛盾提供了新的视角,也逐渐成为国外人居环境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国外亲生物设计发展的历史脉络为线索,以标志性的研究成果为节点,梳理亲生物设计研究的源起、确立和拓展进程。通过不同发展阶段内的理论演进、方法更迭与实践详叙,综述亲生物设计的基本内涵与普适方法,并结合国内城市空间现状提出亲生物设计启示,以期为中国亲生物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公共健康风险特征,结合风景园林“三元 论”界定公共健康视角下城乡绿地的概念、尺度和规划职责, 借鉴国际城乡绿地促进公共健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从 “园林”“风景”和“地景”3个尺度提炼理论方法与规划技 术,为充分发挥城乡绿地系统干预效用提供支撑。为应对公共 健康风险,构建包含“辨识模块-响应模块-规划模块”的城乡 绿地系统规划响应框架,并从健康规划应对和健康规划保障两 方面提出其规划响应途径,推进城乡健康人居环境建设,完善 城乡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从而推动以健康为导向的风景 园林发展  相似文献   

16.
冯卉  杨剑 《山西建筑》2006,32(21):25-26
介绍了城市滨水绿地景观的概念和对城市建设的作用,分析了我国滨水绿地建设所面临的问题,揭示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规划的新理念,并提出城市滨水绿地景观生态规划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城市绿色网络及其构建框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本文阐述了多功能绿色网络概念及其产生的背景、绿色网络可带来的社会和环境效益以及构建原则 ,提出以植被和水体组成的绿色空间为对象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则 ,积极引导城市总体规划 ,实行城乡一体化 ,恢复自然景观 ,促进城市自然保护 ,为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浅谈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莉 《山西建筑》2010,36(34):10-11
针对我国城市滨水区开发与建设现状,对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的价值与设计原则进行了详细阐述,进而明确了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与开发的目标,对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城市景观、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吴榛  张凯云  王浩 《中国园林》2022,38(4):56-61
绿地生态网络对维护城市生态结构稳定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网络结构与城市发展、扩张及结构演化在时空层面有动态的耦合关系。现阶段绿地生态网络构建多处于一种静态的构建与优化思路中,忽视了城市化过程中自然与城市间的动态变化。从风景园林学视角出发,以南京市部分区域为例,通过多期遥感数据,基于CA-Markov模型模拟城市未来发展情景,并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各时期用地分类基础上,对城市动态扩张演变下的绿地空间与其所形成的生态网络进行研究,以期构建适用现在、面向未来的绿地生态网络,将丰富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研究新思路,并为中国风景园林建设和绿地系统规划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彭青  潘峰 《山西建筑》2007,33(11):50-51
在系统地规划思想指导下,介绍了城市景观地域体系的规划原则,并以武汉市为例,从景观轴的布局、景观点的区位选择、景观带的布局、景观区的建设等几个方面对武汉市景观地域体系的规划建设进行了探讨,为居民提供舒适、宜人的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