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当前,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正处于由快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转型时期,公园城市是继田园城市、花园城市、生态城市等目标之后,社会主义新时代和生态文明新阶段关于城市建设发展模式的全新理念,对于探索城市转型升级新路径具有重大意义。论文立足于时代背景和理论研究,在深度剖析公园城市理念内涵的基础上,对比不同模式公园城市的实践案例,从系统思维视角提出公园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背景下,基于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追求,"公园城市"理论应运而生。文章结合公园城市理论的提出背景和现状发展状况,对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多层次的挖掘,探讨了该理论的研究价值和研究脉络,研究结果发现,现阶段公园城市理论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文章运用对比分析法,进一步提出公园城市理论内涵优势,以期丰富和完善公园城市理论,推动我国公园城市理论发展和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3.
公园城市研究与建设方法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人居文明发展线索,阐明公园城市作为人居文明发展历史的必然性。从中国数千年人居环境发展和现代人居环境科学中寻找公园城市研究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来源。从所创立的人居环境认识论展开,提出公园城市人居环境认识论的生命观、时空观、分析与综合观;提出建设公园城市的目标与价值体系,给出了公园城市的9项综合目标与价值评价标准ECH9,论证了公园城市人居环境理论框架与国家发展战略5个统筹的同构关系,指出了实现公园城市提升多重城市"三力"的可能性。探讨建设公园城市的方法路径,倡导城、人、境、业的"三位一体"结构与实现路径,提出了一种以生态文化中心区ECD取代传统城市CBD、RBD的公园城市中心区空间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国际城市规划》2021,36(6):136-140
2018年2月,习总书记提出"公园城市"的概念,高度概括了将"园在城中"转变到"城在园中"的创新理念,为城市建设寻找生态优先发展路径指明了新方向,也明确了城市绿色空间的新要求.在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实践道路上,田园城市(garden city)强调城市具有功能混合与完整性,并保持生态底线(即农业用地为永久保留绿带,城市中心留有充足绿地),避免了城市发展的恶性膨胀[1];生态城市(eco-city)则明确了以空间紧凑利用,发展"公交+慢行"绿色交通系统、绿色建筑,保护自然空间和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为趋势的发展模式.与田园城市和生态城市不同,公园城市将绿地系统和公园体系、公园化的城乡生态格局与风貌作为基础前置性配置,将"市民—公园—城市"的优化与和谐作为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突出城市绿地系统和公园体系对城市空间系统结构的耦合协调作用,注重对城市公园进行规划设计和管理善治[2-4].  相似文献   

5.
“公园城市”的理念内涵和实践路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园城市"理念体现了"生态文明"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反映了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和路径亟待转变。通过梳理"公园-城市"关系的发展演变,提出"公园城市"是当前新时代"公园-城市"关系发展演变的必然阶段,是一种新的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理念和理想城市建构模式;并与相关概念进行辨析,提出"公园城市"理念"以人为本、生态筑基、城乡并举、美丽引领、多元共生"五方面典型特征和与之对应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孙畅 《规划师》2022,(11):104-108
公园城市作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建设新模式,为新时代城市价值重塑、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路径和新思路。文章通过梳理公园城市的内涵认知,提出新发展理念下全域公园城市规划策略,并以成都市温江区公园城市建设实践为例,根据公园城市理念重新确定发展定位,从提升城市品质和高效能治理等方面提出公园城市建设的温江策略,以期为新时代的城市建设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7.
公园城市是适应新时代中国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发展形势及需求所提出的城市发展新目标和新阶段,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新理念。以理论研究为主,在分析了公园城市建设的价值和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公园城市发展理念的目标与内涵,提出了公园城市的建设内容和路径。作为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风景园林发展将迎来新契机,风景园林行业更应体现对于公园城市建设新目标和新需求的积极响应和新的作为,不断丰富理论基础、培养创新思维、提高综合能力,为我国公园城市的建设提供支撑,开启新时代风景园林新篇章。  相似文献   

8.
《园林》2018,(11)
正引言"生态文明"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背景下,"公园城市"概念的提出,为我国推进城市化发展模式和路径转变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提供了新思路。为响应"公园城市"思想理念,本文通过各时代背景下"公园—城市"的发展演变脉络梳理,对当下公园城市发展趋势与建设内涵解读,并基于山地城市"立体特征突出、山地灾害频发、生活空间破碎、山地情感认同"等优劣势分析,以重庆巫山早阳组团城市设计为  相似文献   

9.
张要  吴善荀 《四川建筑》2021,(3):14-16,20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价值是城市发展的不变追求,公园城市是我国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过程中提出的以生态资源为抓手提高城市综合价值的新发展模式.文章从生态资源价值最大化角度探讨了建设面向未来公园城市的发展路径,提出通过构筑条块结合的多层次公园体系,形成"四级条形公园"串联"四级中心公园"的无边界公园城市框架.并在此框架下,以...  相似文献   

10.
为缓解城市现实危机,寻找人与自然矛盾的平衡点,适应新时代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的发展需求,公园城市理念应运而生。以公园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古今中外进程中经典造园思想,分析公园城市的发展理念与内涵特征,总结城市发展模式,提出"三大、三塑、三感"的发展战略,并运用"四新一魂"的规划方法,从生态基底、空间构建、基础设施以及人居环境4个层面构建城市公园层级性建设体系。最终,将城市建设成为具有识别性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公园,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存在感和幸福感。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生活在西南地区的彝族生产生活方式正悄然发生转变,对聚落空间提出了新的功能需求。如何继承与发扬西南彝族生产生活中与自然资源的协调智慧,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田野调查,分析西南彝族生产生活实践与自然资源的协调关系,并建立其与聚居环境的联系,进一步挖掘其中蕴含的生态智慧:1)形成了西南彝族聚居环境中"农田-树篱-农田"的镶嵌景观格局、"聚落-林地"协调的空间格局,以及"林地-农田-牲畜圈"的资源持续利用格局;2)体现了西南彝族聚居环境中分井分类、刻木分水等用水智慧;3)土地资源的地域特征与西南彝族聚居环境的差异化表达联系紧密,主要体现在不同农业生产方式与聚落空间的协调关系中。研究过程与方法可为类似传统聚落研究提供指导,也可为传统聚落现代转译过程中如何保留和传承生态智慧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2.
考察了国内外流域风景的研究发展,指出基于城市八景的大尺度流域风景研究具有的拓展性价值与文化自信意义。整理出长江沿线(湖北段)29个清代府州县、总256景目构成的方志八景清单,以此为素材,从自然、人文及两者综合三方面来佐证城市八景中的流域风景特质。自然风景方面,阐述了城市八景诗意响应流域自然山水格局,以典型集萃的方式彰显流域自然风土特质;人文风景方面,探讨了城市八景高度响应流域文化地理格局,是流域人文风土特质的集萃;最后从流域自然与人文的综合视角,提出了城市八景时空制宜组构流域天人要素,是极具中国吉时均衡特质的文化景观之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13.
湖南沅水流域水系影响下的传统聚落选址与形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广、实施的时代背景下,传统聚落的保护和发展引发了极大的关注。传统聚落作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凝聚的丰富的人居环境建设智慧有待发掘。本文以水系为线索,以湖南沅水流域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采用GIS空间分析法探讨区域内传统聚落选址与水系的相关性,结合历史影像分析传统聚落的平面、立面形态特征,探讨其内在机制,并基于上述特征,提出了水系影响下的传统聚落保护和发展策略,为当前传统聚落保护与更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传统聚落及民居凝结着在地居民的经验智慧, 是在地文化的主要体现形式。但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彝族民居中的火塘、厦子等典型空间的功能属性逐渐湮灭,其精神属性也无从归属,加剧传统地区建筑特色的日渐消退。将分形同构应用于楚雄彝族聚落空间定性分析,通过探究实例中空间形式在不同尺度和层级上的相似性,以及形式背后的社会文化不同层级间存在的相似特征,进而归纳出空间形式与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和宗教习俗的高度一致性,并总结出基于这种分形同构的楚雄地区彝族聚落空间秩序定性分析方法,选取李方村重新构建承载集体记忆的各层级人居空间,探索分形同构视角下营造新型民居及聚落的可能性,为现代地域建筑特色的探索创作提供更多思考方式。  相似文献   

15.
以桂林龙脊地区为研究对象,探讨西南山地民族地区传统人居环境适应的营造智慧。结果表明:1)该区域聚落选址坐北朝南、山环水抱,呈现"森林-村寨-梯田-河流"四素同构的垂直景观结构;2)梯田开垦耕作、景观维护及水利灌溉过程充分适应地形和气候条件,并与传统农耕技术完美融合;3)壮族干栏建筑与路网体系巧妙地呼应了山地环境,体现出因地取材(木、石、竹)的营景智慧。桂林龙脊"人与天调"的人居营造智慧对于当今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具有较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黄耘 《新建筑》2011,(5):109-113
西南少数民族聚落作为人居环境的核心部分,对其进行类型研究旨在从具象的聚落现象中总结出潜在的倾向,厘清区域内聚落变化的发生与发展的总体趋势,探索一种适宜于西南少数民族聚落分类的方法:首先提出决定聚落类型的三大系统要素:自然系统要素、文化系统要素、技术系统要素;其次,通过辨识具有主导作用的关键子要素,揭示出三大系统间存在着一致性、共同性、约束性;最后将关键要素并置,通过二元关系的程度与导向评价,分析形成聚落特性的机制,并依此方法,将泸沽湖聚落划分为3大类型,其下细分为8个亚型。  相似文献   

17.
Settlement models and geographical site analysis contribut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cological functioning of the landscape. In assessing land qualities, there is an increasing interest to include visibility analysis. The hypothesis is that settlements traditionally locate on places where the more fertile and intensively used grounds can easily be controlled. This can be tested in traditional landscapes where the initial settlement pattern and associated visibility are not very disturbed. This paper analyses two cases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in Greece, on the island of Paros (Cyclades) and on the Lassithi plain (Crete), which are exemplary for two distinct settlement models, respectively the island and the basin mode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ttlement pattern, land use zoning and landscape visibility is analysed using a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 Cumulative and single viewshed analysis are performed for all settlements in the study areas using different distance zones, one in the visible proximity up to 1.2 km and one more extended in the landscape up to 4.7 km. Both cases show great degree of visual control of the territory. Intensively used land is significantly more visib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sibility and land use varies however with the viewing distance and settlement model. Visibility is a factor explaining the settlement pattern.  相似文献   

18.
先秦时期的人居实践饱含原创定向智慧。水作为重要的人居要素是早期人居发展的依凭,亦是实践之对象,从整体环境观角度对其进行关联而系统的考察,有助于揭示早期多层面人居实践与自然环境间关联调适智慧。综合文献与考古材料二重证据并结合地景格局,从区域、流域与城邑3个层面提炼涉水实践智慧:区域层面主要体现在治水实践顺应于自然规律的疏导与调蓄策略,是基于人居开发与环境资源利用间协同智慧的体现;流域层面反映在城邑群化分布与异态营建的综合适水上,互通交融的网络化水系搭织是人居展拓需求下的智慧营建;城邑层面则表现在择址、营城的因任思维和识时务的迁城避患方略。区域、流域与城邑不同人居层面的涉水实践内容相互嵌套,隐含完整的逻辑链,为后世人居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先秦时期的人居涉水实践智慧反映出先民尊敬自然、顺应山水规律的实践思维,而“循自然之理,助自然生长”觅因得境的实践观,与绝对自然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相似文献   

19.
林琳  陆琦 《风景园林》2020,27(4):81-86
当代粤西乡村聚落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乡村聚落既有格局具有的价值未能得到充分认识,传统营建策略得不到借鉴和完善,既有资源被严重浪费,导致了乡村聚落空间环境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因此,从对粤西地区乡村空间环境一体化特征分析入手,对乡村空间形态构成进行解读和分析,对规划尺度的聚落模型进行环境模拟,关注聚落整体的互动功能,从聚落地块形态、建筑单体形态、聚落道路形态、村域边界形态等方面挖掘聚落尺度的整体气候适应性智慧,从中找到关联机制和既有空间形态可持续经验转化的途径,回应当代粤西乡村聚落发展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elements and structure in a multi-cultural traditional settlement in DeggerCounty, Sichuan Province, in the Tibetan area of China. This study aims to clarify the geometric spatial representation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The geometric features of their settlement plans are compared using mathema-tical analysis after examining the spatial arrangement of four typical settlements.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ettlement structure has strong centrality. The spati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posed spatial models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in this area are discussed to aim for the results to contribute to new village planning and preserve a traditional settlement herit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