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接枝共聚法合成高吸水性树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过硫酸钾为引发剂,过硫酸钾与玉米淀粉的质量比为0.014;糊化的玉米淀粉与丙烯酸按质量比1∶6的比例发生接枝聚合反应.反应温度50 ℃,反应时间2.5 h~3.0 h,丙烯酸的中和度为92%,制得高吸水性树脂,并讨论了其吸水性能.在室温、中性酸度环境下,合成的高吸水性树脂吸水倍率最高,可达到560 g/g。  相似文献   

2.
瓜尔胶接枝高吸水性树脂的微波法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微波辐射法将丙烯酸和丙烯酰胺接枝到瓜尔胶的主链上,得到吸水性能优良的高吸水性树脂GAM。研究了微波辐射功率、辐射温度,辐射时间及丙烯酰胺用量对树脂吸液性能的影响规律,得到最佳工艺参数,此时树脂的最高吸水率为1454g/g,吸生理盐水率为169g/g,接枝率为980%。热重分析表明该高吸水性树脂耐热性优于瓜尔胶,证实发生了接枝聚合反应。  相似文献   

3.
高吸水性树脂的微波辐射合成工艺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针对目前高吸水性树脂合成中存在的问题,采用微波加热提供反应所需热量,以淀粉为原料,过硫酸钾为引发剂,进行丙烯酸接枝共聚反应,开展了高吸水性树脂的微波辐射合成工艺及性能研究,在最佳条件下合成了吸水率为753g/g的高吸水性树脂,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树脂具有良好的吸水和保水性能。本工艺较传统加热合成方法节省时间数10倍,操作条件易于控制,无“三废”排放,是合成高吸水性树脂的清洁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4.
微波法合成聚丙烯酸钠高吸水性树脂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利用一种新的方法-微波法合成了聚丙烯酸钠高吸水性树脂。研究了单体丙烯酸浓度,丙烯酸中和度、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种类和用量诸因素对吸水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法能在3min之内使单体快速聚合,得到的高吸水性树脂吸水倍数为920,吸水速度在1min内就达吸水最大值。  相似文献   

5.
壳聚糖接枝共聚制备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壳聚糖(CTS),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为原料,N,N-亚甲基双烯酰胺(MBAM)为交联剂,NaH-SO3/K2S2O8氧化还原体系为引发剂,通过接枝共聚合反应制备高吸水性树脂。较佳制备条件为:m(CTS)∶m(AA)∶m(AM)为1∶3∶1,丙烯酸的中和度为70%,引发剂用量4%,交联剂用量0.04%,反应温度45℃。研究表明,此条件下所得树脂吸水率为402g/g,吸盐水(浓度0.9%)率为102g/g,并最后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表征分析了树脂的结构。  相似文献   

6.
玉米秸秆基高吸水性树脂的合成及其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娜娜  李倩  高宝玉  王瑞  岳钦艳  王燕 《功能材料》2013,44(1):79-83,87
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将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化铵(DAC)、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3种单体接枝到纤维素骨架中合成玉米秸秆基两性高吸水性树脂。研究单体用量、秸秆用量、交联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中和度对高吸水性树脂吸液率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图、红外光谱图对其形貌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在秸秆、AA、AM、DAC的质量分别为1、5、1和0.5g,引发剂用量占单体比率为1.2%,交联剂用量占单体总量比率为0.1%,中和度为75%,反应时间为3h,反应温度为60℃的合成条件下,制备的高吸水性树脂(SAR)吸液率达最大,其吸水率为235.9g/g,0.9%NaCl溶液的吸收率为31.3g/g。  相似文献   

7.
明胶接枝共聚制备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明胶与丙烯酸(钾)接枝共聚制备高吸水性树脂,并考察了引发剂、交联剂、明胶的用量及丙烯酸中和度、单体质量分数等各因素对产物吸(盐)水倍率的影响;所得的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水倍率为535.3g/g,吸盐水倍率为53.8g/g,其吸(盐)水倍率较好,且在较低温度下的保水性也较好.  相似文献   

8.
高吸水性树脂耐盐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水机理和盐对离子型树脂的影响出发 ,论述了提高吸水性树脂耐盐能力的几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玉米淀粉接枝丙烯腈制备高吸水性树脂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硝酸铈铵作引发剂,通过水溶液聚合法制得了玉米淀粉接枝丙烯腈高吸水性树脂.研究了引发剂用量、碱用量、反应温度以及反应时间等对吸水率的影响.得到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引发剂与丙烯腈的摩尔比为4.5×10-3,碱与丙烯腈的摩尔比为1.32,反应温度25℃,反应时间3h.制得的高吸水性树脂在室温下30min每克吸蒸馏水和自来水分别约为其自身质量的1000倍和200g倍.  相似文献   

10.
采用溶液聚合法,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将氢氧化钠部分中和的丙烯酸单体与蚕丝接枝,以制得性能优异的高吸水树脂。为了提高吸液倍率,进行了各种不同条件的研究。考察了引发剂、交联剂、蚕丝的用量等因素对产物吸水倍率的影响,对接枝前后树脂的吸水速率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接枝共聚产物的吸水倍率、保水能力等各项性能均较好。  相似文献   

11.
辐射引发淀粉-丙烯腈接枝共聚以制备高吸水树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60)Coγ射线引发下丙烯腈(AN)可以很容易地接枝到淀粉(S)上,这种接枝共聚物(SPAN)可以制成高吸水树脂(HS-PAN)。本文报导了有关影响接枝率的因素,如剂量、剂量率、淀粉-丙烯腈摩尔比,并测得接枝PAN的分子量级为10~5。对于HS-PAN的性质也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微波辐射纤维素基高吸水树脂的合成工艺及性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针对目前纤维素基高吸水树脂在合成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及吸水率不高的特点,采用微波辐射技术,以纸浆为底物,在纤维素上接枝两元单体丙烯酰胺/丙烯酸,开展了纤维素基高吸水树膳合成工艺及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360W的微波辐射功率下,采用过硫酸钾与硫代硫酸钠的氧化还原引发体系,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接枝单体的中和度为70%时,只需8min就可以完成纤维素基高吸水树脂的接枝共聚合成.对制备的高吸水树脂进行了耐盐性、耐酸碱性、耐热性及保水性能的测试,其吸水率为1200g/g(55℃),吸盐水率为158g/g,并有很好的持续保水能力,优于文献报道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插层法制备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应用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概述了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插层制备的新进展,根据插层机理和方法的差别,将插层法分为三类:(1)单体插层复合;(2)溶液中聚合物插层复合;(3)熔融聚合物插层复合。重点提出了利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新方法,展望了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开发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聚氯乙烯接枝丙烯酸丁酯型吸油树脂的合成与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轻度脱氯化氯的聚氯乙烯(PVC)、丙烯酸丁酯(BA)、二乙烯基苯(DVB)N原料,采用悬浮溶胀接枝共聚的方法合成一种新型高吸油性树脂。研究了BA含量、DVB用量、过氧化苯甲酰(BPO)用量等因素对其吸油性能的影响。该树脂对含氯的有机溶剂具有较高的吸附性.最高可吸三氯甲烷38g/g,氯苯31g/g。其对甲苯等其它有机溶剂的吸附性能与烷基丙烯酸酯型低交联吸油树脂的吸油性能相当。  相似文献   

15.
高吸油性树脂的合成与性能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以甲基丙烯酸酯为单体,双烯化合物为交联剂,采用悬浮聚合方法合成高吸油性树脂。研究了单体结构、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及共聚单体配比对树脂性能的影响,并考察了高吸油性树脂对水面浮油的回收性能。  相似文献   

16.
接枝型MMCS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丙烯酸甲酯为改性单体,与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和氯化聚乙烯进行悬浮接枝共聚,合成了接枝型MMCS树脂,了MA,CPE用量对接枝参娄这性能和流变性能的影响,同时了树脂的微观结构与形态。  相似文献   

17.
两性丙烯酸树脂乳液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报导以丙烯酸系单体共聚制备两性皮革复鞣剂。通过Mannich反应和酯交换法将所需阳离子基引入侧链,并和阴离子有合适的比例,使其兼具鞣制、加脂和助染功能。并用IR、NMR、TGA、DSC等方法对共聚物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8.
耐盐性高吸水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采用均相反应,以海藻酸钠与丙烯酸在一定的引发剂下接枝共聚,合成了一种耐盐性高吸水性材料,该材料在3min内的吸纯水率为250g/g,0.9%NaCl水溶液的吸液率为150g/g,在20~90℃范围内性能稳定,且该材料的时间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9.
吸水性树脂吸水性及保水性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研究了吸水性树脂BHH-A在不同条件下的吸水性和保水性能。在电解质水溶液中吸水能力下降,在非电解质水溶液中吸水能力不受影响;PH值在4-10水溶液中吸水能力不受影响。在室温及60℃环境中,所吸收水的蒸发,扩散是极其缓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