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文创产品设计为研究对象,通过南通文化的调研,梳理出南通的自然风貌、文化典故、特色建筑、民俗风情等一系列地域文化,与文创产品的情感性、实用性、文化性结合,进行了南通地域文化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实践,总结出地域文创产品开发中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策略。以期对南通地域文化在现代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提供帮助,促进南通地域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东北地区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城市鳞次栉比的楼群变得越来越美轮美奂。建筑作为能体现城市面貌和时代进步的镜子,应该在体现现代建筑技术和工业文明的同时融入地域文化的元素。如今是文化竞争的时代,本文通过分析地域文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因素,论述了如何借鉴和运用地域文化,包括建筑与呈现出更富有地域文化内涵的建筑设计,建设起地域文化和现代城市链接的纽带,延续东北地区百年来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文章主要从南京地域色彩的视觉性、独特性和文化性入手。探讨地域性色彩形成的原因,阐明城市意象的概念,进一步从本质上分析影响城市意象来源的因素。通过分析城市意象与地域色彩的互动关系,明确了基于地域性色彩文化进行城市意象分析的途径方法以及研究重要性。文章从南京自然景观、人文建筑、地域历史角度对城市色谱化进行归纳分析,得出城市意象的基本色谱,对城市色彩规划具有积极参考价值和重要的依据作用,并综合运用定量方法,为地域性色彩在城市意象中的有效营造提供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曾舒凡 《家具》2014,(4):69-74
建筑横跨技术与艺术,并持感性与理性。民居作为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别,通常限于日常生活领域的人类居住环境,她常因地域和文化性的差异而表现出各自的特殊性。中国闽南红砖民居具有独特的外观装饰样式和色彩体系,是闽南地域文化的综合载体,呈现出强烈的地域美。笔者以1840-1949年期间保存下来的中国闽南传统红砖民居为研究对象,以田野调查为基础,试从地域景观学说的视角,通过其材料、装饰,特别是使用色彩及其特点的研究;求证、阐明闽南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与该民居建筑语言使用的关联性及其独特美感形成的必然性;以期在多元文化影响下的今天,为传统建筑的保护及为当代建筑、景观设计的再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城市入口门户空间是城市或其局部区域与外部的连接点,是人流和物流的必经通道,也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本次设计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设计元素,借鉴大国重器——曾侯乙编钟等荆楚文化的时代产物,构建一个极具地域特色的城市门户构筑物,并且使天河机场收费站凭借其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成为具有唯一性、独特性、震撼性、文化性、吸引力的标志性构筑物。  相似文献   

6.
地域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品位。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本文以牛首山遗址公园民俗文化艺术馆为例,对建筑环境、建筑空间进行研究、提出具有地域文化的设计理念及思想、通过多角度的建筑空间分析,阐释了地域文化在现代建筑创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如今,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日益受到重视,岭南建筑是岭南文化内涵与价值的体现,独具特色且载体丰富,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现代建筑中融入岭南建筑元素不仅是对岭南传统建筑的创新,也是对岭南文化的传承。本文以东莞可园为素材,研究如何将岭南建筑元素融入现代建筑设计中,以创作出具有岭南地域韵味的现代建筑。文中首先介绍岭南建筑(东莞可园),其次从整体外观造型、细部装饰元素、建筑材料、建筑色彩四方面进行可园建筑元素的提炼与总结,最后得出四种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方法。  相似文献   

8.
城市与建筑     
<正>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城市与建筑的发展历程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喜欢通过建筑来看一个城市,进而了解这个城市的人们追求的是什么。现代城市的发展将每个城市的面貌越发趋向于统一,而将其本身的特征逐渐消失殆尽,所以我更愿意去欣赏那些古建筑,感受蕴含在历史建筑后面的文化精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注定了不同地域的人们的需求是截然不同的,也导致了城市的不同,而这些差异在建筑上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9.
城市品牌对于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地域文化元素的挖掘与创新又对城市品牌推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广西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自己灿烂的文化艺术,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有民族特点的壮族干栏式建筑、侗族风雨桥、鼓楼等民族建筑,瑶、苗等民族的医药,以及丰富多采的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等等,都是广西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而如今的广西瑶族文化也逐渐被更多人所知,其富有的艺术与文化内涵对于我们来说毫无疑问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本文通过对广西恭城瑶族地域文化研究与探索,对其设计进行再创新的方式,把文化融入品牌之中,来研究广西瑶族文化元素在城市品牌推广中的应用方式。  相似文献   

10.
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地铁站的数量越来越多,逐渐扩大的城市范围,使各个地区的文化赋予了地铁站更多的设计意义。因此,本文通过探索,归纳和分析成都地铁5号线站空间设计的内容,总结出其设计原则,即文化性和地域性。  相似文献   

11.
刘淑丽 《纺织学报》2010,31(7):112-116
出于城市人文色彩形象的进一步提升和城市更高层次竞争力的建设,城市职业人群色彩规划基于城市色彩规划的概念、原则、方法之启发,围绕一个新的概念范畴,应用调研法、文献法、实践比较法等进行了概念与现状、实施的原则与具体方案等相关理论及其实践的系统研究。认为职业人群色彩从属于城市色彩,是流动的、更具有人文魅力和细节美感的城市色彩,是能够体现现代都市文化品位的典型元素,是吸引旅游和投资的环境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广泛深入地调研地理环境、建筑景观、历史文化、行业特征等关系色彩,并进行恰当的引导教育及立法与制度建设可以实现合理的城市职业人群色彩规划。  相似文献   

12.
以苏州博物馆设计为例,研究现代建筑"苏州博物馆"的文化价值,从历史、文化、环境的角度研究了"苏州博物馆"延续历史文脉的几种设计策略,从建筑学的角度探讨了在国际化时代背景下我们如何传承中国建筑的文脉,中国现代建筑如何实现自身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在当下中国大力发展以乡土文化为依托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战略支撑及城市人乡土情感回归意愿增强的背景下,针对当前乡土食品面临着被淡忘甚至消亡的问题,从探讨乡土食品与乡村文化发展的关系出发,剖析了乡土食品所拥有的生态文化内涵、历史文化内涵以及情感内涵的三大文化意义,解读了现代食品生态绿色和文化回归的现象,提出了包含严格保育乡土食品依赖的自然环境、重塑传承乡土食品文化的活力乡村,以及培育并创新利用传达乡土文化情感内涵的现代媒介的三大乡土食品的现代传承策略。  相似文献   

14.
建筑艺术既是物质的财富,又是精神的产品;它既是技术产物,又是艺术的创作。我们的先辈在当时营造了独具特色的生存空间,其建筑的亲和感、舒适性,留给后人多少赞叹!人类社会的发展已进入了现代工业社会,选择怎么样的建筑形式,采取怎么样的文化模式是应该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风"在不同时期被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当下现代"中国风"家具的设计必须紧跟时代趋势、满足客户需求。本文以当下的视角,全新诠释了现代"中国风"家具的时代寓意及设计要素,从用户的需求、"中国印象"的构筑、制造技术、工业原材料、表面装饰工艺等五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中国风"家具设计的现代体系架构,目的是实现民族特征与时代特征相融合的家具设计风格。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博大精深,积淀深厚,独具风采,为了现代设计中更好地传承这种文化优势,本文从传统建筑文化的核心内容在传统建筑的表征特点,同时对当今科技、经济的发展引发人们生活变观念更新的现象进行分析,重申建筑文化发展的必然性。提出现代化的建筑设计要有文化自强、自觉的态度,求同存异,因势利导,在创建现代居住环境的同时努力传承中国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传统家具受到国人的越来越多的珍视与敬重,在国内与国外有很多人对它着迷,或收藏、或研究、或用这些家具布置、装饰建筑环境,本文试图通过对传统家具在现代建筑空间中配置关系的实例研究,希望找到传统家具更多的现实意义,为家居设计提供更多的参考角度.  相似文献   

18.
陕西丹凤县葡萄酒是中国近代有百年发展历史的产品,经历了葡萄酒产业能级发现、能级裂变、能级跃变三个过程,使传统酒厂从1.0阶段发展到目前的酒企与酒庄共存的3.0新阶段。该研究分析了产业内部有文化能级、生态能级、城市能级条件,外部有消费升级、产业融合、区域联动条件,提出丹凤县“找文脉,锚区位,扩全链,破瓶颈”的产业能动-联动路径,全面推进丹凤葡萄酒产业振兴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建筑外观色彩是建筑外观的一种象征"符号",是历史的文化产物,其依附于建筑的装饰立面之上。通过对城市建筑外观的色彩分析,探讨建筑外观色彩的表现手法,并通过对建筑色彩载体的解读,强调设计中建筑色彩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王玥 《纺织报告》2020,(2):109-110
世界各地的民族文化绚丽多彩。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强烈的外在表现形式,如若将民族服饰文化中的元素如图案、色彩、面料、装饰等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有利于丰富现代设计的民族文化内涵,增加服饰的艺术美感以及在一定程度上激励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壮族服饰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是民族服饰文化应用到现代设计中的优秀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