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紫球藻的营养成分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紫球藻的主要营养成分。结果表明,紫球藻蛋白质含量为32.1%,氨基酸含量为29.54%(色氨酸未测),赖氨酸为第1限制性氨基酸,氨基酸评分87;碳水化合物39.4%,总膳食纤维21.7%;灰分17.6%,水分7.8%,每千克干藻粉中Ca、Mg、K和Zn含量分别为20g、4.1g、9.5g和92mg。每千克干藻粉中含β-胡萝卜素240mg、VB618mg。有毒重金属Pb、As和Hg含量符合有关规定。  相似文献   

2.
测定在不同氯化钠浓度(20‰,30‰,40‰,50‰, 60‰,70‰)培养条件下紫球藻细胞密度、分光光度值、多糖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NaCl浓度对紫球藻生长周期影响不大,在第十二天左右进入稳定期.在NaCl浓度分别40 ‰和70 ‰培养条件下,紫球藻细胞密度达到最高(148万个/mL)和最低(86万个/mL).NaCl浓度为50 ‰培养条件下,紫球藻多糖含量最高,达到48 mg/L, 而在NaCl浓度为70 ‰培养条件下,紫球藻多糖含量最低(22 mg/L).不同NaCl浓度对于紫球藻蛋白质含量影响不大,而对紫球藻密度和多糖含量影响显著,为探索提高紫球藻多糖含量的培养条件以及紫球藻的高密度培养工艺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紫球藻生长周期可见光吸收光谱与生化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紫球藻生长周期中活细胞可见光吸收光谱和代谢产物变化。结果表明 ,存在波长为43 0~ 44 5nm、5 5 5~ 5 65nm和 680~ 685nm 3个较大吸收峰 ,还存在 5 0 0~ 5 10nm和 62 0~ 63 0nm 2个次吸收峰。且波长为 44 0、5 60和 680nm时的光吸收值与细胞数成正比增长 ,可用于快速测定紫球藻培养液的细胞浓度  相似文献   

4.
利用优化了的海水培养基和简易光生物反应器对紫球藻进行培养,建立了一套从培养液中直接分离纯化紫球藻多糖(PSP)的工艺,并对纯化后的PSP进行了初步分析。实验表明,本方法培养的紫球藻生物量达到了干重2.1g/L,分离后粗PSP产量为0.378g/L,离子交换得率约为78%。经气相色谱分析PSP主要由木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质量比约为13.68:7.83:5.23。红外光谱显示该多糖具有一般多糖的特征吸收峰,其中六碳糖为吡喃型。PSP为硫酸酯化多糖,硫酸基团含量约为4%。  相似文献   

5.
探究紫球藻多糖对体外免疫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用不同浓度的紫球藻多糖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RAW264.7,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作为阳性对照,格里斯试剂(Griess)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释放量,噻唑蓝(3-(4,5-dimethyl-2-thiazolyl)-2,5-diphenyl-2-H-tetrazolium bromide,thiazolyl blue tetrazolium bromide,MTT)法测定紫球藻多糖对RAW264.7细胞活力的影响,中性红法检测细胞的吞噬能力。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与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分泌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紫球藻多糖能够促进NO的释放,增强巨噬细胞对中性红的吞噬能力,刺激TNF-α与IL-6的释放。紫球藻多糖浓度在12.5μg/mL~400μg/mL的范围内,对细胞无毒性。试验结果初步证明:紫球藻多糖对巨噬细胞RAW264.7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这将为进一步开发应用紫球藻多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项研究探讨高空环境对鸡冠花的影响。两种品质鸡冠花种子搭载高空气球,飞行高度为40.112km,飞行时间近4h,返回地面后播种育苗进行栽培,采收了一代成熟种子,测定其千粒重、油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并与地面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搭载实验种子千粒重增加,主要脂肪酸含量与对照组相比产生显著差异,而籽油含量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不同外加硒浓度对紫球藻生长、有机硒转化能力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通过一次添加亚硒酸钠使硒终浓度分别达到0.2、0.5、1、2、5 mg/L, 以不添加硒的紫球藻为对照组, 对紫球藻生长指标和抗氧化酶活性进行分析, 并采用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hydride generation atomic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HG-AFS)检测紫球藻藻体中总硒以及无机硒含量。结果 0.2、0.5 mg/L硒对紫球藻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1、2、5 mg/L硒则抑制了紫球藻生长;0~5 mg/L硒浓度范围内, 紫球藻硒含量与所加硒浓度成正比, 其中5 mg/L硒浓度下, 紫球藻有机硒含量达484.47 μg/g, 占总硒含量的93.71%;硒能诱导紫球藻细胞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性增加, 且在高硒浓度下, 两种酶活性会再次增强。结论 低质量浓度硒有利于紫球藻生长, 高质量浓度硒则抑制其生长, 紫球藻GSH-Px与SOD酶活性表现相似, 且紫球藻对硒的富集和转化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8.
以普通搅拌式发酵罐为培养装置,采用单因素试验对生产紫球藻藻体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利用吸光度值测定紫球藻细胞密度,反映其在不同的搅拌速率、光照强度、氮浓度以及NaCl含量条件下的生长趋势。从而摸索出发酵罐培养生产紫球藻藻体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紫球藻发酵培养的最佳搅拌速率、光照强度、氮浓度以及NaCl含量分别为200 r/min、5 000 lx、8 mmol/L、20‰。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紫球藻脂肪酸提取过程中不同的预处理方法(碾磨处理、超声波处理及未预处理)及提取分析方法(KOH-甲醇法、乙醚-石油醚法、氯仿-甲醇法、乙醇法、HCl-甲醇法)对紫球藻二十碳四烯酸与二十碳五烯酸的影响,结果表明,碾磨预处理是紫球藻不饱和脂肪酸二十碳四烯酸(AA)及二十碳五烯酸(EPA)检测效果最好且简便经济的方法,而氯仿-甲醇法对紫球藻AA及EPA的气相色谱(GC)分析效果最优,在同等条件下其灵敏度高,所取得的长链不饱和脂肪酸甲酯的产物多,EPA达到1.159mg/g,AA达到2.062mg/g;其他方法依次按效果排序为:乙醚-石油醚法>乙醇法>KOH-甲醇法>HCl-甲醇法。同时研究了不同培养时间对紫球藻AA与EPA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数前期第6d为收获EPA的最佳时间,含量达到10.671mg/g;对数期末第8d为收获AA的最佳时期,含量达到19.415mg/g。   相似文献   

10.
提取及培养条件对紫球藻AA与EPA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紫球藻脂肪酸提取过程中不同的预处理方法(碾磨处理、超声波处理及未预处理)及提取分析方法(KOH-甲醇法、乙醚一石油醚法、氯仿-甲醇法、乙醇法、HCI-甲醇法)对紫球藻二十碳四烯酸与二十碳五烯酸的影响,结果表明,碾磨预处理是紫球藻不饱和脂肪酸二十碳四烯酸(AA)及二十碳五烯酸(EPA)检测效果最好且简便经济的方法,而氯仿-甲醇法对紫球藻AA及EPA的气相色谱(GC)分析效果最优,在同等条件下其灵敏度高,所取得的长链不饱和脂肪酸甲酯的产物多,EPA达到1.159mg/g,AA达到2.062mg/g;其他方法依次按效果排序为:乙醚-石油醚法>乙醇法>KOH-甲醇法>HCI-甲醇法.同时研究了不同培养时间对紫球藻AA与EPA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数前期第6d为收获EPA的最佳时间,含量达到10.671mg/g;对数期末第8d为收获AA的最佳时期,含量达到19.41 5mg/g.  相似文献   

11.
反胶束萃取豆油对脂肪酸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AOT/异辛烷反胶束体系从全脂豆粉中同时分离大豆蛋白和油脂;考察了预处理、加酶、温度、WO值对脂肪酸(FA)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反胶束萃取时对FA组分影响不大,除WO外,各因素几无影响,WO对FA影响较大,可能与AOT残留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膳食脂肪酸对肥胖小鼠肝脏及其血液中脂肪酸组成及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方法 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7组,即对照组(喂基础饲料)、长链饱和脂肪酸(LCSFA)组(喂猪油高脂饲料)、中链饱和脂肪酸(MCSFA)组(喂椰子油高脂饲料)、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组(喂亚麻籽油高脂饲料)、n-6多不饱和脂肪酸(n-6 PUFA)组(喂大豆油高脂饲料)、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组(喂橄榄油高脂饲料)和反式脂肪酸(TFA)组(喂8%氢化大豆油高脂饲料),每组10只,共干预16周,所有种类饲料总能量均相同,基础饲料脂肪供能比为10%,各高脂饲料脂肪供能比均为45%,喂养周期结束后,禁食12 h,麻醉后立刻解剖取出肝脏。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肝脏及其血液中脂肪酸组成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肝脏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肝脏脂质沉积采用油红O染色法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CSFA组、MCSFA组、n-6 PUFA组、MUFA组和TFA组小鼠肝脏中均出现明显的脂质沉积,n-3 PUFA组小鼠肝脏未出现明显的脂质沉积。与对照组比较,LCSFA组小鼠肝脏及血液中总n-6 PUFA和总PUFA含量升高; n-3 PUFA组小鼠肝脏及血液中总n-3 PUFA和总PUFA含量增加,但总MUFA含量减少; n-6 PUFA组小鼠肝脏及血液中总n-6PUFA、总n-3 PUFA和总PUFA含量升高,但总饱和脂肪酸(SFA)和总MUFA含量降低; MUFA组小鼠肝脏及血液中总SFA含量减少; TFA组小鼠肝脏及血液中C18∶1 n-9t(TFA)含量升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LCSFA组和MCSFA组小鼠肝脏脂肪酸代谢基因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c) mRNA水平高于对照组和n-6 PUF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小鼠肝脏及其血液中脂肪酸构成与其对应的膳食脂肪酸模式一致。不同类型脂肪酸高脂饲料可通过对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肥胖状态下肝脏的脂质代谢及脂质沉积。  相似文献   

13.
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大鼠大脑细胞膜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对发育期大鼠大脑细胞膜脂肪酸类别与含量的变化。将56只初断乳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阴性组、必需脂肪酸(EFA)缺乏组、鱼油组[300mg/(kg·d)]、紫苏组[2.45mL/(kg·d)]、α-亚油酸组[1.32g/(kg·d)]、核桃组[2.45mL/(kg·d)]与红花组[1.65g/(kg·d)]。连续饲养8周,提取大脑组织总细胞膜,并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其脂肪酸的种类与含量。结果表明,各组大鼠脂肪酸组成无差别;与阴性组比较,各组均能显著提高n-3PUFAs的含量;紫苏组、核桃组和红花组能显著降低n-6PUFAs的含量,增加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紫苏组、核桃组、红花组和鱼油组能显著降低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说明PUFAs能改变大鼠大脑细胞膜的含量,但对其类别影响不大;短期缺乏EFA对细胞膜脂肪酸的类别与含量无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环境因素对纤细角毛藻脂肪酸组成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脂肪酸组成成分及含量的分析,探讨光照强度、通气量及生长时间等环境因素对纤细角毛藻脂肪酸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光照有利于总不饱和脂肪酸的积累,尤其有利于二十碳五烯酸(EPA)、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的增加;但是二十碳四烯酸(AA)的含量在高的光照条件下增加;高的通气量有利于纤细角毛藻总脂肪和总不饱和脂肪酸(TUFA)含量的增加,同时有助于AA和EPA含量的增加;在对数生长期收获的纤细角毛藻其细胞内的EPA和AA等总不饱和脂肪酸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5.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农萨能羊原种场的产奶母羊为研究对象,采集35只2.5~5岁母羊分娩后1~5d的初乳和第5周常乳乳样,用气相色谱仪对乳中的短、中链脂肪酸组成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初乳1~5d中,丁酸(C4:0)、己酸(C6:0)、辛酸(C8:0)、癸酸(C10:0)、月桂酸(C12:0)、肉豆蔻酸(C14:0)的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油酸(C18:1)和亚油酸(C18:2)的含量差异显著(P〈O.05);而初乳与常乳中,辛酸(C8:0)、癸酸(C10:0)、月桂酸(C12:0)的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丁酸(C4:0)、棕榈酸(C16:0)含量差异显著(p〈0.05),其余脂肪酸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羊初乳中丁酸(C4:0)含量受产奶量影响不显著,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其他短链脂肪酸和中链脂肪酸中棕榈酸(C16:0)的含量随产奶量增加而减少,长链脂肪酸随产奶量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6.
食用油热加工过程中由其不饱和脂肪酸异构化产生的反式脂肪酸 (TFAs) 对人体健康存在风险,有效控制TFAs的形成,对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以前研究者们重点关注的是油脂不完全氢化形成TFAs机理研究,而无需催化剂条件下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热致异构化机理和氢化机理完全不同。而近年来油脂热处理过程中关注最多的顺反异构主要集中在C=C上的异构现象,因此,本文将着重总结不饱和脂肪酸自动氧化形成反式脂肪酸机理,旨在为为高脂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形成抑制作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生产樱桃酒所产生的樱桃核为原料,采用单因素方法分析了物料形态、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料液比例对提油率的影响,以正己烷为提取溶剂,得到了最佳工艺条件:物料形态为樱桃核全核粉,提取时间为5h,提取温度为75℃,料液比例为1:3,提油率可达到10.93%。并对樱桃仁油进行了脂肪酸成分分析,其主要成分为油酸、亚油酸等。  相似文献   

18.
Thirty male lambs were assigned to one of 3 concentrate diets supplemented with 45 (E0), 286 (E1) or 551 (E2) mg/kg DM of dl-α-tocopheryl acetate to test the effect of vitamin E supplementation on muscle, caudal and perirenal fatty acid (FA) compositions. Specific attention was paid to C18:1 10t, usually observed in high proportions with high-starch or high-unsaturated FA diets. Vitamin E supplementation increased the α-tocopherol 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lambs. It did not modify lamb growth and slaughter parameters. Vitamin E supplementation did not modify FA composition in most tissues but it increased the C18:2 n − 6/C18:3 n − 3 ratio in muscle and adipose tissues of the E1 group compared to E0 and E2 groups. Vitamin E supplementation enhanced the C18:1 10t proportion in muscle and adipose tissues and it decreased the C18:2 9c,11t proportion in adipose tissues, especially in the E2 group. These changes may not be favourable for the nutritional value of lamb meat.  相似文献   

19.
脂肪酸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脂肪酸的过量摄入会引发一些慢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而适量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包括α-亚麻酸(α-linolenic acids,ALA)、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二十碳二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等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还能改善机体功能。国外对脂肪酸的分析已相当成熟,应用了许多现代分析技术。鉴于脂肪酸在食品领域的重要性,重点对国外脂肪酸(fatty acids,FAs)的分析方法进行综述,包括萃取和分析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加快国内脂肪酸分析技术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