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阐述了道教“天人合一”思想的来源;论述了道教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道教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些规定、道教“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学意义;指出道教在“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观的指导下,对于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的深刻论述及制定的一系列的环保措施,值得现代人加以关注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包含着许多深邃的天人和谐观、人本观、生态道德观等内容,它们分别体现了现代社会所崇尚的人文精神、道德理性、人格追求、和合理想。和合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弘扬“和合”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和谐,是现代管理的至高追求。打开和合思想的文化宝库,现代管理可以从中得到有益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强调人在审美过程中与自然浑然一体,追求一种天人和谐的审美境界。在该思想影响下,中华民族图案形成了自然质朴、含蓄内敛的气韵和风度.文章通过对中华民族图案内容与达意的分析,论述“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在民族图案设计中的体现,并对民族元素在家纺图案设计中的运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生产力概念的重新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生产力概念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它是工业文明的传统意识反映,其哲学根基是“人类中心论”。生态文明产生了生态文明观,它要求生产力概念应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从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中追求“天人和谐”。  相似文献   

5.
生态道德场是道德场丰富和发展的产物,是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道德场。生态道德场对于人的生态道德意识的培养、生态道德行为的养成具有重要影响。生态道德场的有效运行,可以促进我国国民生态道德素养的提升和生态文明观念的确立,推动人们形成文明、健康、和谐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这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天人合一”思想在当代环境问题的哲学思考中,受到世人的关注和研究。本文概略地介绍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历史演进、主要流派、基本格局及其根本特点。以“天人合一”自然观为基础比较系统地阐明了人与天地万物之间整体协调、和谐统一的思想,及其内涵着自然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学说,并论述了“天人合一”学说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儒家和谐思想自形成以来,就推崇“和为贵”的思想,描绘了古人对“和谐社会”理想生活的追求,具有丰厚的思想内涵,所以“和谐”成了儒家孜孜追求的至高境界。其中包括“天人合一”、“人我合一”、“身心合一”、“协和万邦”等思想内容。深入发掘和分析儒家的和谐思想,理论联系实际,为当今在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条件下构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民族与国家之间相互和谐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综合解决现实社会的良性运动和协调发展问题,提供了大量的思想资源,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天人合一”思想在当代环境问题的哲学思考中,受到世人的关注和研究。本文概略地介绍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历史演进,主要流派,基本格局及其根本特点,以“天人合一”自然观为基础比较系统地阐明了人与天地万物之间整体协调,和谐统一的思想,及其内涵着自然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学说,并论述了“天人合一”学说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城市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动因、机制及达成来论述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城市与自然和谐的动因是两者在中西方都代表着2种不同的,但具有互补性差异的生活理想;和谐的机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与西方科学话语下的“生态和谐”,而和谐的达成便是“以山水为体、以文化为魂”的城市山水园林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0.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难点在于保证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以生态效益为核心价值,给出了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理论指导。在发展生态产业、走低碳发展之路的同时,还需要在湖区内营造文明和谐、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此外,通过配套政策、法规的引导,让人民共享湖区的建设成果。最终,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一个经济与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全国性示范区域。  相似文献   

11.
从儒家的中庸之道看劳伦斯的生态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一大精髓,"天人合一"是其理论基础.这与生态文学崇尚的回归自然主题不谋而合.劳伦斯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渴望回归自然,认为工业文明压抑和摧残了人的自然本性;他反对虚伪的理性,认为一切来自灵魂深处的东西均无不良可言.通过将中庸之道的生态观与劳伦斯的生态观比较分析,探寻出一条当今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之道.  相似文献   

12.
X24我党在十七大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政治文件,上升为治国理念,是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生态财富观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个新的提法,它揭示了富饶的生态财富具有提升社会生产力,维护生产持续性和保障人的生活质量的功能。这为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在建立生态文明下,如何建构科学生态财富观,是我们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新认识视角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3.
《淮南子》生态哲学在本体论上坚持“道生万物”的形而上学;在自然观上强调“天人同构”的生态整体主义观点;在价值观上主张“我亦物也”的生态平等主义思想;在实践观上倡导“自然无为”的生活理念。这与现代西方生态哲学理论不谋而合,其特有的东方生态智慧能够为丰富和发展现代生态哲学理论带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中庸》是儒家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在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诚”既是最根本的哲学范畴,又是最基本的道德范畴,更是“天道”与“人道”,即“天人合一”的桥梁与纽带。“诚”是整个儒学得以建立的基础,是中庸之道的基础和保证,也是中庸之道的外在体现。在当代社会环境下,深入研究和探讨《中庸》“诚”思想对于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生态型经济伦理观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放在首位,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树立生态型经济伦理观,从而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从道教天人合一看生态环境保护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道教"天人合一" 思想的来源;论述了道教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道教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些规定、道教"天人合一" 思想的生态学意义;指出道教在"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观的指导下,对于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的深刻论述及制定的一系列的环保措施,值得现代人加以关注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人类的审美意识对民间文学的生成具有重要的建构作用.土家族人将生态认知融入民间文学作品中,一方面关注现实生活,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共生共荣的三重和谐之美;另一方面关注人们的心灵世界,探求土家族人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的平衡,表达了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终极关怀,在悲剧与壮美的平衡中最终形成了土家族独特的生态美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8.
采用服饰博物馆实物考察,结合文献资料查阅的方法,对丽江地区纳西族服饰的色彩展现、图案、服饰与社会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阐释出丽江纳西族服饰蕴含的"和谐相处"、"共生"、"平等"的生态审美观,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环境客观物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图腾的和谐等方面。分析丽江纳西族服饰文化中所蕴含的智慧生态观与现代的生态美学、现代社会人类的发展要求相符合,其建设性和指导性的作用对如今生态社会文明的构建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9.
莱斯利·马蒙·西尔科的文学著作具有强烈的生态意识,以自己常年生活的印第安部落为背景,描绘印第安人的文化和生活。西尔科作品展现社会生态、精神生态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紧密关联,其独特的视角引起各国学者对此深入研究,主要围绕女性主义、生态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内容。着重探究西尔科作品中的生态思想,分别以《绿松石矿脉》和《典仪》两部经典著作为例,论述印第安人的整体生态思想与社会生态等内容,并从“地方”与“全球”两个层面分析西尔科生态思想及其对解决当代生态危机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人、文化与自然,具有天然的矛盾对立性。但对立不等于对抗,在对立中可以求得和谐,这就需要生态智慧。传统社会的生态智慧,是自发的、被动的、甚至是盲目的顺应自然节律的结果。工业文明是征服自然、反自然生态环境的文明,其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是对生态智慧的反动。现代意义的生态文化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内核的人类生活方式,是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体系,是自觉形态的生态智慧,是对工业文明人类中心主义文化模式的"颠覆"。在当代中国语境中,要积极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战略,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以培育社会大众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开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提供价值支撑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