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军旅词是豪放词的源头和中坚力量,军旅意象对军旅词的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苏轼词与军旅词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军旅词数量相对较少,宋代军旅词的局限是“苦寒”“苦难”意象的缺失,很少描写战争的失败。军旅词作为豪放词的典型代表,与主流的婉约派宋词分庭抗礼,最接近诗,但受词体及社会观念的影响,从不以“苦”为美、以“悲”为美,不能占领诗的所有阵地,可以“以诗为词”,但不能“尽诗为词”。  相似文献   

2.
"阑干"意象频繁地出现在宋词之中,成为一个特定的情感符号,宋人常用以表达复杂的情思。分析了辛弃疾词中的"阑干"意象,并通过对这一意象的解读揭示了他的忧国情怀。  相似文献   

3.
从原型批评的角度看,沈从文笔下的“水”意象具有深刻的女性象征意蕴、生命象征意蕴与道家智慧象征意蕴。沈从文借助“水”意象传达了湘西人的生命之“美”与生命之“忧”,接通了道家智慧,其深厚意蕴值得永远思索、回味。  相似文献   

4.
从意象图式视角解读李清照的《一剪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图式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最早由Lakoff和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中探讨概念隐喻时提出。意象图式理论强调的是思考时用我们的身体体验形成的形象生动的内心图像,这点与古诗词所蕴含的丰富意象有着紧密的联系。本论文以婉约派词人代表李清照的词《一剪梅》为例,尝试揭示这首词所蕴含的意象图式从而从意象图式的新视角赏析宋词并验证意象图式对古诗词语篇分析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5.
时代盛衰、民风世情影响文人的创作心态,形成作品特有的意象.通观宋代元宵词,可以归纳为几种情况:北宋时欢乐祥和的词作;南宋初期的愁苦词作;宋末充满黎离之悲的词作.宋词意象的变化与社会时世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电影《山樱》中的“山樱”是一个蕴含丰富的文学意象,是电影情节中唯美的支撑架,在整部作品中“山樱”意象具有推动情节发展、象征爱情、品格和希望以及氛围暗示和心理暗示的重要作用。“山樱”意象让整个故事如解冻的溪流新鲜顺畅、如樱花清新温雅,丰满了人物性格,突出了电影主题;“樱花”意象的运用不仅使观众更深刻、全面、形象地理解作品主题,同时也让观众获得了美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7.
“雪”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个传统意象。现代作家延续着对这一意象的抒写,虽数量不多,却出现了诸多名篇。在他们笔下,“雪”被赋予多样的审美内涵:或抒写生活之趣;或传达怀乡的怅然;或表现苦难的痛楚;或展现人格之关,呈现哲理思考。这些与古典文学相联系,更多的是对其超越与创新。透过现代作家笔下的“雪”,既可以窥探出文学观念、风格的差异、时代对文学产生的影响,又可以展现文学发展的规律性及其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六书”思维规律实为传统理论思维模式滥觞的原型。在传统艺术理论中,“诗言志”按形声思维理解,不过是“诗誌”的误读或讹传;“赋”“比”“兴”不过是“象形”“会意”等思维方式于语言文字表达中的概括和运用,“意象”“意境”正是依据“象形”“会意”思维对“意”与“象”关系理解及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意象是文学审美理论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审美范畴,是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作家理性思维与情感活动的综合体现,作家在创作中可以用各种方式建构意象。白先勇的长篇小说《孽子》中,作者用隐喻构建了一组审美意象,传达出对同性恋现象的“道德反思”与同性恋者的“心灵独白”。对其中隐喻性审美意象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对文本深层次寓意的解读。  相似文献   

10.
《世说新语》中的“松”、“竹”意象是魏晋名士人格的象征.“松”作为常见的品藻象喻,由儒家比德观念发展而来,又同时具有了超功利的审美性,突出了悲情的生命意识.“竹”因“竹林七贤”的出现,由实用功能转向审美功能;因王子猷的痴速,“竹”意象中高逸而自我的人格象征意味更加突出.由“松”、“竹”意象出发,探讨《世说新语》的物态世界和心物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与诗相比,词是更为纯粹的抒情文学,并在宋代达到了“一代之文学”的高度,这绝非偶然。高度发达的市井生活造成文艺的繁荣是其社会背景,诗词审美的分流和“小道”的地位是其文学命运,此外,伤感柔美的社会心理造就了宋词细腻、缠绵的审美情趣,燕乐发展和妓乐盛行的音乐背景催化了宋词婉丽流转的抒情美质,这些时代契机都积极地促成了宋词深婉蕴籍的抒情特性。  相似文献   

12.
<正> 意象,是中外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理解它的审美构成组合方式对诗歌创作和诗歌欣赏都大有裨益。那么,如何使诗歌的意象结构达到“象外之象”——境的延展呢?如何使诗歌意象结构做到“味外之旨”———意的流转呢?我们说只有审美构成的意象结构才能达到这种艺术境界。意象结构的审美组合,指依据艺术感觉中的情理逻辑,具有定向流动性质的意象与意象的粘合,即情感结构的有序化的物化形态。它可以改变意象线性流所带来的平面感,产生立体交叉而复合的状态。下边,我们介绍几种意象结构的组合方式: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是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一个奇特的存在.她小说中的“月亮“意象丰富、新颖、别致,可分为不带杀机与带有或充满杀机的“月亮“.这意象的创造是张爱玲对传统文化及西方现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梦及梦境包含了主观、唯心及不可知等非理性意象,同时又似幻似真地再现真实生活情境,梦意象描写往往能陡增词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以梦入词的写作在唐宋词中倍受青睐、屡见不鲜。本文针对唐宋词的文体特征与梦自身性质相契合要素作探讨,分析梦意象与唐宋词在表现手段的客观一致的问题,由此得出梦意象在唐宋词中形成并繁荣的文体方面合理性机制,进而对唐宋词的内在文学空间实现审美拓展。  相似文献   

15.
运用Fauconnier等人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从认知层面解读李白诗歌中的水意象。按照概念整合映射关系的三种基本类型,分析了李白诗歌中的水意象的动态意义建构和解读过程。认为从概念整合角度解读诗歌意象,有利于读者准确而全面地把握诗歌意象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艾米莉&#183;狄金森是美国的著名女诗人,她的诗歌以构思新颖别致、意象丰富著称。在她的诗歌中,反复出现的意象主要有“死亡”、“家园”、“自然”,剖析这三种意象就能够理解狄金森的诗歌世界。  相似文献   

17.
宋人爱莲、赏莲、咏莲,莲因此成为宋词中的一大景观,成为宋人生活的见证。本文以宋代咏莲词为窗口,通过捕捉、分析莲意象中所流露的词人的种种情感,从而从一个侧面对宋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旨趣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中国写意人物画中“不似之似”的理解与界定,阐述了“不似”与“似”的关系;并通过实例的分析与证明来说明“不似之似”是中国写意人物画意象造型观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9.
作为20世纪俄国意象派的代表人物,叶赛宁运用大量清新、自然的意象为人们所熟知,特别是诗歌中的“白桦树”形象.诗人将俄罗斯的古老民俗与诗歌巧妙结合,创造出独特的白桦树意象,这些意象揭示出诗人对大自然的一片赤子之心.  相似文献   

20.
《阿拉比》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名篇,以少年的视角,从人物的内心来描述都柏林的社会图景,展现出都柏林沉闷的生活氛围,与整部小说描绘的“瘫痪”主题呼应。通过研读《阿拉比》,剖析文中人物心理和丰富的象征性意象,揭示主人公在现实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反映其如何在理想和现实中挣扎,最后用整体的意象来点明主人公的“顿悟”。这种象征性意象的写法开创了现代主义艺术手法,乔伊斯用意象纷呈展现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