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对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相关概念进行阐述,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了目前高职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现状,提出了以双基地实践平台为载体的社区志愿服务的运行机制、组织管理结构、激励、培训机制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目前在很多高校和社会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支持,是目前高校服务社会的一种表现形式,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既能体现一定的社会价值,同时又对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升个人素质方面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然而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迫在眉睫。而如何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模式,就成为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实现长远发展的新任务。通过对省内部分重点高校及吉林地区普通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解决对策,完善相应的服务机制,从而更好地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的深入发展,为高校培育德育人才提供更好更重要的平台。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文意识的觉醒,志愿服务应时而生。当前,以大型活动为依托、以大学生为主体、以满足社会巨大需求为目的,宽领域、多层次、开放式志愿服务的格局正逐渐形成。通过搭建大型活动平台,让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其中,一方面可以锻炼和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养;另一方面还可以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树立志愿服务意识,促使大学生积极从事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以地方本科院校大型活动志愿服务团队为对象进行运行机制的研究,通过对典型群体的研究,深入了解志愿服务发展的现状。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之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和实效性。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并以湖南农业大学"致远"青年志愿者服务团为例,对基于基地项目化运作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模式进行阐述,对基于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公益助老志愿服务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佳载体和高校思政教育的第二课堂,是传统美德与志愿服务的完美结合。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大学生公益助老志愿服务活动,既面临挑战、存在不足,也蕴含契机与优势,应从价值引领激发动力、搭建平台加强服务对接、提供规范化的服务培训、关注服务项目设计的“适老性”、完善志愿服务制度方面不断优化服务模式,推动大学生公益助老志愿服务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对于劳动育人格局的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与实践化、志愿服务专业水平的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力量的孵化培育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大学生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仍面临各方主体未有效协同、供需不对称、质量评估体系未建立、内容与所学专业不相符等现实问题。为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有效提升大学生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效益,应建立各方主体协调机制,引入“服务学习”理念以提升服务质量,同时引入专业督导以提升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7.
高校要积极为大学生德育实践项目搭建德育实践平台,根据护理专业学生自身优势拟建立"老年福利院义务护理服务模式",以"二助一"式经常性志愿服务为主要形式,以组织活动方式的创新促进大学生志愿者形成良性循环的服务新模式,倡行"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助人自助理念。  相似文献   

8.
对志愿服务、社区志愿服务、地方高职院校社区志愿服务三个概念进行界定,通过对沙洲职业工学院双基地志愿服务者进行访谈,从知、情、信、意、行五个方面论述了社区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从载体、运行、管理、评估等方面提出了实现社区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志愿服务已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社会的文明进步。随着志愿服务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已成为志愿者群体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学习并实现自身的价值,既有助于其成长成才,又奉献和服务社会。通过密尔功利主义幸福观透视当代大学生的志愿服务,以一种新的视角审视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感受到的精神体验,即对幸福的理解,反思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幸福实现存在的问题,寻求大学生志愿服务幸福长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可能会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此假设下,通过对江西省有代表性的几所本科院校的3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关系分析,得出有过志愿服务经历的大学生与未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大学生相比,其社会责任感具有显著差异,且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与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基于此结论,应从学校、政府、社会等各个层面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进行鼓励和引导,以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  相似文献   

11.
随着志愿服务活动的普及化和快速发展,对志愿者的综合素质和需求也在日益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志愿服务活动的主力军,志愿服务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阵地。通过分析志愿服务与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总结出制约我国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快速发展的因素和存在的不足。志愿服务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和方式,通过志愿服务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以此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当代大学生三观教育因爱国内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因其志愿精神与科学三观核心思想的一致性,符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而成为培养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有效途径.高校和社会应大力拓展志愿服务项目和途径,完善志愿服务制度,使其成为大学生三观教育的崭新平台.  相似文献   

13.
体验式德育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点,能显著提高德育的有效性。高职院校大学生通过顶岗实习、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素质拓展等亲身体验,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互动中接受教育,将现实生活的体验和自己的道德认知结合起来,实现知行结合,从而内化了主体的道德认知,德育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调查问卷》的编制可以有效测定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内在动机,采用开放式访谈和文献梳理的方式进行问卷初测题目的编定,通过项目分析、因素分析筛选题目,确定自我提升、社会赞扬和激励因子3个因素,共计17个题目。此问卷能够较好地测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在动机,有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激励措施,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科学化、项目化和长期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青年志愿者在队伍建设、活动形式、专业能力和社会支持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为:队伍流动性大、不稳定;志愿者专业水平低、服务意识淡薄;志愿者团体组织缺乏一定的激励措施和稳定的资源支持。高校必须更加明确新形势下志愿者行动的本质和内涵,转变理念,改革创新,增强活力,一方面通过拓宽思想教育渠道、提供技能培训机会,来帮助青年志愿者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从而提高志愿服务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健全项目管理、成果评价机制等措施来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促使大学生青年志愿行动走上品牌化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类型及现状的分析,阐述了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面临的现实问题,肯定了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意义,并探讨了大学生更好的进行志愿服务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发展,志愿服务精神日益深入人心并走进校园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志愿服务活动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传播社会正能量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具体的工作中却存在功利主义、自身定位不清、价值观模糊等发展困境。当前高校大力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实践性、主体性和目的性,可以实现教育的隐蔽性。研究表明,通过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能够有效地破解志愿服务类社团上述存在的问题,为社团提供新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8.
以福建省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探析大学生初始志愿动机与持续志愿动机的特点,并通过数据对比分析,探究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化过程。结果表明:初始志愿动机为发展型与责任型的志愿者会出现更多的志愿服务行为;志愿服务过程对持续服务动机具有转化作用。进而依此调查结果,思考如何有针对性地改进目前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工作。  相似文献   

19.
自1993年以来,我国的志愿服务便进入了有组织、有秩序的新纪元,近年来,志愿服务队伍在规模上日益壮大,尤其在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大学生这个群体责无旁贷将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因此志愿服务在这样的背景下己经远远不简单是一种个人的自我选择,它具有了更重要的社会意义。在此以江苏宿迁学院志愿服务实践为例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对当前高校志愿服务工作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20.
以吉林化工学院志愿服务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为依托,不断挖掘志愿服务对接新方式,试图能够将单向的志愿服务向双向的志愿服务转变。将双向供需平台打造成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较高的配合度、较完善的体系、较丰富的活动为有机整体的志愿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