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移动互联网传播环境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把握移动互联网的传播特性,抓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带来的机遇,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模式,完善校园网络教育平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培养学生意见领袖,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支撑中国崛起的正能量。融入公共生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有效路径。两者的高度契合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共生活的内在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共生活面临着内化困难、转化缓慢和践行不足等现实难题。要解决这些难题,首先,需要准确定位发展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其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共生活治理,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想到现实的转化;再次,要培养公共理性,促进核心价值观在公共生活中的知行统一。  相似文献   

3.
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谓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指引。湖南本土的红色文化更是贯穿于革命与建设的各个时期,并发挥出了重要作用。探寻如何针对湖南红色文化所呈现出来的特征,将湖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之中,将有利于整合湖南红色资源。同时,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当中,实现协同育人机制的最大效能,并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提供了地域性思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创新局面,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但是,新形势和新任务对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使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如渗透式教育方式的缺失、教育方法相对滞后、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等。有鉴于此,必须着力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堂教学的校园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专业建设相结合,实现其内容的生活化;不断提升思政工作者和专业教师的思想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5.
在教育新常态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如何寻求转型创新,已成为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宏大课题。在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内涵,并了解当前高校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中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的基础上,探讨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新途径,以期对进一步在大学生群体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形成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自觉。这一过程经历了从"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过程,体现了对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中以文明城市建设为抓手,发挥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作用,全面推进现代化城市建设。本文提出在加强文明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城市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文章论述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重点阐述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战略任务。高校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基地,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大意义。构建以"理论教育、实践引导、社会传播"为"三维互动"主渠道,以"第二课堂、新媒体、实践基地"为"三维互动"主平台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新模式,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得到高度认同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 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途径。首先要界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 入法治建设的内涵, 把握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此基础上, 重点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 4 个 维度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对四川省内3所不同类型高校学生进行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分析了新媒体的特点及其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优势,从整合校内媒体共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舆论场"、构建网络共享社区、优选教育内容,丰富呈现形式3个方面探讨了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科学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大众文化建设方案,应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建设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基础,科学把握三者的互动品质;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建设的功能和价值,促进人的本质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价值引领和思想保障,国家治理现代化为核心价值观提供制度支持。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家治理现代化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深入探索二者融合的有效路径,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入手,全面客观地考察和梳理新媒体环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提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实现真正认同的关键点是充分利用和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主要方法和途径是充分利用和发挥新媒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机制,即以新媒体为载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媒体建设,使新媒体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社会、公民的基本价值规范,高校作为文化创新的重要主体之一,是培育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战场和根据地.在指出当前国内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缺陷的基础上,指出构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长效机制,如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加强制度建设注重平台建设,运用新兴媒体等.  相似文献   

15.
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如下方面下工夫:加强教育,营造氛围,注意实践养成,发挥榜样作用,建设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中的高职院校学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教育和人生观教育,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学风建设最本质的内核。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中探讨高职学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营造高职学风建设的健康环境。正所谓"惟源清,方流清;惟风正,才学正"。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职学风建设的主体——学生"个体认知"进行有效改造,从而使高职学风建设达到预期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7.
微文化是以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发展为基础,具有自主性、碎片化和交互性特征的一种新型大众文化形态。在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嵌入大学生日常微生活;必须转变话语方式,学会使用微文化背景下的微话语;必须适应微文化,建设高校核心价值观培育微平台;必须重视挖掘优秀大学生,培育校园微"网络意见领袖";必须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事关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通过对江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现状和获取途径的调查与分析,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必须紧跟潮流,积极探索新媒体环境下新的路径和方法,要学会利用新媒体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善于搭建新媒体教育平台、不断完善新媒体工作机制,进而形成工作合力,切实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单靠德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无法实现的。为此,以依法治国为导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路径分析。该分析分为三个环节,首先分析了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逻辑关系,然后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出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学校、个人和社会国家等三个方面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三条路径。通过本研究以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扬和实现提供参考和借鉴,以便构建社会主义文明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0.
陈独秀、张闻天、毛泽东等中共早期领导人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奋斗理想,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的国家社会建设思想,这些思想与社会主义价值观虽然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其本质是一脉相承的,主要表现在内涵的一致性、渊源的一致性、目标取向的一致性,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共早期领导人的国家社会建设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社会建设思想的继承与丰富,认识和理解中共早期领导人的国家社会建设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有利于认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