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杨毅 《云南工业大学学报》1996,12(4):73-78
围绕中和思想对民族审美理想的决定作用,对中和之美作了理性分析,探索其审美渊源.并对建筑中和之美的纷繁杂呈的艺术表现特征,以“维度”观念进行思维模式、空间模式、审美模式等方面的归结. 相似文献
2.
李娜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关于<琵琶记>的研究硕果累累,尤其是对男女主人公蔡伯喈和赵五娘的研究更是不胜枚数,而相国之女牛小姐虽然不是最重要的女主角,却是高明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也是高明的思想局限在人物塑造上的一个集中表现.在牛小姐大贤大德的形象背后,蕴藏着浓郁的女性悲剧色彩,反映出封建伦理道德对女性的毒害. 相似文献
3.
4.
岑孝清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14-16
《太上洞玄灵宝中和经》及其《述义疏》为道教灵宝派典籍。《太上洞玄灵宝中和经》提出了"道以中和为德"的观点,认为天地之间的合和即中和。《述义疏》借助佛教思想来诠释《中和经》,创造性地提出了"思善舍恶名为中和"的观点和具有"教法"和"轨仪"内容的"中和之科"法则。这是对道教传统中和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董霞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2):93-96
《倩女离魂》与《离魂记》虽属同一题材,但在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上却有很大不同。通过比较,作者重点分析《倩女离魂》中王文举这一人物形象。揭示出其与倩女一样是由一分为二到合而为一的,亦是理与情,现实与理想的统一。进而从时代背景和文人心态两方面探索造成两部作品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7,(8):94-96
戴望舒《雨巷》创作于中国革命低潮时期,他不满于反动派的高压统治,但又不甘于沉默,他的内心充满了孤独和寂寞,在创造了孤独的游子和结着愁怨的姑娘,两个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又以彼此错过,来造成小小的悲剧气息,但它却表现出了中国的中立之美和西方的距离之美。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在其《倾城之恋》中营造了四个主要意象:胡琴意象、白公馆意象、月亮意象、墙的意象。这些意象深刻地传达了人生的苍凉意味,具有营造苍凉氛围、构建对应结构等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8.
9.
高胜兵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116-117,120
分析了歌德的《浮士德》在情节和思想上对《圣经.约伯记》的继承和超越。《浮士德》的开篇和结尾与《约伯记》相似,两者具有深层意义上的联系。约伯为自身辩白的行为隐约表现了人类不愿任上帝摆布的自我意识,但《约伯记》总体表现的是"上帝万能"的思想,而《浮士德》则全面展示了人的情感与理性,以人为中心,提出了理想人生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0.
史春燕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7,22(9):23-26
有益风化的戏曲教化观一直备受明清曲家的重视,许多曲家常常借戏曲来宣扬封建伦理道德,而晚明曲家张凤翼则在戏曲的教化观上有着自己的思考,表现出独特的道德关怀。 相似文献
11.
梁辰鱼是推动昆腔大变革的关键曲家,其传奇《浣纱记》作为早期最有成就和影响的昆剧剧本,发扬昆腔声韵谐和优美的曲风、开创"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手法,将清曲唱与性格化的戏剧表演成功结合,第一次真正为昆剧演出打开了新局面,为昆剧最终风靡于明清两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相似文献
12.
卢珂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5):76-77
文章通过分析汉末下层失意文人仕途坎坷、遭际不公,人生如寄、岁月易逝和爱而不得、离愁别绪的三种情怀以及相关审美意象论述了《古诗十九首》中蕴涵的感伤情怀。 相似文献
13.
熊小菊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31-132
余光中的《乡愁》诗写于1972年,因对当时赴台大陆人的心境恰如其分的把握,一经写出即风靡两岸。此诗平淡清新,而情感深沉动人,充满了一种节制美,这与诗中修饰词的运用不无关系。从《乡愁》的修饰词的特质、作用出发,对其与诗中节制美的关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顾建华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8,(4)
中和之美体现中国古代艺术的根本精神。就艺术鉴赏而言,它要求艺术作品在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上做到“美善相乐,刚柔相济”,在表现形式和风格上做到“文质彬彬,华朴融和”。中和之美作为古代艺术鉴赏的最高标准,虽然有保守的一面,但其主导方面充满着辨证法,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和谐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胡达菲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12-114
《破窑记》是王实甫除《西厢记》外存世不多的又一佳作,而《秋胡戏妻》则是石君宝根据历代史实改编而成的著名剧作。这两部剧看似毫无关联,实则两位作者对于各自剧中女主人公贞节的着力强调与宣扬,深刻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生活状况。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从剧本特殊的情节设置和典型的人物刻画两方面入手,探寻了两部剧作宣扬女性贞节的相同之处,并剖析了元杂剧作家极力宣扬女性贞节的社会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6.
张静 《湖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5(4):40-43
《圣哲画像记》从数千年灿若群星的历史名人中精选三十二位,画龙点睛地概述其为学成就,并借此作为后辈为文的圭臬,给学者治学提供读书门径选择的便利路径,为后来张之洞《书目答问》起到探源导流的作用。曾国藩继承姚鼐“义理、词章、考据”之文论,创造性地提出“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四分法,发挥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曾氏传承以神气论文的桐城文统,把阳刚、阴柔两种文章风格各析为四,提出八种文境之美的理论。其所作所为,达到了“中兴桐城”夙愿。 相似文献
17.
梦想的美好与现实的残酷,个人的毅力与其内心的冲突赋予了影片<立春>浓郁的悲剧色彩.该影片的人物与社会、人物与自我从不同角度展现出悲剧美.影片主人公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是渺小和无助的;在他人的目光中是变态和另类的;在自我的内心中是孤傲和矛盾的,这些关系的错综交织奠定了<立春>的悲剧美基础. 相似文献
18.
薛婧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37-138,144
国都是帝王的安家之所,是建朝立国的政治中心,关于国都设置的最佳之所,清代学者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之《建都篇》指出大明王朝设立国都不当是致使其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理想的国都设置地点应当是富庶的金陵。顾炎武的《历代宅京记》记录的多是历代国都或离宫的建设规模和建制变化,用第三者的眼光客观地审视,并借助史料来总结反思历代建都的沿革。综合二人的观点:一为都城的历史经验教训,或者称为以往建都史,二是地理环境之优劣分析,三是基于全局考量的当下时代情况或特殊要求,即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三者构成了中国古代选择建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小说《边城》描绘的湘西世界自然美、人物美、民俗美,但其中人物命运的悲剧性又表明这是一个残缺的世界。小说主人公翠翠以及她的父母、外公、恋人的命运都透着悲情,存在残缺,显示着不完美。这种不完美与人物思想性格的局限有关,也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
《考工记》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记载工艺技术的专著,据郭沫若先生研究,此书撰作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考工记》载有三十位各有专司职守的工官之名,其中《弓人》一职,详尽记述角弓制作的流程,为世界上古工艺史所仅见,弥足珍贵.由于文字古奥,名物烦冗,《弓人》的研究者代不数人.为弘扬传统角弓制作技艺,笔者不揣谫陋,做一初步的探讨,以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