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通过某工程实例,介绍置换混凝土加固技术在结构柱质量处理中的应用,并成功解决了现场结构柱混凝土质量问题。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
某高层建筑核心筒外框由16根钢管柱组成,外框钢管柱下为人工挖孔桩基础。地下室第1节钢管柱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经抽芯检测发现,3根钢管柱芯样靠近柱底部分的密实度与强度不够,需要进行重新处理。通过原因分析和方案对比,最终确定选用混凝土柱局部置换加固方案。详细介绍了置换加固方案的计算、材料选用、加固流程和注意事项。加固结果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  相似文献   

3.
针对框架柱采用置换混凝土加固法施工全过程的结构承载状态验算中存在问题,提出对原结构构件及支撑系统的承载能力验算、卸载的预加载力计算均应考虑柱基沉降差对上部结构内力分布的影响。以某4层标准厂房框架柱混凝土全截面置换施工为例,分析相邻柱基的沉降差对上部结构轴力变化的影响,对考虑沉降差的框架柱置换支撑进行设计与验算,并对其施工技术要点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4.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框架柱裂缝、钢筋锈蚀的现象和成因,简述了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偏高是钢筋锈蚀的主因,并提出了用置换混凝土加固法置换柱内全部含氯离子混凝土的加固方案和施工要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皇垚华  余鑫海  张涛 《建筑施工》2021,43(10):2051-2052,2062
以某工程混凝土柱为例,对有施工缺陷的混凝土柱置换加固的施工方法进行了研究.对常用的置换混凝土加固法、外包型钢加固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为了提高结合面的黏结性能,采用高强无收缩灌浆料来保证施工质量;采用托梁换柱法、分期置换法将整个混凝土构件进行全部置换,降低了加固工程的施工成本;通过理论计算,确定构件的内力状况,建立了安全可靠的支撑体系来支撑上部结构安全,同时避免结构梁产生竖向变形.工程应用表明,混凝土置换加固法、外包型钢加固法效果较好,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皇垚华  余鑫海  张涛 《建筑施工》2021,43(10):2051-2052,2062
以某工程混凝土柱为例,对有施工缺陷的混凝土柱置换加固的施工方法进行了研究.对常用的置换混凝土加固法、外包型钢加固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为了提高结合面的黏结性能,采用高强无收缩灌浆料来保证施工质量;采用托梁换柱法、分期置换法将整个混凝土构件进行全部置换,降低了加固工程的施工成本;通过理论计算,确定构件的内力状况,建立了安全可靠的支撑体系来支撑上部结构安全,同时避免结构梁产生竖向变形.工程应用表明,混凝土置换加固法、外包型钢加固法效果较好,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于峰  贺拴海 《工业建筑》2010,40(12):107-109
碳纤维和角钢约束混凝土可以显著提高其承载力和延性。在对已有的试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研究碳纤维和角钢复合加固混凝土柱的约束机理和受力模型,引入有效约束区域的概念,分别提出碳纤维和角钢加固混凝土柱截面有效约束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考虑碳纤维层数、角钢面积、纵向配筋、混凝土柱的截面形状等因素的影响,建立碳纤维和角钢复合加固方形混凝土柱的承载力计算模型。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已有的试验数据吻合较好,并可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从理论上分析了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偏压柱的受力状态,并在基本假定的基础上推导出了碳纤维布加固偏压柱的承载力计算公式。并通过对比计算得出碳纤维布适合用于加固混凝土小偏压柱(其抗压承载力最大可提高1.64倍),并不适合用于加固混凝土大偏压柱。  相似文献   

9.
某工程二层柱置换混凝土加固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置换混凝土加固法在工程结构加固技术中常用于混凝土强度等级偏低的混凝土结构。特别是当对于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C10的混凝土结构进行加固时,采用其他的加固方法已很难实施,而该项技术却能从根本上解决承重构件受压区混凝土强度偏低的问题。着重介绍了置换混凝土加固法在框加柱加固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传统的外包钢加固法和增大截面加固法原理,提出一种新的组合加固方法:自密实混凝土填充外包角钢加固法。在6根组合加固柱的拟静力试验基础上,采用大型结构分析软件ABAQUS进行非线性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缀板间距、角钢型号变化对加固钢筋混凝土柱的承载力及变形性能的影响,并将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探讨加固型钢与连接缀板形成的加固体系套箍效应和相应的承载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未加固柱相比,缀板间距从300 mm加密到75 mm,角钢型号从L30×3增大到L50×3,加固柱的承载力提高了200%~300%之间;混凝土的极限压应力提高了10%~30%,角钢和缀板组成的钢架对混凝土柱起到了约束作用,减小了钢筋混凝土柱5%~18%的纵向变形,明显增强了其变形性能。  相似文献   

11.
对旧建筑物进行维修和加固是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针对旧建筑中钢筋混凝土梁承载力不足的问题,介绍了增大梁截面加固法、外包钢加固法、粘贴钢板加固法、粘贴碳纤维布加固法、改变梁传力途径加固法和体外预应力加固法等6种常用的加固方法。  相似文献   

12.
桥梁荷载试验是评定桥梁承载能力的常见方法.以连续刚构桥为例,介绍某连续刚构桥静动载试验内容,分析表明该桥在设计荷载作用下,承载能力不满足相关要求,需进行加固维修.列举腹板粘贴钢围套加固、箱梁增设体外预应力束加固、箱梁底板加固等3种加固措施,为同类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主要讨论了在混凝土构件矩形截面弯剪扭承载力计算中与一般弯剪计算在特点上的不同之处,探讨了由于其相关性的存在而产生的承载力与外荷载有关的特性,分析了在不同内力组合下的ζ的取值及配筋情况并得出一般性结论。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粘钢加固的应用。通过将粘钢加固方法应用于混凝土柱托换的工程实例,阐述粘钢加固的原理和施工要点。  相似文献   

15.
钢筋混凝土结构梁柱节点混凝土泡沫夹层和孔洞缺陷,采用GMA无收缩自流密实混凝土置换。通过实例分别介绍GMA材料的性能和特点,置换混凝土的施工工艺流程,及其施工注意事项和相关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利用拟静力试验结果和有限元结果对干砌填充墙框架结构的受力机理进行分析。在充分考虑并联模型和等效斜支撑模型后,把钢筋混凝土框架及干砌填充墙抗侧力贡献单独分析,研究填充墙内砌块密度、摩擦系数及砌块层数等对结构抗侧力的影响。研究表明:1) 平面应力单元及界面单元能够模拟干砌填充墙的受力性能。根据该模型,试验对应工况下,无浆填充墙框架最终失效由框架破坏产生;2) 无浆填充墙抗侧力贡献主要源于内部砌块之间的相互摩擦力,且该抗侧力分为恒定段、加强段以及极限承载力3段;3) 提出了无浆填充墙抗侧力分段公式并得到了试验及有限元结果的验证。  相似文献   

17.
为深入揭示无支撑置换混凝土加固过程中剪力墙的受力变化规律,对某剪力墙住宅结构无支撑置换加固施工进行全过程监测。基于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采用生死单元、等效升温以及添加场变量的方法实现剪力墙施工全过程模拟。结合施工监测数据及有限元模拟结果分析了置换剪力墙及与置换剪力墙相连的梁、楼板受力变化过程; 最后给出了考虑应力重分布后,无支撑分段置换墙体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计算方法。结果表明:有限元模拟方法能有效模拟混凝土无支撑置换加固施工过程; 由于剪力墙分段拆除和置换,墙体出现了应力重分布现象,且应力重分布程度与墙体分段施工顺序有关; 应力重分布会引起墙体洞口处出现应力集中,但应力集中对加固效果的影响较小,同时还会影响与置换剪力墙相邻的连梁、楼板结构的受力,导致该处应力增加; 建议对剪力墙结构进行无支撑置换加固时,有必要通过分段优化设计和受压承载力复核控制应力重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李宁 《江苏建筑》2010,(4):40-42,93
预制钢筋混凝土叠合剪力墙结构是产业化住宅的一种重要的结构形式。预制钢筋混凝土叠合剪力墙结构设计与一般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有所不同。文章对文献【3】所作的预制钢筋混凝土叠合剪力墙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对比分析了两种不同配筋形式的预制钢筋混凝土叠合剪力墙与同厚度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试件。分析了它们的极限承载力,延性,刚度的衰减过程,滞回曲线,耗能能力以及预制与现浇部分的协同工作特征。提出了在结构承载力,强度计算时将预制钢筋混凝土叠合剪力墙的预制外模板作为结构的外加荷载。而在计算结构刚度,控制建筑位移时可以考虑预制外模板的刚度贡献。并且认为,预制钢筋混凝土叠合剪力墙的配筋形式采取预制部分与现浇部分分开独立的配筋形式为佳。  相似文献   

19.
针对双曲拱桥的提载加固,基于贵州省安顺市木浪河大桥的检测结果,提出了在主拱圈的拱脚上缘增大截面、下缘增大截面改造为箱形断面,以提高拱脚抵抗负弯矩、正弯矩的承载能力;对其它截面采用拱背增大截面以提高抵抗负弯矩的承载能力,相应也提高了抵抗正弯矩的承载能力;对正弯矩承载能力不足的截面,采用粘贴钢板的加固方法。结果表明:采用这种提载加固的设计方法,达到了提高荷载等级的目的,同时方便施工,便于达到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20.
在对23根钢管度混凝土核心柱轴心受压试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核心枉轴心受压正截面承载力的简化计算公式:实例计算表明,简化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可以满足工程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