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子计测块煤水分的理论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丁小平  刘圣康 《同位素》2003,16(3):134-137
采用中子扩散理论计算了插入型中子计的块煤水分响应.该中子计是由点状中子源(241Am-Be)和面型探测器(Li玻璃)组成的.计算结果表明短源距时热中子注量率分布随水分增加而增大,长源距时则相反.当源距为10 cm时,水分响应是线性的,其相关系数>0.993 0.  相似文献   

2.
采用中子扩散理论计算了插入型中子计的粉煤水分响应,该中子计由点中子源(^241Am-Be)和面探测器(Li玻璃)组成。粉煤的堆密度ρi随水分体积分数φW的变化呈V字形,在固定的堆积条件下,水分的体积分数响应可用ρi^-x修正,x=1.85。修正后的结果表明,短源距时热中子注量密度分布随水分增加而增大,长源距时则相反。当源距为10cm时,水分响应呈线性,其相关系数为0.9995,理论计算的水分体积分数准确度为0.08%。  相似文献   

3.
密度对插入型中子水分计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三组中子扩散理论模型采用BASIC程序计算了砂的中子宏观参数和砂中的热中子空间分布。也计算了当探头具有不同设计的源-探测器几何时的插入型水分计的响应曲线以及密度对其影响。  相似文献   

4.
采用双组双区理论模型对插入型中子水分计测量装置中导管对水分响应的影响进行了数值计算,选取 Fe 和 Cu 两种材料不同厚度的导管对热中子通量的影响和水分响应的影响加以比较,同时,给出了部分公式的理论推导。  相似文献   

5.
可控源替代同位素中子源进行中子孔隙度测井是核测井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提高可控D-D源中子孔隙度测井的可行性及测量精度,本文对D-D源中子孔隙度测井中泥质影响进行分析。首先利用蒙特卡罗模拟,对比分析三种源(241Am-Be源、D-T源、D-D源)中子孔隙度测井过程中泥页岩响应;然后通过改变D-D源中子孔隙度测井中近、远源距位置,优选出D-D源的源距组合,重点分析通过改变源距的方式弱化泥页岩的影响。研究表明:D-D源和241Am-Be源的泥页岩响应规律比较接近,当D-D源的源距设计相比于241Am-Be源更近即采用25~45 cm的源距组合时,D-D源中子孔隙度测井中泥页岩影响与241Am-Be源接近程度最高。虽然源距组合的改变不能使D-D源与241Am-Be源的泥页岩响应完全一致或者彻底消除泥质影响,但这种较高程度趋近为D-D源中子孔隙度测井中泥页岩校正提供了思路,也为今后测井仪器中放射源的可兼容替代有一定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子水分计是检测水分的一种中子计,它由中子源、中子探测器及相应的计数装置所组成。从测量方法分有:插入型、表面型、透射型和散射型等。用于工农业自动化生产的是固定式中子水分计,其特点是不取样、快速和连续测量,除直接显示水分外,还输出讯号供自动记录和控制水分用。用于农业和水文等野外科研的是手提式中子水分计,其特点是轻便、不取样和快速测量,只显示水分。用于室内科研的是取样式中子水分计,其特点是取样和快速测量,除显示水分外,也可以自动记录水分。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一种新型结构的中子水分计,包括水分响应曲线的理论计算、实验研究结果,并给出了系统的实验标定曲线和现场校正系数。  相似文献   

8.
赵经武  刘圣康  张治平 《同位素》2011,24(2):124-128
按测量方式(插入型、表层型、取样式中子水分计)分类,介绍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中子测水技术从单纯的农业土壤水分测量发展到农田水分管理和节水灌溉,从高炉上料系统水分测量发展到焦炭水分、粉煤和块煤水分的测量,从单纯的中子水分计到带密度修正和微机化的高精度中子水分计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
插入型中子水分计响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叙述了采用三组扩散理论模型研究了插入型中子计测量球团料水分的响应问题。对不同密度和氯分的料进行了数值计算和实验标定。在4—14wt%水分范围内,计数率随水分增大而线性增大。密度变化1%对水分测量值的影响为0.12wt%,氯分变化1wt%的影响为2wt%。理论计算结果经效率修正后与实验测量结果相符合。  相似文献   

10.
中子测井与天然气探测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单介绍了中子测量与地层含氢指数及地层孔隙度的关系,介绍了地层含气对中子测量的影响以及泥浆侵入对中子在含气地层响应特征的影响.分析了中子测井仪器长短源距探测器受泥浆侵入影响的差异,给出了通过对中子仪器长短源距计数率校正消除泥浆侵入影响的方法.通过实际资料验证,取得了比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中子水分计的研制在国外开始较早。目前在工农业生产、水文、地质及石油勘探等方面已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国内水分计的研制始于七十年代初。主要用在烧结混合料及焦碳含水量的测量和混凝土配制时的水分控制;冻土地带及农田土壤水分的测量。 中子测水分的方法具有不需取样、连续测量;响应迅速、灵敏度高;易于实现自动控制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中子水分计     
中子水分计是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中子源所发射的快中子被减速的原理设计的。用它测量水分具有无损、不接触、平均、快速和连续等特点。本文报告了固定插入型中子水分计的原理、设计、标定和应用情况。所测水分精度达0.4%(重量),标定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接近1。  相似文献   

13.
由241Am-Be源、ZnS探测器和微机多道谱仪等组成的实验装置,测量了聚乙烯厚度的透射中子计数,同时应用蒙特卡洛MCNP/4C程序,分别计算了单层铁板代替管道、双层铁板代替管道、无保温层圆形输油管道以及有保温层圆形输油管道四种情况下,不同源距时油垢厚度对透射快中子计数的响应(灵敏度),实验和模拟结果显示随着源距的增加,测量灵敏度在下降。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对一种新型中子剂量当量仪的能量响应性能的分析.用MCNP程序分别计算了它的各探测单元的中子注量能量响应,并按照中子剂量当量指示值的算法计算了它的中子周围剂量当量能量响应性能,从计算结果看,在热中子~15 MeV的能量范围内它的能量响应变化范围大约在0.55~1.95之间.计算了它在Am - Be源和Cf - 25...  相似文献   

15.
中能重离子反应出射的中子具有较复杂的能谱,在穿过混凝土屏蔽层后,其能谱发生显著的变化。考虑到中子rem计的能量响应,在中能重离子反应出射中子理论计算能谱和角分布的基础上,估算了屏蔽层外中子能谱的变化和用10-in单球rem计在屏蔽层外测量中能重离子反应中子剂量当量时的理论修正系数。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了一台微机化中子水分计。该计是由混凝土拌合机用中子水分计发展而成的。其特点是采用TECH-81单板机来完成计数、运算和显示的任务。它具有计算补砂量的功能,并能通过多道采样获取几个中子水分传感器的测量数据,所以能同时测量几个料斗内黄砂的水分。静态标定曲线的精度为±0.24%wt,动态考核误差极限<0.5%wt,已能满足混凝土生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本工作测量了利克计数器对热能和中能中子的响应。中子源包括反应堆热柱、过滤中子束(0.186,24.4及144千电子伏)和~(124)SbBe 源。对于24.4千电子伏过滤中子束和 SbBe 源,本工作的结果与文献报道的数据很好地符合,但对热中子得到的结果比报道的数据约大1倍。除20千电子伏附近的一小段能区外,文献报道的用蒙特卡罗法计算的理论响应普遍低于本实验值,仅当乘以系数1.4时,才与实验值较好地符合。  相似文献   

18.
用插入型中子水分计不能测量小样品和低水分。雷诺兹曾提到用中子透射和散射法可测含氢量。塞缪尔用快中子减速透射法测食品水分,但要用较强的中子源(10~8n/s),考虑到水的热中子截面大,所以我们研究了用热中子测小样品水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杨宁宁 《核技术》2020,43(4):90-94
采用氘-氚(D-T)可控源进行中子孔隙度测井时,其响应结果与化学源中子孔隙度测井的响应结果存在差异,使得传统化学源中子孔隙度测井的实验数据和解释模型难以适用。为了验证已有的密度校正方法是否能够用于中子孔隙度测井的结果校正,使D-T源与化学源的响应结果相接近,本文通过模拟获取不同孔隙灰岩含水地层和泥岩中的响应结果,将模拟结果与研制的实验装置测量结果进行基准检测,然后分析D-T源中子孔隙度测井校正前后与化学源中子孔隙度测井对比的响应差异,并利用实际测井数据验证可控源孔隙度测井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经过密度校正后,可控源与化学源中子孔隙度的测量结果有较好的相似性,在实际测井曲线上两者也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因此,本研究对于验证可控源中子孔隙度测井方法的有效性和今后测井仪器中放射源的可兼容替代有一定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小井径双源距C/O测井响应随源距的变化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Monte Carlo方法,在孔隙度分别为5%、10%、20%和35%的砂岩地层中,针对地层孔隙流体分别为油和水,井内介质分别为油和水的4种情况,计算得到了C/O测井响应随源距的变化关系以及不同源距时,C/O测井对地层径向厚度的响应.通过数据处理,得到地层相同,井内介质不同时C/O差值随源距的变化关系,以及井内介质相同,地层不同时的C/O差值随源距的变化关系.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小井径双源距C/O能谱测井响应对源距有很强的依赖性;当源距的范围在26~34cm和50~62cm之间时,C/O测井分层能力强,同时受井眼影响小,因此,短源距的选择范围是26~34cm,长源距的选择范围是50~62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