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研究了固溶温度、固溶时间、时效温度和时效时间对喷射成形ZA35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建立了喷射成形ZA35合金热处理工艺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模型的输入参数为固溶温度、固溶时间、时效温度和时效时间,输出参数为合金抗拉强度和伸长率。该模型可以预测ZA35合金在不同热处理工艺参数下的力学性能,也可以优化热处理工艺参数。推荐喷射成形ZA35合金热处理工艺参数为370 ℃×4 h固溶处理+150 ℃×7 h时效处理。  相似文献   

2.
对Cu-Cr-V-Zr-RE合金进行热处理,研究了固溶温度、固溶时间、时效温度以及时效时间对合金显微硬度和电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合金的最佳热处理工艺为920℃×1h固溶,550℃×1h时效。在该热处理工艺下,合金可以获得较好的综合性能,其显微硬度达到134HV,电导率达到80.5%IACS。  相似文献   

3.
对CuNiSiCr合金固溶和时效处理过程进行研究。确定该合金较佳热处理工艺为900℃×1h水冷+500℃×4h炉冷,并测定该合金在软态及硬态的时效动力学曲线以及该合金的软化温度,为根据不同性能要求正确制定合金热处理工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热处理工艺对 A357合金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朱兆军  王宏伟  曾松岩 《铸造》2005,54(10):978-980
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参数对A357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对合金的强化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A357合金最优化的热处理工艺为:固溶温度(548±3)℃,时间12 h;淬火水温度40℃;时效处理温度160℃,时间6 h.优化热处理工艺得到合金的性能:抗拉强度为383 MPa,伸长率为9.2%.  相似文献   

5.
从合金成分、形变热处理工艺等方面研究引线框架用Cu-Fe-P合金的软化温度,以提高合金的耐热性能.结果表明,通过改进形变热处理工艺,Cu-2.35Fe-0.03P-0.1Zn(wt%)合金的软化温度从480 ℃提高到495 ℃左右;而在形变热处理等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合金中加入Mg、Cr及稀土(RE)等元素,合金的软化温度提高到525 ℃;在加入Mg、Cr、RE等元素,同时采用改进后的形变热处理工艺,合金的软化温度可提高到540 ℃左右.  相似文献   

6.
LD5合金厚板热处理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试验室和工业生产条件下,研究了LD5合金厚板的热处理工艺。阐述了固溶热处理,人工时效对该合金显微组织、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LD5合金对固溶处理温度较敏感,最佳淬火加热温度为515~525℃;人工时效制度为150~160℃,12h。  相似文献   

7.
使用VIC-3D技术测量了航空用GH2036合金静态拉伸二维应变及应力场,研究了其拉伸性能。基于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方案进行了热处理工艺优化,利用蔡司显微镜对金相组织进行了观察,并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该合金冲击性能的影响。利用应变-时间云图分析了应变场的变化。结果表明,时效时间对合金冲击性能影响最大,其次是固溶温度、时效温度、固溶时间,优化的热处理方案为920℃/45 min+520℃/3 h,在该热处理制度下,GH2036合金的冲击吸收功(181 J)较未热处理试样(95 J)提高90.5%;该合金热处理后的金相组织基体为奥氏体,且晶内和晶界处存在第二相,热处理优化工艺能够使晶粒细化和第二相强化效果实现最佳匹配。  相似文献   

8.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ANN),建立了ZA35合金热处理工艺对阻尼性能影响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了固溶时效处理后ZA35合金的阻尼性能。模型输入参数为固溶时间、固溶温度、时效时间和时效温度,输出参数为ZA35合金的内耗值。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预测ZA35合金在不同热处理工艺参数下的阻尼性能,也可以优化热处理工艺参数。预测的最大相对误差为13.54%,拟合率为0.982,最终确定ZA35合金阻尼性能最佳的工艺参数是340℃×5 h固溶+150℃×8 h时效处理。  相似文献   

9.
热工艺对TC6钛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锋  黄爱军  李阁平  李东 《金属学报》2002,38(Z1):174-177
研究了轧制温度和热处理工艺对TC6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找出了轧制温度和热处理工艺与合金显微组织的联系规律,结果表明轧制温度和热处理温度选择在880℃左右得到等轴组织,在下两相区轧制后进行固溶处理将有一个较宽的显微组织选择范围.  相似文献   

10.
热处理对铸造Al-Si-Cu-Mg合金的强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某公司的铸造Al-Si-Cu-Mg合金热处理过程所需时间长的问题,研究了不同固溶温度、固溶时间组合以及不同时效温度、时效时间组合对于该合金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最终优化出更合理的热处理工艺制度:500℃×6 h+520℃×8 h固溶处理+170℃×7 h时效处理。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LY12CZ硬铝快速退火和完全退火工艺参数变化时,其组织和硬度的变化,以获得最佳的退火工艺参数。试验结果表明,在370℃快速退火后,组织中析出的强化相最少,硬度最低;在370℃±2℃快速退火后,能获得较高的塑性和一定的硬度值,具有较好的塑性再加工性;在410℃完全退火后,组织中析出的强化相最少,硬度最低,能获得较为稳定的塑性。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电刷镀技术在LY12硬铝合金零部件表面深度损伤修复中的应用,提出了电刷镀修复LY12硬铝合金零部件的工艺流程及条件。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电刷镀技术在LY12硬铝合金零部件表面深度损伤修复中的应用,提出了电刷镀修复LY12硬铝合金零部件的工艺流程及条件。  相似文献   

14.
LY12CZ铝合金超塑变形时的电场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淼泉  吴诗惇 《金属学报》1995,31(6):272-276
采用Heyn截线法定量研究了外加强电场对不同工艺参数条件下未经预处理L12CZ合金超塑拉伸和胀形进的晶料尺寸及其轴比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场使得LY12CZ铝合金超塑性变形时第二相粒子(Al2CuMg)析出更多,且呈弥散分布状态,为稳定组织奠定了基础,电场不仅在超塑变形的主要阶段抑制了晶粒的粗化,而且也使得晶粒在超塑变形过程中趋于等轴状态,在不同的应力状态下具有类似的作用,由此证实,电场改善了材料的  相似文献   

15.
从理论上对硬铝合金的浸锌工艺作了详细的论述。为使直升飞机机轮零件(硬铝材料)适应海洋气候,必须具有足够的抗盐雾性气氛腐蚀能力,锌酸盐浸工艺是提高抗腐蚀能力的较好方法,对硬铝合金的镀镉进行了试验并获得成功,投入了批量生产。  相似文献   

16.
对新淬火态2A12硬铝合金不同预拉伸量下的残余应力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取得最小残余应力值的预拉伸量,分析了新淬火态铝合金薄板表面残余应力的方向问题,并对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在不同拉伸量下的分布规律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黄苏宁 《金属热处理》2012,37(8):101-104
以镍硬铸铁Ⅳ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热处理工艺试验,并探讨了热处理工艺对其组织及硬度的影响,拟定了镍硬铸铁Ⅳ的最佳热处理工艺。试验表明,硬化处理时合适的奥氏体化温度范围为800~820℃,为消除应力可考虑硬化处理后进行450℃回火;550℃+450℃的双重退火工艺,但对于零件硬度要求在60 HRC以上者不可取,对硬度要求在58 HRC左右的,则可采用。镍硬铸铁Ⅳ具有良好的热处理工艺性能,生产中易于掌握。  相似文献   

18.
对硬铝支架的冷挤压工艺性进行了分析 ,制定了冷挤压方案并进行了有关计算 ,介绍了两次反挤模具的结构  相似文献   

19.
通过改变固溶热处理温度、保温时间和固溶后冷却方式,研究了不同固溶热处理工艺对一种新型铸造高温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将合金在不同温度固溶处理2 h后空冷,合金在760℃,660 MPa和980℃,180 MPa条件下的持久寿命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先升高而后降低;固溶处理温度为1220℃时,760℃,660 MPa条件下的持久寿命达到最高;固溶处理温度为1180℃时,980℃,180 MPa条件下的持久寿命最高;当热处理温度从1120℃升高到1220℃时,拉伸强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继续升温到1240℃,拉伸强度下降.当固溶热处理温度为1120℃,处理时间在2-8 h范围内变化时,合金在760℃,660 MPa条件下的持久寿命随时间延长而降低,而在980℃,180 MPa条件下的持久寿命随处理时间延长而升高;当热处理时间为2和4 h时,拉伸强度较高;延长到6和8 h时,拉伸强度下降.当冷却方式不同时,合金持久性能也发生变化.γ′相和γ/γ′共晶组织在尺寸、形态、分布和数量上的变化是导致合金力学性能变化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设计一种以降低表面热辐射为主的疏导式热控结构,通过对疏导式热控结构的热性能进行仿真计算与试验,探讨其温度场分布影响因素。方法采用FLUENT软件,仿真分析了该热控结构在热源200℃时,隔热材料和通风条件对流场及温度场的影响。采用5 mm厚、导热系数为0.036 W/(m·K)的隔热材料和1 mm厚的纯铝板,制备了总厚度为100 mm的疏导式热控结构,测试在热源200、300、400℃时,距隔热层表面0、5、15、35、55、75、95 mm平面内和热控结构外表面的温度,并与仿真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在不通风条件下,热源为200、300、400℃时,热控结构外表面的温度分别为48.1、66.8、87.9℃;在5 m/s通风条件下,热源为200、300、400℃时,热控结构外表面的温度分别为36.5、39.8、47.4℃。结论仿真计算获得的温度值与实测值一致,疏导空间内部受热量辐射的影响随高度的增大逐渐减小,适当采用气体对流机制能够显著降低疏导空间和热控结构外表面的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