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殷新华  王娟 《中国电梯》2009,(19):65-65,70
很多事故的发生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轿门被开启有关。曾经某学校的电梯发生停梯困人,救援人员来到之前乘客扒开了轿门,但轿门地坎与层门地坎有半个层门高度。于是保安违规用三角钥匙打开层门,拿来凳子接乘客下来,其中一位女老师因年迈体重踩翻了凳子,从轿厢护脚板与层门地坎之间大约400mm的间隙跌入井道,当场死亡。  相似文献   

2.
赖跃阳 《中国电梯》2014,(23):64-67
1案情介绍 2009年4月5日18:00左右,厦门市某大厦,一名9岁小男孩单独乘坐电梯的过程中,在电梯未平层停梯时扒门造成电梯故障关人。小男孩在被困电梯时通过电梯紧急报警装置向大厦物业管理处呼救,大厦的物业管理人员不在岗,未能及时响应呼救并对被困小男孩进行安抚、实施救援。小男孩在呼救未果后多次去扒电梯轿门,最后将轿门扒开并从轿厢与井道壁之间狭小缝隙逃生,逃生时身体被卡在轿厢与井道壁之间,  相似文献   

3.
杨如峰 《中国电梯》2012,(18):52-53
众所周知,电梯厅门机械锁是为了不让乘客从外面把门扒开、只有专业人员用专用钥匙才能打开的机械装置。而设置轿门机械锁,主要防止:a)自闭力不足意外开启轿门;b)运行时乘客扒轿门意外停梯;c)在楼层中间被困后乘客扒轿门发生坠落、剪切等人身伤亡事故。  相似文献   

4.
宋国平 《中国电梯》2014,(11):16-18
据统计,电梯故障有80%是门系统的故障,而加装了轿门锁的开门机系统,如果安装不到位,故障就更多了。根据GB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的要求,当轿门地坎与井道壁距离大于0.15m时需在井道壁上装防护网或者轿门上安装轿门锁。随着电梯技术的发展,电梯开门机也由异步门机逐步向同步门机发展。  相似文献   

5.
1.事故经过2000年1月5日晚5时30分,下班铃响过,大庆市某工厂工作人员A、B、C三人先后走到电梯厅门前,A随手按下了下行电梯呼梯按钮,欲乘电梯从1楼上行至7楼,开门后,A前脚已迈入轿厢,后腿还在轿外,轿厢突然上行,由于A的重心已在轿内,致使其跌倒在轿厢内,后脚夹在轿厢地坎与7楼门楣之间,造成右脚粉碎性骨折外,无生命危险。2.原因分析经调查,电梯在7楼已停梯开门。电梯停梯开门后又上行的原因有两种可能,一是电梯重新启动,二是可能溜梯。当时是停梯开门状态,此时层轿门电气联锁触点应该是断开的。我们检查了7楼的层轿门…  相似文献   

6.
自 GB 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第1号修改单实施以来,配备轿门门锁的电梯也多了起来.轿门门锁一方面可以起到防扒门装置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作为轿厢地坎距离井道壁超过0.15m时的补救措施.在实际检验工作中,若轿厢上安装的是有型试证书的轿门门锁,就应按轿门门锁的要求检验.  相似文献   

7.
背景技术 当出现电源故障或其他紧急状态时,电梯的轿厢可以在建筑物的层站之外的区域进行紧急制动。轿厢内的乘客可以用力打开轿门。但如果从轿厢内部强迫打开门,乘客可能遇到危险,例如乘客可能掉进竖井内。具体地说,用于观光的电梯具有敞开部分,在此位置,轿厢没有被竖井壁围绕。如果轿厢在这个敞开部分进行紧急制动,用力打开轿门,乘客将面临更大的危险。因此,轿门被构造成不能从内部强迫打开。  相似文献   

8.
郭晓波 《中国电梯》2006,17(16):50-52
无机房电梯与传统的电梯相比,最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设置机房,它的控制柜等相应控制部件都布局于井道中,所以无机房电梯在运行过程中发生软故障,硬故障或电网故障而造成乘客困梯时,紧急救援工作的困难程度就有别于传统电梯。通常处理乘客困梯的方法是由电梯维护人员进行人工救援。  相似文献   

9.
1案例概况2013年3月某日,在嘉兴市某医院电梯的安装监督检验过程中,发现其中一台无机房乘客电梯轿厢反绳轮防护罩与轿门导轮架(上坎)安全距离严重不足,且其轿顶护栏与顶层井道壁有干涉现象(见图1)。该电梯存在着失控冲顶乃至在电梯检修上行或弹跳上行时,  相似文献   

10.
王随安 《中国电梯》2004,15(8):42-44
电梯作为一种垂直的交通工具,它与地面的交通工具有诸多不同。关键一点是当乘坐地面交通工具出现“抛锚”故障时,对于乘坐者不会有大的危险;而对于乘坐电梯的人就不同了,有时轿厢会处于井道内两楼层之间,轿门即使打开了,里面的乘客如果对电梯的构造不了解,没有专业人员的指引,走出轿厢是非常危险的。如果遇上正在运行的  相似文献   

11.
1事故概况 福建省某商场2010年发生一起由于电梯井道安全门被意外打开而造成的困梯事故。据该商场的特种设备管理人员介绍,该电梯正常运行快到5楼(顶层)时,突然停止运行,把轿厢内的一位乘客困住。经维保人员检查后发现,困梯是由于位于3楼的电梯井道安全门被意外打开而造成的。经调整后,维保人员顺利救出被困人员,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  相似文献   

12.
陈建华  叶立忠 《中国电梯》2004,15(24):29-29
1概述 2004年7月某日晚11点.杭州某娱乐城大剧场营业结束,宾客在乘坐电梯(额定速度15m/s、额定载荷1000kg)离场时发生溜梯故障。当时电梯内有乘客17人(其中有5个小孩),电梯在轿门、厅门未关的情况下从6楼向下坠落,至3~4层间限速器安全钳动作,紧急制停在3~4层间。  相似文献   

13.
袁俊  陈冬青 《中国电梯》2014,(11):57-58
轿门机械锁是电梯重要安全部件之一,其功能有效性直接关系到乘客人身安全。笔者根据平时对轿门机械锁的检验情况及结合GB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对轿门锁的要求,来讨论轿门机械锁平时检验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4.
陈景和 《中国电梯》2004,15(16):42-44
一台信号控制的货梯(7层7站7门).使用率较低.无专职电梯司机,由搬货人员自行操作。停梯也没有规定.电梯使用完后随意停于任一层。停梯时将轿内照明、风扇、检修.急停开关全部关闭,然后将门拉闭并留有30mm的间隙.以便下次使用时开启。一天上午有两位搬运人员需要使用电梯.商量后由其中一位去开电梯。由于不知电梯停  相似文献   

15.
雷志勇 《中国电梯》2006,17(5):59-59,61
在笔者从事电梯调试的工作过程中,发现少量电梯有轿厢带电的现象。如调整安全触板开关时,无意中螺丝刀同时接触厅门地坎和轿门时会打出火花,或者人站在轿内,一只手摸轿壁,另一只手摸厅门时会有麻电感,或者人站在轿顶触摸曳引钢丝绳会有麻电感。发生上述现象的电梯,用万用表交流电压档,一只表笔点住轿壁,一只表笔点住厅门或曳引钢丝绳,  相似文献   

16.
电梯因外部电网故障或电梯内部控制电路等故障将自动停止运行,停靠在井道某一位置,使乘客被困在电梯内,即所谓的“困梯”故障。解决“困梯”故障的办法,GB7588-2003第125.1条规定“电梯驱动主机应装设手动紧急操作装置,以便借用平滑且无幅条的盘车手轮能将轿厢移到一个层站”。即发生“困梯”时,乘客必须等待救援人员来盘车施救,由于等待时间较长,这将可能引起乘客恐慌,乘客可能采取不正确的逃生方法,造成事故的发生。因此,各种电梯应急装置也就应运而生了,许多高档宾馆、写字楼和重要的机关办公大楼都另外配置了电梯应急电源,当乘客困梯时,电梯应急装置能立即自动投入应急救援,救出乘客。但该装置在实际应用中是否安全可靠,目前国家对电梯应急装置还未制定出强制性的技术标准和安全规范,而且也没有相应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因此目前电梯型式试验机构对该产品的型式试验的依据主要是按企业标准进行的,因此该装置的安全性就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7.
李勇 《中国电梯》2014,(2):62-63
电梯有各种安全保护装置和功能,但即使如此,从新闻报道中仍有电梯因制动器制停失败溜梯造成人员被剪切的事故,所以电梯在运行或维保过程中仍会因下文例举的某种原因导致制动器制停失败,当因此出现电梯溜梯时,是没有保护装置能在零速到上或下行超速保护装置起保护之前制停轿厢对进出轿厢的乘客进行保护的,所以今后制造的曳引电梯有必要增加保护功能,以便在制停失败溜梯时保护乘客。  相似文献   

18.
兰青 《中国电梯》2021,(3):66-68
电梯轿厢内的噪声主要来源于机房噪声、井道风噪以及轿厢本身产生的共振.对于超高速电梯,由于超高的速度及超高的提升高度,控制电梯轿厢内的噪声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即便目前大多公司采用加厚轿壁材质或是采用多层结构轿壁的方式来阻隔噪声,但由于轿厢还必须提供满足标准所要求的通风量,所以井道内的噪声及气流势必会跟随通风路径进入轿厢内部...  相似文献   

19.
GB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关于轿顶护栏是这样规定的。8.15.5离轿顶外侧边缘有水平方向超过0.30m的自由距离时,轿顶应装设护栏。自由距离应测量至井道壁,井道壁上有宽度或高度小于0.50m的凹坑时,允许在凹坑处有稍大一点的距离。  相似文献   

20.
随着在原有建筑上新增电梯及旧梯改造越来越多,非常规井道如何设计电梯值得我们研究思考。在电梯类产品设计时,应注意遵循保护乘客、货物、建筑物及电梯本身的安全,首先明确这些安全原则,然后再进行具体设计,方案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到电梯的正常运行、试验、检查、维修、救援等。在本文中笔者结合电梯设计的多年经验,浅谈有关非常规井道电梯布置及其设计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