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安徽建筑》2019,(12):201-202
随着当前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水平的快速发展,城市原本的自然生态及水文特征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导致绿地和水面积大量减少,一旦出现较大降雨就容易形成径流,造成内涝等现象。在此背景下,国家政府通过建设海绵城市理念,大力推动城市绿色生态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基于此,文章在遵循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下,就海绵城市建设中水系规划设计的误区和要求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李婧 《城市规划》2018,(6):100-104
健康的水系是承载水系统多重功能的重要载体,是城市中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由于城市水系承担着生物栖息地、饮用水供给、行洪蓄洪、排水防涝、水质净化、景观游憩、航运等多重功能,如何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水系及滨水空间规划中统筹协调多功能,实现水系可持续保护与利用是当前水系规划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城市水系规划规范》GB50513-2009(2016年版)的修订为契机,结合规划编制案例,从生态优先、多功能统筹、空间协调等方面,探索将海绵城市理念落实到水系规划编制中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唐晓会 《重庆建筑》2015,(12):62-63
海绵城市自身的调蓄作用能够有效减少城市内涝灾害发生频率,并在需要时提供可利用的雨水资源。2015年重庆被确定为试点城市之一。该文分析重庆市气候及城市特点,总结当地海绵城市建设现状,最后提出重庆作为山地城市建设海绵城市的启示,以期为我国城市排水系统规划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刘亚丽  曹春霞  龚浩 《规划师》2022,(11):97-103
文章针对山地城市的自然地理、空间布局、气候水文、降雨产流等特性,结合城市防涝与韧性发展需求,开展“韧性城市”与“海绵城市”耦合的山地城市防涝规划研究,通过对山地城市进行立体化防涝顶层设计,优化山地水系“韧性海绵”格局,维护“韧性海绵”水循环系统,统筹协调“韧性海绵”用地、空间及设施布局,实现“上游海绵蓄洪削峰、城市海绵韧性防涝、末端海绵弹性行泄”,并构建了“外涵、内敛、韧性、安全”的山地城市立体防涝体系。  相似文献   

5.
自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建设"海绵城市"的要求以来,全国各地积极开展了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积极成果。重庆于2015年成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经过多年的探讨,结合自身山地城市的特征,通过建(构)筑物立体绿化、山地公共海绵系统和活水海绵系统,共同构建由高到低逐级消纳雨水的山地立体海绵系统。文章通过对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经验进行总结,希冀为其他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山地水系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影响,从实践角度出发,即在明确山地城市水系规划局限的情况下,提出海绵城市理论下的水系规划路径与实践方法,可为相关建设者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沿海区域多为山地丘陵地带,地形复杂,暴雨汇流历时短,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时存在沿海台风增雨、洪水暴涨暴落、水土流失、径流污染缺少控制等问题影响。以龙岩市上杭县为例,从水生态修复、水安全保障、水环境提升、水资源统筹四个方面进行问题和需求剖析,提出适用于沿海山地城市的海绵城市规划方法和模式,以期为其他沿海山地城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对福州的山水格局和山地公园的建设契机进行了分析,从海绵城市的角度进行了论述,得出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山地公园建设,是福州应对"山在城中城在山中,河在城中城在江边"特殊山水格局的需要的结论,更是"源头减排"的具体实践,论述了山地海绵公园建设的必要性,并通过梅峰山地公园的项目成效对建设必要性进行佐证。  相似文献   

9.
以马鞍山二中校区水系统规划为例,结合海绵城市理念,构建了海绵城市规划控制目标,阐述了该项目水系统整体规划设计方案,指出该项目采用雨水渗透、雨水回收等技术手段,将雨水蓄水池收集的雨水进行绿化喷灌和道路冲洗,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了市政供水量和小区污水排放量。  相似文献   

10.
基于典型的山地城市重庆所具有的“坡陡雨急径流快、土薄高湿难持水、绿地率低且破碎”特征,以单体公共建筑的海绵城市建设工程为例,在对场地微地形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建筑竖向设计及场地坡度关系构建“渗、滞、蓄、净、用、排”海绵设施的综合应用体系。采用绿色屋顶、生物滞留、透水铺装等设施进行源头控制,实施植草沟、植被缓冲带等进行转输段控制,设置下沉式绿地、雨水收集池、湿塘等设施进行末端控制,组织形成了基于山地径流的“阶梯式海绵”技术策略,可供相关海绵建设项目参考。  相似文献   

11.
张俊  周璟 《城市规划》2017,(12):109-113
以土地的高开发率为核心的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改变了水系空间的自然布局,自然排水水系格局遭到了破坏、水面率极大降低,已经给城市的防洪排涝、水生态环境品质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厦门翔安新城试点区的水系空间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在恢复水系格局的基础上恢复适宜水面率的水系空间问题治理对策。水系格局的恢复应是在基于自然汇水线和历史水系下、与土地利用规划协调下进行;水面率应根据城市发展需求综合确定,试点区适宜的、可恢复的水面率为8.0%。  相似文献   

12.
依据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目的和内涵,坚持因地制宜和有效解决问题的原则,针对高地下水位城市的特征和主要问题,研究提出高地下水位城市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策略,以供此类城市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参考。  相似文献   

13.
赣州古城选址于章、贡二江合流处,"凿址为隍,三面阻水",凭借"江河为池""龟背地形"等自然条件,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构建了"章、贡二江(环城段)-城壕-福寿沟-低洼水塘"的城市排蓄水体系统,代表了我国古代城市防洪御涝的一种传统模式。赣州古城水系的规划设计理念及营建经验,与当前我国"海绵城市"统筹建设的"源头控制系统、常规雨水径流蓄排系统以及超常规雨水径流蓄排系统"的系统组成,"灰绿互补"的雨水设施以及"蓄排结合"的雨洪控制理念高度吻合。剖析古代城市水系的营建智慧,总结值得当代人学习的思路和方法,对当前"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姜勇 《城市规划》2016,(3):103-107
探讨了武汉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编制中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内涝防治与面源污染削减为主、雨水资源化利用为辅"的海绵城市建设目的和"平均分配+微调整"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分解方法,并将方法在实际中运用,指导海绵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5.
西北地区海绵城市建设路径探索——以西咸新区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亮 《城市规划》2016,(3):108-112
在全球气候变化及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海绵城市由于具有良好的吸水、持水、释水的水力特性,逐步成为国家统筹解决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等水系统问题的重要措施和手段,海绵城市建设逐渐在全国范围内铺开。本文以西咸新区为例,结合其本地气候、水文地质、生态环境、体制机制等特点,探讨海绵城市的内涵、建设目标、指标分解、建设策略等关键内容,并重点针对湿陷性黄土区、干旱地区等的海绵城市建设方式进行分析,提出西咸新区的解决措施和方案,为我国西北地区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大规模开发建设活动使城镇下垫面硬化程度加剧,“三通一平”阻断了雨水径流自然“源一汇”过程,对此,不同地区应根据自身水文“源一汇”特征和水情问题探索适宜的海綿城市规划方法。本文针对丘陵地区沟谷发育密集的特点,提出基于雨水麻道的城镇多尺度海綿系统构建思路和方法,具体而言,根据地形特征提取多个尺度的雨水廊道作为生态排水娜道,通过廊道连接城镇中对应尺度的节点低影响设施,合理划分汇水单元层级化管理雨洪,综上建立生态排水网络解决暴雨多发气候条件下城鎮易涝的问题。同时,通过将海绵系统构建与城市规划编制衔接实现多规合一,探索在空间布局规划、绿地系统规划、雨水管网规划、指标图则规划等总规和控规层面的规划中落实海綿系统的规划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机非混行"带来的交通问题和保障自行车交通的合理发展,通过对以往规划和实践的反思,基于"机非分流"的思路,提出应用分区分级的规划方法开展大城市自行车路网规划的研究,并对分区的划分和交通策略进行了探讨。通过与传统自行车路网规划方法的比较,提出按功能分类将自行车道路分为四级:市级自行车通道、区级自行车干道、区内自行车集散道和绿色自行车休闲道;重新定位自行车各级道路功能,并分析各级路网上的路权分配、相应的指标设置。在构建独立的自行车路网的同时,重点考虑了自行车路网规划对城市路网规划与老城交通改善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山地城市空间的三维集约生态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琦  邢忠  代伟国 《城市规划》2006,30(8):52-55
以山地城市空间三维集约特质为切入点,提出保护城市内外的河川、分水岭、林地、陡坡、冲沟、滑坡等不适于城市建设的生态敏感地域,以自然生态敏感地域与人工生态绿化区的精细组合为基础,构建山地城市建设空间的三维生态界定体系。在界定系统的有机整合过程中实现集约生态效益,在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的同时,营造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品质。  相似文献   

19.
城市水系统控制与规划原理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邵益生 《城市规划》2004,28(10):62-67
城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的许多领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试图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构建城市水系统的理论框架,对城市水系统的内涵、要素、结构、功能和特征等进行分析,对城市水系统控制的依据、途径、类型和战略等进行探讨,并提出了加强城市水系统规划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