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通过冲刷腐蚀实验研究5组Ni含量不同的奥氏体铸铁在2%的H2SO4、含砂量为15%的酸性溶液中的耐冲刷腐蚀性能,同时采用CS型电化学工作站进行电化学腐蚀行为的研究,对比研究低镍铸铁与高镍铸铁的抗冲刷腐蚀及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在2%的H2SO4溶液中,高、低镍铸铁的极化曲线形状相似,均出现一个钝化区域。石墨为B+A型的Ni含量为8.36%,Mn含量为6.57%的奥氏体铸铁的耐冲刷腐蚀性能与耐腐蚀性能均为低镍铸铁中最好,与高镍奥氏体铸铁相当。  相似文献   

2.
电弧喷涂马氏体不锈钢涂层耐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系统地研究电弧喷涂马氏体不锈钢涂层的耐磨粒磨损性能,选用几种不同含碳量的马氏体不锈钢作为喷涂材料,制备了不同喷涂工艺参数的试件;采用喷砂吹蚀和湿砂橡胶轮磨损试验研究了涂层试件的耐磨粒磨损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喷涂材料w(C)的增加,获得的涂层硬度增加,涂层耐磨粒磨损性能也随之增强.涂层制备的工艺参数对涂层的耐磨性影响很大,增加喷涂电流,涂层耐磨粒磨损性能提高;增加喷涂电压或加大喷涂距离,涂层耐磨粒磨损性能下降.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凹坑形态与纳米碳化硅/镍基复合镀层耦合表面的磨损性能,采用激光技术和电沉积技术制备了由凹坑形态和纳米碳化硅/镍基复合镀层构成的仿生耦合表面,并进行了摩擦和磨损试验。结果表明,仿生耦合表面的磨损性能高于单纯复合镀层的磨损性能;随着磨损载荷的增加和磨损时间的延长,试样表面磨损机制由以塑性磨损为主逐渐转变成以粘着磨损、磨粒磨损为主的磨损机制。  相似文献   

4.
热处理对高铬铸铁磨损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铬铸铁具有优良的耐磨性,主要是由于其基体为马氏体组织,碳化物类型为六方晶系的(Fe,Cr)7C3,碳化物呈六角棒状、针状、条状分布,显著地改善了材质的力学性能.煤粉对管道的磨损,属于软磨粒低应力的磨料磨损,这种高铬铸铁用于此工况下能发挥出其优良的性能.经金属X射线分析证明碳化物是(Fe,Cr)7C3,通过透射电镜分析,发现其基体组织为奥氏体、板条(位错)马氏体与孪晶马氏体.用电子探针对金相组织中的黑色区进行了分析,发现此处贫铬而易被腐蚀.通过磨损试验证明高铬铸铁耐磨性好,成本低,与稀土高铬镍氮相比,成本降低60%,与钨铬合金相比,成本降低70%.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304不锈钢表面的综合性能,采用高能脉冲类激光熔覆沉积技术在304不锈钢表面制备了镍基合金熔覆层.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销-盘磨损试验机与电化学测试系统对镍基合金熔覆层的显微组织、相结构、耐磨损性能和电化学腐蚀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镍基合金熔覆层与304不锈钢基材呈良好的冶金结合,熔覆层的相对耐磨损性为304不锈钢基材的4.4倍.熔覆层组织由γ-Ni基体相、Ni_3Mo、Fe_7Mo_3和Cr_(23)C_6碟状增强相与不规则棒状增强相组成.增强相是提高耐磨损性能的主要原因,增强相与基体相的电极电位差是导致腐蚀电流密度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利用扫描电镜对磨损后的铸铁试样表面和侧表面进行观察,对蠕墨铸铁在润滑磨损和干磨损条件下的磨损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并与片状石墨铸铁和球墨铸铁进行对比。认为,铸铁组织中的石墨形态和基体组织抗塑性变形的能力对铸铁磨损过程的产生有重要的影响,并决定其耐磨性。试验结果表明:蠕墨铸铁抗起始塑性变形的能力大于片状石墨铸铁,而小于球墨铸铁,所以蠕墨铸铁的耐磨性高于灰口铸铁而低于球墨铸铁。  相似文献   

7.
采用不同剂量γ射线对UHMWPE进行表面辐照处理,制备了辐照交联UHMWPE材料,测定了其结晶度和表面硬度.利用UMT-II型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25%小牛血清润滑条件下的摩擦磨损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随γ射线辐照剂量的增加,交联UHMWPE的结晶度和表面硬度均增大,二者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小牛血清润滑条件下,交联UHMWPE的摩擦系数高于未辐照样品,但辐照UHMWPE的磨损率降低,耐磨损性能明显提高;未辐照样品的磨损机理主要表现为粘着磨损和塑性变形,辐照样品则表现为疲劳磨损和磨粒磨损.  相似文献   

8.
碳素石墨磨损性能与润滑成膜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润滑膜成膜条件和规律是优化控制石墨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基础.为了获得石墨材质的创新设计、运行环境的合理匹配以实现良好的摩擦磨损性能,对2种碳素石墨材料的组织结构,机械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分别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碳素石墨材料的润滑成膜机理.实验结果表明:碳素石墨材料的磨损要考虑润滑膜成膜增重与材料磨损失重两方面.润滑膜成膜与稳定是实现石墨材料优良润滑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电弧喷涂锡基巴氏合金层的磨损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电弧喷涂巴氏合金涂层组织的特殊性,研究在润滑条件下巴氏合金涂层的摩擦磨损性能,对该涂层的工程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利用环块摩擦磨损试验分别对比了电弧喷涂、铸造以及堆焊方法制备的巴氏合金层与碳钢和铸铁构成摩擦副的磨损表现.借助于扫描电子显微镜、x 射线能谱以及x 射线衍射,分析了巴氏合金涂层的微观组织结构和磨损表面形貌,研究了其组织变化与耐磨性能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在润滑条件下,电弧喷涂巴氏合金涂层具有比铸造巴氏合金更好的减磨性能;选择合适的工艺参数可以制备组织致密、结合强度高,且具有很好磨损性能的巴氏合金涂层.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自制的高温磨损装置,研究了高铬铸铁、中Ni—Cr冷硬铸铁、165CrNiMo及9Cr2钢热轧辊材料的高温滑动磨损特征。结果表明,摩擦面呈现犁沟或粘着特征,或同时具有犁沟和粘着;摩擦面亚表层显微组织磨损前后未发生变化,但165CrNiMo及9Cr2钢中产生了塑性变形。根据犁沟特征,高铬铸铁及中Ni-Cr冷硬铸铁中的共晶碳化物能提高高温磨粒磨损抗力。  相似文献   

11.
通过白口铸铁的耐磨试验,观察分析材料的磨面和磨屑;研究不同性能的白口铸铁在磨料磨损时的行为机理.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合金元素对奥氏体钢高温固定磨料耐磨性的影响,探讨了其机理及显微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合金元素碳、氮、锰、钛、铬、镍、钒对耐磨性都有贡献,时效处理更显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采用磨损对比试验,研究了激冷层中不同石墨含量激冷铸铁凸轮之间的耐磨性关系。结果表明:凸轮的耐磨性与激冷层中的石墨含量有关,当石墨含量在1.07%以下时,凸轮的耐磨性随石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反之,当石墨含量超过1.07%时,石墨含量的增加将使凸轮的耐磨性降低,即存在一合理的石墨限量。在本实验条件下,激冷层石墨含量以不超过1.07%为宜。磨损表面的分析表明:试样在正常磨损期,主要处于氧化磨损阶段,当进入剧烈磨损期后,则主要发生粘着磨损而导致试样的破坏。  相似文献   

14.
通过加入微量合金元素Cr,研究了Cr对中锰球墨铸铁基体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r的加入提高了冷却速率,使石墨球化效果得到改善。而Cr的激冷倾向则对凝固过程产生影响,使马氏体组织更加细化、均匀。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微Cr中锰球墨铸铁在力学性能和耐磨性能方面都要优于普通中锰球墨铸铁。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稀土镁球墨铸铁凸轮轴激光热处理硬化层的组织耐磨性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磨损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激光处理后的凸轮轴,变形小,而且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这对稀土镁球墨铸铁在实际中的应用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球墨铸铁的磨损转型特性,考察了载荷、速度、显微组织和合金元素钒、钛对球墨铸铁轻微磨损与严重磨损之间转变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选用医用锻造和铸造CoCrMo合金材料,利用UMT-II型摩擦磨损试验机,综合考察并比较了不同载荷条件下,25%小牛血清润滑时的摩擦磨损性能,分析了磨损机理.实验结果表明:锻造和铸造CoCrMo合金的物相主要由α-CoCr和ε-CoCr固溶体相组成.锻造合金含有较高的α-CoCr相,铸造合金则含有较高的ε-CoCr相,锻造合金的显微硬度略高于铸造合金.25%小牛血清润滑条件下,不同载荷条件下锻造和铸造CoCrMo合金的摩擦系数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低载荷时,锻造CoCrMo合金的摩擦系数略高于铸造合金,高载荷时,二者的摩擦系数相当.锻造和铸造CoCrMo合金的磨损皆为混合磨损机制,即犁沟磨损为主,并伴有磨粒磨损和疲劳磨损.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高磷铸铁汽缸套磨损失效分析”的姊妹篇。在往复式滑动磨损试验机上对汽缸套、活塞环进行了模拟磨损试验,试验结果证明,传统的用磨粒磨损解释汽缸套、活塞环磨损的理论是有较大局限性的,用分层磨损理论来解释汽缸套的磨损机理是较切合实际的。  相似文献   

19.
针对某厂生产的稻壳制炭棒机挤压模具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磨损较快、寿命较低的问题,对该挤压模具进行了失效分析.该模具的金相组织为F+P(少量)+片状石墨,硬度为104HBW.依据该挤压模具的工作条件,提出了采用球磨铸铁及提高模具耐磨性和使用寿命的处理工艺:860℃~920℃正火或正火+中频感应淬火处理.  相似文献   

20.
To explore wear mechanism of stainless steel used in nuclear pump,the wear properties and the worn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of unlubricated 304L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 on itself were investigated in air at room temperature.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wear rate of the material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wear time.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fluctuated severely when the applied load was 120 N.At 120 N the wear rate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applied load of 70 N.At 70 N the wear rate did not show much difference from that of 30 N.The wear mechanism was adhesive and abrasive wear under different load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wear test.Then,the main wear mechanism changed with the wearing time and the applied loa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