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结合某600 MW机组大型火力发电厂主厂房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进行地基处理的工程实例,介绍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在具有一定厚度砂夹层的地质条件下的适用性、可行性及对施工机械的要求.试桩及工程桩的施工与检测结果表明,对于类似于本工程且具有一定厚度砂夹层的地质条件,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是可行的,有关工程经验可供类似工程和国内同行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静力压入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沉桩机理及适用范围.根据沈阳市典型地区的试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和现场静载试验的结果,得出了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极限承载力,建立了沈阳地区桩长在7~14m范围内,桩端持力层为中粗砂和圆砾情况的极限承载力与施工终压力的关系,并给出了典型试桩的Q-s曲线、s-logQ曲线和压桩力随入土深度变化的曲线.给出了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承载力特征值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3.
以某工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预埋钢筋应力计进行抗拔试验为例,分析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在抗拔作用下的受荷机理及轴力计算方法,提出一些设计施工方面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4.
笔者介绍了一种新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施工工艺及突出特点.刺身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提高单桩的承载力,也可以减少混凝土的用量,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  相似文献   

5.
为保障引江济汉工程膨胀土渠段渠坡稳定和渠道运行安全,采用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抗滑管桩对引江济汉工程膨胀土高边坡渠段进行加固处理。针对预应力高强度管桩施工中常出现的桩体部分断裂、桩顶发生移位、沉桩深度不满足设计值等质量问题进行原因剖析,提出预应力高强度抗滑管桩施工采用先造孔再静压的方式,严控施工质量,使桩头牢固可靠。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一种预应力混凝土异型桩,即预应力混凝土竹节桩。分别从外形、接桩方式、桩顶与承台的连接方式阐述了竹节桩与管桩的主要差异;并通过杭州地区抗拔工程中竹节桩与管桩的抗拔试验,对它们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进行了对比研究。试验表明:竹节桩总体抗拔性能优于管桩,其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相比管桩平均提高了约52%;且在相同荷载作用下,上拔位移不大于管桩;竹节桩在该区域抗拔工程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预应力管桩作为一种预制桩,具有单桩承载力高、工业化程度高,施工快捷方便等优点而在工程中得到推广应用。本文以某高校新校区建筑物基础工程设计为例,详细介绍了预应力管桩设计的基本原则、计算方法、施工及检测情况等,供同类工程设计和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8.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质量不符合标准,将严重影响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文章详细介绍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进场时质量检查的依据、厂家资质、破损检验控制标准以及对不合格管桩的处理建议。尤其是对外观质量检查内容进行了补充,结合GB13476-2009与苏G03-2002的差异介绍了管桩破损检验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通过阐述预应力管桩、软弱地基的工程特性,结合某软弱地基实际工程中在进行预应力管桩基础的土方开挖施工时遇到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问题处理步骤及质量验收标准,确保预应力管桩基础工程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具有单桩承栽力高,设并选用范围广,施工方法简单成熟、工效高,工期短,桩体耐打.检验方便,地区适应性强,成牲质量可靠等优点,经过近十多年的推广,成为了应用较多的一种建筑基础形式。预应力管桩在我国南方地区的应用比较广泛。  相似文献   

11.
归纳总结预应力砼桥梁产生早期病害的种类和原因,并以某一试验梁为工程背景,通过建立空间有限元实体模型,分析预应力砼桥梁在腹板处容易出现沿预应力孔道纵向裂缝的原因,并从设计和施工两个角度提出避免早期裂缝的措施。研究结果有助于解决预应力砼桥梁在实际工程中经常出现的早期病害问题。  相似文献   

12.
研究拉压预应力混凝土梁模型梁的试验结果,数值模拟对梁全过程的工作状态.研究结果表明:预压钢管能有效对混凝土施加预压应力;在一定范围内,高预应力度的拉-压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弹性性能更优越,承载力发挥较好;预压钢管的作用可以代替部分预应力钢绞线的作用;钢管端部锚固区域的混凝土出现应力集中,设计、施工中加强此处的构造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对大跨混凝土连续桥梁施工中采用的支架施工法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一种利用预应力反拉和堆载相结合的支架预压方法,并结合宁波芝兰桥工程0#块施工中大型支架的设计和施工对该法的可行性进行了简要力学分析;结果表明,该法受力性能合理,施工便捷,具有一定的推广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环向预应力碳纤维条带加固钢筋混凝土筒仓在贮料荷载下的受力性能,本文主要考虑了有无预应力、预应力大小、材料厚度、宽度以及加固形式对加固效果的影响,对5种针对不同影响因素的加固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环向预应力加固钢筋混凝土筒仓可有效限制仓壁径向位移和混凝土、钢筋应力,并改善其整体应力水平;预应力的施加可较大程度提高碳纤维条带中的应力,使其高强特性发挥更加充分;加固时,碳纤维材料的厚度宜为0.35~0.5 mm,预应力宜为其抗拉强度的10%~15%.  相似文献   

15.
以实际工程为例,对深基坑的支护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桩锚结构.先对支护结构进行设计计算,根据设计方案,把基坑、支护结构、近邻建筑物放在一个系统中,运用FLAC模拟计算.同时在施工中监测建筑物的变形,对模拟结果与实际监测数据对比分析,证明了支护方案的可行性,为预应力混凝土桩锚支护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6.
应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 SY S,对武汉长江二桥的主要构件梁、索、塔、普通钢筋和预应力钢筋分别采用不同的单元进行了有限元模拟.考虑了斜拉索自重作用下垂度引起的几何非线性效应、梁柱效应和结构大位移效应等3种非线性效应的影响,计算了大桥在静载作用下的应力、应变和挠度.计算的结果与成桥后荷载试验的结果相符,表明采用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在格构式组合梁的设计施工中,常因抗剪连接件的焊接量大,混凝土板托支模工序繁琐,影响施工进度,从而影响组合梁的设计和应用.通过对T型抗剪连接件的研究,给出其承载力设计公式,并阐明其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参考混凝土叠合板的工作原理,提出了利用预制槽型板的边肋与后浇混凝土形成混凝土叠合板托的新型式,为格构式组合梁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经济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综合施加强迫位移、预加静荷载和张拉高强钢筋等方法对大跨度钢一混凝土连续结合梁桥负弯矩区混凝土施加预压应力,研究各参数对负弯矩区混凝土内施加预压应力值的影响.方法结合实际工程,采用ANSYS进行施工全过程模拟,以强迫位移、预加静荷载、张拉高强钢筋面积值为参数进行分析.结果得到了预压应力随各参数变化规律.对比了各方法的优缺点,确定了施工方案.结论预压应力随各参数独立线性变化;3种方法综合使用可有效解决负弯矩区混凝土开裂问题,其中预加静荷载和张拉高强钢筋方法更为有效:提出了可用于类似结合梁桥负弯矩区处理的预压应力估算公式,  相似文献   

19.
Feasibility of using pre-stressed carbon fiber plates to strengthen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s was studied.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fiber plates, we developed a pre-stress clamp and a device for applying the pre-stress. Contrast tests were conducted between ordinary carbon fiber plates and a pre-stressed carbon fiber plate and between secondary loaded carbon fiber plates and a concrete beam strengthened with a secondary loaded carbon fiber plate. On this basis, we analyzed the failure pattern,the width of cracks and their distribution, the cracking load, the yield load, the limit load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load and deflec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using pre-stressed carbon fiber plates to strengthen concrete beams is feasible and effective.  相似文献   

20.
以实桥作为分析模型,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单元的有限元模型。分别采用实体单元和杆单元模拟梁和预应力筋,有效地模拟预应力效应。采用APDL语言进行参数化设计,计算了空心板梁单元在自重作用下的变形与应力,并且进行了梁单元动力性能分析;分别建立了在预应力筋的布置形式、预应力筋分布形式不同情况下梁单元挠度和固有频率与预应力大小的关系曲线,从关系曲线可知预应力筋布置形式及分布形式对梁单元挠度有很大影响,而对固有频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