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篇首语     
<正>《世界建筑》的读者朋友,《世界建筑》在传统上是把国外建筑师作品介绍到中国,或说是"输入";本期《世界建筑》关注的是一个相反方向的问题,即"输出"——中国建筑师的境外实践。在加入WTO之后,中国在建筑设计市场方面给我们的印象更多是一个"输入"国。也许源于发达国家建筑设计的理念,也许源于兴建者对外国事物的热忱,也许源于壮大的中产阶级永不停息的对时尚  相似文献   

2.
DualChannelHouse位于东京都町田市.是一座建筑面积仅85平方米的小型独户住宅。在周围规规矩矩的民宅建筑中,DualChannelHouse像是一个白色的箱子.与周围建筑鲜明划清了界限。整幢建筑被刷成白色——这也是日本现代建筑师最常为住宅建筑赋予的色彩.在灰暗的街区建筑中耀眼跳脱。  相似文献   

3.
1950年代葡萄牙第一代现代建筑师对风土民届的考察,启发了葡萄牙建筑文化的自觉意识,当代独户住宅在继承集体意识的同时呈现出极少主义的特征,分别诠释了再生传统工艺以及建筑自身技术手段的低技理念、模仿弥补地形并日再现传统民居形态的完形、解构传统居住模式的负空间以及简朴材质所定义的素色表皮。  相似文献   

4.
《建筑学报》2006,(9):17
宗旨:亚洲建筑师协会(Architects Regional Council Asia,ARCASIA)致力于提升亚洲总体及各成员国的建筑环境,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奖的设立,旨在鼓励和嘉许亚洲的优秀建筑,弘扬建筑佳作,并以此鼓励亚洲精神的传承、推动建筑环境的提升,增进建筑和建筑师在亚洲各国的社会与经济、文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奖项:亚洲建协建筑奖共分A、B、C、D4个大类,8个大项。评委会将在每类中评出一个金奖。根据评委会的决定,金奖有可能空缺,并且评委有权对参赛作品的类属作出调整。分类:A类:住宅A1:独户住宅A2:集合住宅(单层住宅、多层住宅、单体住宅、…  相似文献   

5.
在2006年12月底举行的“首届南中国青年建筑师作品展”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何镜堂表示.作品展体现出南中国青年建筑师在传承岭南建筑风格与现代结合的优点。而对于珠江新城目前多个正在兴建的大项目,何院士表示并不支持,因为这些大型建筑、标志性建筑全都太过国际化。  相似文献   

6.
<正>又到了文革后中国建筑师的个人时间——我们每年以一期《世界建筑》聚焦于一位在"文革"后接受教育的中国建筑师,期望借此一点一点地窥探当代中国建筑的故事。本期的主角是"当代中国独立建筑师"一词的最重要定义者之一——张永和,他对"现代性"的持续探寻——不仅在实践,也在教育上——在某种意义上刻画了一条当代中国建筑师成长的启发性路径。张永和自文革晚期因"子承父业"而触及建筑,其正式的建筑教育则从成为东南大学(当时的南京  相似文献   

7.
篇首语     
张利 《世界建筑》2014,(9):20-20
<正>《世界建筑》的读者朋友,本期的《世界建筑》再次聚焦于文革以后的中国当代建筑师个体。30余年的改革开放在中国的当代建筑界造就了一种有趣的双群体结构,按照曾经的称呼方法,一个群体被称为"体制内建筑师",一个群体被称为"体制外建筑师"。过去一般认为,"体制内建筑师"为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承担了更重大的责任,"体制外建筑师"为我国的当代建筑吸引了更多的西方关注。显然,这种二分法的结构与观点在当代中国建筑的发展进程中都正变得越  相似文献   

8.
金磊 《中外建筑》1997,(3):19-20,22
以“中国建筑展望”为主题的《中日建筑师北京交流会》于1997年4月30日~5月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举行。新中国建设48年历程己经证明,中国不仅经济建设成就令世人瞩目,我国的城市建设尤其是首都风貌更令国外同行关注。日本建筑师不仅关心中国90年代的现代建筑如亚运村的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北京西客站,更赞赏中国在五十年代兴建的“国庆十  相似文献   

9.
特讯     
正2016梁思成建筑奖评选揭晓2016年7月侣日,中国建筑学会在北京召开了梁思成建筑奖评选会议;7月28日公布评选结果:马来西亚建筑师杨经文(Kenneth King Mun YEANG)、中国建筑师周恺荣获2016梁思成建筑奖。"梁思成建筑奖"由中国建筑学会主办,国际建筑师协会支持,是面向世界授予建筑师和建筑学者的国际奖项。梁思成建筑奖得到了中国建筑界的高度认可和赞誉,极大地提高了建筑界和建筑师的知名度及影响力。该奖项由中华人民共和  相似文献   

10.
正依据国务院评比达标办公室核定保留奖项要求,原"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纳入到中国建筑设计奖,更名为"中国建筑设计奖·青年建筑师奖"。此奖备受关注,是建筑设计领域中国青年建筑师的最高荣誉奖。该奖的评审活动自1993年开展以来,一大批优秀青年建筑师脱颖而出,得到了国内外和社会的广泛认可。该奖的设立在青年建筑师中,获得了强烈反响。它对青年建筑师设计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近20年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大量建设项目的实施,中国建筑在中国文学、诗歌和电影之后,迈上了国际舞台。从1990年代初起,一些中国建筑师被冠以"先锋"建筑师之名,频繁地在国际建筑媒体和展览上出现,王澍无疑是其中最具影响力建筑师的之一。虽然"先锋"这个词汇今天显得那么过时和突兀,  相似文献   

12.
明月 《建造师》2008,(11):48-50
20多年前,拿了“巴黎歌剧院”设计冠军后,成为香港本土建筑第一个传奇的严迅奇,在1986年接受香港《号外》杂志访问时说:“我们只是在兴建传统。风格,不过是结果。”20年后,这位为香港兴建了几座最重要地标的建筑师,脚步踏上了中国大陆的土壤,以传统文化为灵感之始,建构出一种当代中国风格——在当代张扬的国际化建筑躯体下,埋藏着内敛的东方精神。  相似文献   

13.
作为透视中国当代建筑的窗口和探讨当代建筑问题的前沿阵地,<时代建筑>杂志对不断涌现的中国年轻建筑师一直保持着高度关注.2005年第6期杂志曾以"中国年轻一代的建筑实践"为主题,推出了一批当时30岁左右的年轻建筑师如张斌、张轲、祝晓峰等,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在张永和、王澍、刘家琨这批明星建筑师之后其设计实践开始受到建筑界的关注.如今,这批建筑师已逐渐成熟并活跃在建筑界.本期杂志再度聚焦中国年轻建筑师群体,即那些正在以实践和观念的探索得到建筑界关注的新鲜面孔.  相似文献   

14.
变化和突破是每个新建筑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本文重点记录了四位优秀建筑师在中国近期新建的美术馆建筑,通过对每个美术馆建筑的实地调研和总结分析,思考和分析了这些新建建筑在每位建筑师一贯坚持不变、继承的设计理念中,所发生的新变化和新突破揭示了每位建筑师作品里"不变"与"变"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5.
自"建筑中国"主题系列活动组委会主办,BAD传媒机构《建筑创作》杂志社承办的2007全球华人青年建筑师奖成功举办以来,海内外建筑界反应强烈。此次评奖促进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国际性传播,提高了华人建筑师的知名度,为华人建筑师与国际间的合作提供更广泛的机会和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16.
篇首语     
《世界建筑》2012,(5):16-16
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这是中国本土的建筑师首次获得这个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建筑奖项。正如评审辞中指出的:"中国建筑师获奖的重要之处在于,它代表着评委会成员们认可中国建筑师将推动世界建筑思潮的发展。同时,未来中国城市化的成功对中国及世界而言都将是意义重大的。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中国既要保持悠久而  相似文献   

17.
<正>在前不久召开的"致敬百年建筑经典: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发布暨中国20世纪建筑思想研讨会"上,最令人瞩目的是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公布的98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它在用作品梳理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的发展脉络时,将中国当代建筑师一个作品"模板"选入"经典",并阐述了入选理由:何为20世纪优秀中国建筑,何以要敬畏20世纪中国建筑师,何为20世纪建筑背后应特别关注的人和事。所以,在研究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8,(6)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的今天,现代建筑已成为城镇建筑的主流。一些中国建筑师热衷于学习西方,建设所谓的"现代建筑",而忽视中国传统建筑的价值。这说明了一些人对本民族文化缺乏自信。2012年,世界建筑界公认的针对建筑师个人的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花落中国,建筑师王澍获此桂冠,这说明其设计理念和作品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奠定了中国建筑师在世界建筑领域的话语权。在此背景下,该文主要研究王澍建筑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设计思想,希望让更多人了解王澍的设计理念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李群 《建筑细部》2006,4(4):496-497
建筑师称他们设计的这座黑色和黄色的住宅楼为“火蜥蜴”。它从Ljubljana市郊一片广阔的独户住宅群里脱颖而出。其彩色陶瓷立面的像素同附近河岸边柳树叶子小巧的尺度正好相配,给人造成一种诱人又模糊的印象,使人感觉立面和周围环境融合在了一起。建筑的体量也用类似的手法分成了几块。  相似文献   

20.
《中国住宅设施》2014,(2):12-13
编者按在当今的建筑事业大潮中,成长起来的女性建筑师越来越多的显示出她们的创作激情和想象力,从她们的业绩中,不仅看到具有丰富的工程设计经验,而且令人欣喜地看到她们蓬勃向上的朝气和创新的精神。她们作为中国女性建筑师的代表,突破性别对自身的束缚,并从女性独特的视角审视建筑,运用女性独特的手法重构建筑,成为现代建筑风潮中独特的个群体。通过本杂志"女建筑师"这个专栏,这次我们诚邀了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副总建筑师林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