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谢应登  李蓓 《物理测试》2005,23(4):54-56
采用化学分析、金相检验和扫描电镜分析等方法,对CSP热轧薄板边部出现开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SP薄板坯边部集中分布的大颗粒Al2O3夹杂物是导致板坯在轧制过程中边部发生开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针对HRB335钢在轧制过程中出现开裂现象,运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分析(XRD)、氧氮分析仪以及能谱仪等手段,对钢材的组织结构、断口形貌、氧氮含量以及主要成分进行了分析,以便找到HRB335钢热轧开裂的原因.结果表明,HRB335钢材热轧开裂为脆性断裂,开裂主要原因是穿水工艺控制不好,而并非冶炼所致.开裂部位组织为典型魏氏体组织,导致钢材变脆.钢奥氏体化后,过热或保温时间过长,奥氏体晶粒长大,加之轧制过程中穿水冷却速度过快导致形成魏氏体组织.钢材开裂部氧含量远远高于同类钢材,钢材开裂部位夹杂物数量偏高,导致轧制性能降低,易出现轧制开裂.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1.3%Si无取向硅钢双辊连铸薄带和热轧板坯在冷轧退火过程中组织、织构和磁性能演化的特点。结果表明:铸带组织和热轧板坯初始组织的明显差异影响了冷轧退火再结晶组织和织构的演化。在相同冷轧和退火条件下,铸带试样再结晶晶粒比例较后者热轧板坯低试样,但是晶粒尺寸较大,而且Cube和Goss等有利织构组分比例高于热轧板坯试样,有害的γ组分较弱,这使得铸带试样具有较高的磁感和较低的铁损。  相似文献   

4.
对酒钢CSP工艺采用的转炉+精炼+连铸+热轧生产线薄板坯的增氮原因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原板坯平均氮含量56×10^-4%,超出了控制范围。从转炉终点到精炼出站过程是钢液增氮较大的环节,这期间由于使用的废钢和合金的氮含量较高造成了精炼增氮。连铸过程中间包钢液并未出现与空气接触的现象,浇注过程的增氮主要来自大包下水口与长水口结合处密封不严密而吸入空气造成增氮。通过对废钢用量进行控制,使用氮含量较低的合金,控制精炼工艺及改进大包下水口与长水口结合处的密封能,使板坯的平均氮含量降至46×10^-4%。  相似文献   

5.
通过向钢中添加VN12合金冶炼了5种不同钒、氮含量的试验钢,将冶炼后的钢锭先锻成板坯,再热轧成7 mm厚的钢板.经化学成分对比分析,试验钢的平均钒/氮比约为4.42,即每增加0.01%的钒,可增氮约0.00226%.借助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分析了试验钢的显微组织和第二相的析出情况,结果表明,试验钢的组织均由铁素体和珠光...  相似文献   

6.
文章针对1580 mm热轧现场轧制过程中产生镰刀弯的原因进行分析,确认连铸板坯楔形程度、加热温度均匀性、板坯横向冷却均匀性以及轧机设备精度等是造成成品镰刀弯的根本因素,并结合实际给出控制措施。通过有效措施的实施,热轧镰刀弯超标现象明显下降,提高了热轧的综合成材率,同时又保证冷轧厂生产稳定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吴林 《轧钢》2019,36(4):25-30
定宽机是热轧带钢生产线的重要设备,其作用是增大热轧工序板坯减宽量,从而采用相同宽度的板坯可以生产不同宽度的产品,提高连铸工序生产效率。在定宽过程中,板坯会产生镰刀弯、头部翘曲、头尾失宽、起拱等质量缺陷,影响后续轧制过程的稳定性。通过采用DEFORM 3D平台进行有限元模型仿真计算,确定了保持板形质量良好条件下的最大减宽量,研究了定宽工艺对头尾失宽量和定宽机设备参数对板坯锻后形状的影响规律。将研究结果应用于生产,避免了减宽过程中板坯缺陷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通过微观形貌观察及EPMA面扫描对钢中元素分布情况的观察分析,对热轧含铜耐候钢开裂部位进行了研究。对Mn、S在热轧含铜钢及氧化皮中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讨论,对比分析了富Cu相在热轧和未轧制含铜钢中不同的富集特征,提出了热轧含Cu耐候钢裂纹开裂的三种模式,在热轧应力的作用下,钢晶界氧化、晶界处钢的内氧化与富Cu相在裂纹中的富集都会促使钢进一步发生较严重的开裂。  相似文献   

9.
生产含Si为2.5~4.1%的取向硅钢片时,在热轧前需将板坯加热到1250~1450℃。由于板坯加热温度高,晶粒异常的长大,粗大的晶粒在热轧阶段不能充分地进行再结晶,因而常导致热轧带钢产生边部裂纹,而在进行冷轧前必须切除热带上的边裂,否则容易产生断带。这使取向硅钢片的成材率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  相似文献   

10.
采用真空电子束焊接、界面四周焊合抽真空和界面四周焊合3种工艺制备不锈钢/碳钢复合板坯并热轧,研究了不同制坯工艺下复合板复合界面的组织结构及其性能。结果表明,利用真空电子束焊接和界面四周焊合抽真空两种方式制备的复合板坯经热轧后能100%复合,而通过界面四周焊合方式制备的复合板坯在热轧后界面结合率较低。对3种工艺下成功复合的部位,其复合界面形貌相似,即界面都较平直,且都存在不锈钢、碳钢和复合层3个区域以及近复合层碳钢内的脱碳区,靠近不锈钢侧也都间断分布着Si-Mn等的氧化物。真空电子束焊接和界面四周焊合抽真空两种方式制备的坯料在热轧后碳钢与不锈钢之间都实现了较高强度的复合,并且真空电子束焊接坯料热轧复合板的强度值都略高于界面四周焊合抽真空复合板的。  相似文献   

11.
周易  徐琛  刘县委 《轧钢》2017,34(2):71-73
针对12Cr2Mo1R钢冷坯装炉加热时易轧裂的问题,试验研究了12Cr2Mo1R板坯下线后直接热送热装轧制、板坯下线后采用保温罩保温缓冷再温送装炉、板坯下线后堆垛自然缓冷再温送装炉3种工艺,发现前两种工艺轧制后钢板表面容易产生纵裂、网裂和马蜂窝等裂纹,第3种工艺可以有效避免钢板开裂,保证钢板良好的表面质量。  相似文献   

12.
根据迁钢公司板坯铸机生产中碳高锰钢的生产实践调查影响纵裂的因素,分析了纵裂发生的原因,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得中碳高锰钢的纵裂得到了控制。  相似文献   

13.
张卫红 《连铸》2007,(6):39-40
根据马氏体不锈钢在连铸浇注过程中的凝固收缩特性,分析连铸浇注过程中易引发表面纵裂的原因,提出应对措施,从而有效地避免板坯表面纵裂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唐钢薄板坯连铸中碳钢SS400纵裂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优化保护渣性能、结晶器水量和铜板厚度相匹配等纵裂控制措施.通过采取这些技术措施,使薄板坯纵裂缺陷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5.
实验室模拟了不同热送热装温度的Ti微合金化连铸坯热送热装和加热过程,并采用光学显微分析、扫描电镜分析和透射电镜分析等方法,观察了生产条件下连铸坯和粗轧中间坯试样的显微组织,以及实验室条件下不同热履历铸坯试样的显微组织,分析了热送热装连铸坯在粗轧过程中表面裂纹的生成原因。结果表明,经热送热装的连铸坯表面金属中奥氏体晶界处的先共析铁素体膜及沿奥氏体晶界的碳氮析出物可能是导致粗轧过程表面裂纹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谢利群  毛新平 《轧钢》2012,29(1):33-37
针对薄板坯连铸连轧流程的工艺特点,通过合理的成分设计和生产工艺优化,有效解决了脱碳和铸坯裂纹等关键技术问题,开发出了高品质的合金结构钢30CrMo热轧带钢,产品组织为细小均匀的铁素体+珠光体,夹杂物尺寸在5μm以下的占98%以上,且球化较好;带钢抗拉强度为795-950MPa,伸长率为15%~21%;带钢厚度公差控制在±25μm以内,平直度控制在士10I以内。  相似文献   

17.
SS400钢连铸板坯在生产检验中常出现表面纵裂缺陷。对有裂纹的连铸板坯进行了高温塑性试验、低倍、金相组织和夹杂物分析。结果表明,钢水中硫含量高、钢中存在夹杂物、连铸板坯坯壳厚度不均匀、结晶器锥度和矫直温度不合理均可引起连铸板坯表面纵裂。提出了避免连铸板坯产生表面裂纹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对比5种中碳钢保护渣对结晶器热流的影响,发现不同的保护渣对结晶器的热流有明显的影响,结晶器热流过大或热流稳定性越差铸坯产生纵裂的概率越大.对渣膜取样研究表明,保护渣对结晶器热流的控制是通过渣膜结构来实现的,要得到控制热流好的渣膜结构必须保证渣膜的高结晶率.总结出了适合邯钢中碳钢生产的保护渣组成.  相似文献   

19.
SS400薄板坯表面纵裂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伟栋 《连铸》2007,(4):19-21
结合邯钢CSP生产实践,研究了钢水成分、结晶器铜板表面质量、结晶器热流控制等对SS400薄板坯表面纵裂的影响及裂纹形成的机理.研究表明:SS400钢种的碳含量远离包晶区,结晶器宽面热流控制在2.05×106W/m,渣膜结晶率控制在40%,稳定拉速,可有效地减少铸坯表面纵裂.  相似文献   

20.
包晶钢板坯表面纵裂纹的形成与防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面纵裂纹是连铸坯的主要缺陷,尤其是包晶钢对裂纹最为敏感,包晶钢的纵裂纹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冶金工作者。随着热装热送技术和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的发展,无缺陷铸坯的生产变得十分重要。结合前人和作者的研究工作,综述了包晶钢纵裂纹的形成及防止对策,希望对解决包晶钢纵裂纹问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