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
<正> 4食品中维生素类抗氧化作用 人体内抗氧化防御系统成分及其大致情况,参见表1。各种酶类和蛋白基本上属于内源性抗氧化物。外源性抗氧化物则为各种抗氧化维生素、组成抗氧化酶微量元素及具有抗氧化能力植物化学成分,包括多酚类、类黄酮、花色素苷类、酚酸类等。  相似文献   

2.
抗氧化膳食纤维(antioxidant dietary fiber,ADF)是一类从植物中提取的、含生物抗氧化成分的膳食纤维.文章综述国内外对源自谷物类、水果类、坚果类以及蔬菜类膳食纤维抗氧化活性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现状,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抗氧化膳食纤维食品及配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植物源食物是人类饮食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提供人体所必需的多种营养成分,特别是多数植物源食物具有强抗氧化活性,可有效预防人体氧化损伤所引起的衰老和疾病。植物源食物的基本营养成分及抗氧化活性在加热烹调过程中会发生变化。本文旨在综述几种烹调方式对植物源食物营养成分组成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植物源食物是人类饮食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提供人体所必需的多种营养成分,特别是多数植物源食物具有强抗氧化活性,可有效预防人体氧化损伤所引起的衰老和疾病。植物源食物的基本营养成分及抗氧化活性在加热烹调过程中会发生变化。本文旨在综述几种烹调方式对植物源食物营养成分组成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植物提取物抗氧化成分及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榀新  叶涛  刘湘新  贺建华 《食品科学》2010,31(15):288-292
自由基对机体的氧化损伤可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自然界中很多物质具有抗自由基氧化作用。植物是人体外源性抗氧化物质的最重要来源,本文简述了植物提取物多酚、维生素、生物碱、皂苷、多糖、活性肽等抗氧化成分及其抗氧化机理的研究进展,为植物提取物的抗氧化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药食两用植物茼蒿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茼蒿(Chrysanthemum coronarium L.)是一种菊科(Compositae)茼蒿属(Chrysanthemum)药食两用植物,目前对其化学成分分离、鉴定及生物活性研究报道较多。化学成分研究结果表明茼蒿中主要含有黄酮、酚酸、倍半萜内酯、单萜烯、二萜、甘油二酯糖苷、生物碱、植物甾醇、杂环化合物、聚乙炔类化合物和挥发油等多种类型化合物。其中黄酮类和酚酸类活性成分为茼蒿中主要的化学成分,它们广泛存在于菊科植物中。茼蒿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镇咳祛痰、植物化感作用、杀线虫、抗肿瘤、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昆虫拒食、护肝和抗菌等。黄酮和酚酸类成分是茼蒿发挥植物化感作用和抗氧化作用的物质基础;聚乙炔类化合物和挥发油是茼蒿发挥昆虫拒食和抗菌作用的活性物质;萜类化合物尤其是倍半萜内酯则是茼蒿抗肿瘤和抗菌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7.
植物提取物由于其抗氧化和抑菌特性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兴趣.植物源抑菌剂在肉类和其他食品工业中可作为功能性成分,防止微生物生长,延长食品保质期.植物抑菌剂还可以提高包装膜的有效性、改善包装性能,减少环境浪费.本综述对植物提取物的抑菌和抗氧化的特性进行了评价,同时讨论了植物提取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人们日益希望选择天然抗氧化剂,用于防止食用油脂与各种含油脂食品的氧化劣变。研究表明,在某些植物中广泛存在着游离或结合状态的酚酸类化合物,这是一大类重要的抗氧化物质,通常这类化合物是许多植物提取物中的有效抗氧化成分。曾经报道过苯甲酸与肉桂酸的羟基化合物能够有效抑制脂质氧化劣变,研究表明、肉佳酿而生物抗氧化效果优于相应的苯甲酸衍生物,在羟基的邻位上存在1-2个甲氧基,可提高其抗氧化活性。本文简要介绍最近国外油脂工作者,对七种酚酸类化合物在抑制猪油氧化作用的评价.原料和方法猪油:普通的商品食用猪…  相似文献   

9.
植物抗氧化成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然的抗氧化剂可有效的减少与衰老相关的疾病,利用天然抗氧化剂防病治病便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天然植物中起抗氧化作用的活性成分及其抗氧化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0.
天然植物提取物的抑菌机理及其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14):239-244
植物提取物是通过物理或化学分离提取方法而获得的一种或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具有广谱的抗菌、杀菌和抗氧化作用,在动植物加工与贮藏保鲜中得到广泛应用。该文系统地将植物提取物按抑菌活性成分分为八类:生物碱类、有机酸类、挥发油类、黄酮类、多酚类、多糖类、皂苷类与单宁类,将植物提取物的抑菌机理概括为对细胞壁、细胞膜,DNA、蛋白质以及细胞内能量代谢过程共三方面的影响,并对其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发现植物提取物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具有较高研究价值与开发前景,未来植物提取物可在食品贮藏保鲜包装技术与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等方面深入研究。该综述旨在为抑菌性植物提取物在食品保鲜与加工方面的研究与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不同原料发酵泡菜特征性挥发性成分及其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对6 种典型泡菜(泡生姜、泡长萝卜、泡圆萝卜、泡青芥菜、泡榨菜、泡蒜)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主成分(PCA)分析表明,泡菜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根据发酵程度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充分发酵的蔬菜,挥发性成分主要来自于发酵和原料本身,如萝卜、青芥菜、榨菜发酵后产生的乙醇、乙酸和酯类等,也包括原料自身的硫醚类、异硫氰酸烯丙酯等。另一类为不充分发酵的蔬菜,挥发性成分主要来自本身,如泡蒜主要挥发性成分为二烯丙基二硫醚等。发酵型蔬菜中榨菜、青芥菜和萝卜发酵后风味差异较大,即便是同类型不同品种如长萝卜和圆萝卜,发酵后挥发性成分也有较大差异。乙醇、苯乙醇、2-乙基己醇、乙酸、丁酸、乙酸乙酯可以用于区分发酵型和不发酵型泡菜,其中苯乙醇和2-乙基己醇可以用来区分泡长萝卜和泡圆萝卜。  相似文献   

12.
青龙衣是我国重要的抗肿瘤药源植物, 且随着研究的深入, 其药用价值也越来越显著。青龙衣不仅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 还具有一定的市场开发价值。本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 总结归纳了青龙衣抗肿瘤有效成分的药理活性和作用机制。青龙衣抗肿瘤有效成分的药理活性分为醌类、多糖类、多酚类、黄酮类、萜类、二芳基烷庚类等。青龙衣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可大致分为抑制细胞生长、影响细胞周期、影响线粒体变化、抑制基因表达、抑制肿瘤细胞侵袭转移等。通过研究, 以期为抗肿瘤新药的研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多酚化合物是植物中重要的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功能活性成分.蛋白质则是以氨基酸为基本组成单位的构成细胞有机体的主要成分之一,也是重要的营养物质.多酚可以与蛋白质作用形成复合物,从而对蛋白质和多酚的结构、理化性质和营养价值造成一定影响.二者相互作用的种类可以分为非共价作用和共价作用,前者作用力主要包括疏水相互作用和氢键,后者主...  相似文献   

14.
赵良忠 《食品科学》2008,29(12):160
采用CO2超临界萃取技术提取不同生长期石香薷的主要成分,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提取物中百里香酚的含量,研究石香薷不同生长期百里香酚积蓄特性;结果表明:在石香薷生长过程中,百里香酚的积蓄特性与CO2超临界萃取物的含量呈正相关,百里香酚的积蓄可分为缓慢积蓄期、快速积蓄期、稳定期三个时期,缓慢积蓄期石香薷中百里香酚增长慢、含量低,快速积蓄期百里香酚含量呈直线增长,总积蓄量明显上升,稳定期百里香酚积蓄速度极低,含量达到最大值后基本稳定不变。百里香酚占石香薷提取物的比例可分为上升阶段、下降阶段和稳定阶段。不同时期采收的原料,其百里香酚的含量差别显著。  相似文献   

15.
我国板栗种质资源分布及营养成分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了近几年我国板栗的产量、分布和品种群划分情况,收集了38个不同产地、品种板栗的营养成分资料,采用SPSS软件进行差异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不同品种的板栗水分、淀粉、可溶性糖、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差异极其显著。在主成分分析中,选取了前4个主成分对板栗种质资源进行评价,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2.98%;进一步通过聚类分析,将38个品种板栗分为4类,其性状差异较明显。分析结果可为板栗加工的原料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A finite element model is described that can be used for predicting moisture transfer in mixed food products during storage. Two of three components (raisins, roasted peanuts, banana chips, and roasted almonds) were packed in a well sealed cup. The rate of moisture transfer between the components was assumed to be limited by the component with the Lowest effective diffusion coefficient divided by the square of half of smallest dimension (i.e., DeffLo2) value. The surface moisture content of the rate determining component was assumed to be in equilibrium with the other component(s) at all times. The mean error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and predicted moisture values with time ranged from 0.28% to 0.84% as a percentage of moisture content.  相似文献   

17.
猴头菌是传统的食药两用菌,具有猴头菌多糖、猴头菌素、猴头菌酮、麦角甾醇等多种活性成分,对胃炎、胃溃疡、胃癌等胃部疾病具有有益调节作用。猴头菌有子实体和菌丝体两种形态,菌丝体又分为固态发酵菌丝体与液态发酵菌丝体。本文主要对比阐述了猴头菌子实体与液态发酵菌丝体活性成分差异以及它们在改善胃部疾病中相关研究成果,以期为猴头菌液态发酵菌丝体规模化、工业化、自动化生产,以及功能食品和食用菌基天然药物的开发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标:不同植物来源及不同干燥方法的花椒麻味成分组成均具有典型的差异性,采用HPLC法建立顶坛花椒基于麻味成分的指纹图谱,为顶坛花椒的地理标志产品识别和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方法:指纹图谱的色谱条件为Phenomenex C18色谱柱(150mm×4.6mm,5μm),甲醇-水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70nm,柱温30℃,流量0.70mL/min。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分析计算顶坛花椒的指纹图谱,采用外标法测定主要麻味组分含量。结果:不同干燥方法得到的顶坛花椒聚类为不同类别。晒干顶坛花椒的HPLC指纹图谱中标定出包括含量最高的羟基-α-山椒素在内的7个共有峰,冷冻干燥顶坛花椒HPLC指纹图谱中标定了包括与前者相同的4个麻味素外,还有高强度麻味组分γ-山椒素等6个共有峰;相同干燥方法得到的顶坛花椒的相似度均大于0.98,表明同一类顶坛花椒产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晒干顶坛花椒的总麻味成分含量高于冷冻干燥顶坛花椒,但与晒干顶坛花椒相比较,冷冻干燥顶坛花椒中的羟基-α-山椒素含量高,并且不同批次都可以稳定检出γ-山椒素,平均含量高于其在晒干顶坛花椒中的含量。结论:基于麻味成分的组成可以将植物来源的相同顶坛花椒根据加工方法的差异聚类为两大类,冷冻干燥方法得到的顶坛花椒与新鲜花椒的麻味组成更接近,高麻味强度组分含量高。基于麻味组分的HPLC指纹图谱区分可以初步判断顶坛花椒产品加工方法,也可以初步与其他花椒品种相区分。  相似文献   

19.
基于GC-MS和电子鼻技术的大米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8种市售大米为研究对象,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和电子鼻分析了大米中的挥发性物质,旨在鉴定粳米和籼米的特有香气,并比较两者差异。实验结果表明:运用电子鼻技术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能有效区分不同品种大米,粳稻和籼稻在挥发性成分上差异明显。在此基础上,通过GC-MS定性定量检测大米中的挥发性成分,籼米的挥发性成分(149种)多于粳米(94种),籼稻中挥发性物质最多的是茉莉香米,粳稻中挥发性物质最多的是稻花香米。壬醇、癸醇和2-乙基-1-己醇等醇类物质只存在于籼米中,而2-环己酮和2-癸酮等酮类物质只在粳米中检测到,可能是这些物质导致了两个大米种类香气的差异。粳米和籼米中的重要风味物质主要是醛类、酮类和醇类,如己醛、辛醛、壬醛、苯甲醛、2-戊基呋喃等物质在粳米和籼米中都存在,这些挥发性成分阈值小,对大米特征香气的形成起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大米的产地及品种鉴别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The steam distillation of tea tree (Melaleuca alternifolia Cheel) oil was investigated in a small batch still to ascertain the effect of operating variables on the yield, composition and rate of recovery of oil. Provided suitable distillation times (2–3 h) were used, the oil yield and composition did not vary with steam rate or pretreatment of the leaves by maceration. However, the rates of recovery of individual oil components were markedly affected.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oil component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main groups according to their distillation behaviour. Oxygenated components, particularly terpinen-4-ol and 1,8-cineole, are recovered the most rapidly, despite their high boiling points relative to other components. Their rates of recovery are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team rate, but are insensitive to leaf maceration. A second group of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either a hydrophobic structure (the monoterpenes) or a larger molecular size (sesquiterpenes), exhibited the opposite behaviour. The rates of recovery of these components were unaffected by steam rate and improved by leaf maceration. It is hypothesised that the rate-limiting processes for oxygenated and hydrophobic components are different. For the former, recovery is mass-transfer film controlled, whereas the latter are diffusion controlled. This understanding provides the basis for manipulating oil quality by process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