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磺化聚醚砜/聚醚砜共混超滤膜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亲电取代反应成功合成磺化聚醚砜(SPES),利用聚醚砜(PES)与其共混制备 SPES/PES 平板超滤膜,并对其进行性能表征.实验表明:当 SPES 质量分数为40%时水通量达到最大值409.8 L/(cm·h),牛血清蛋白(BSA)截留率达到99.8%,BSA吸附量减少了近50%.与单纯的PES膜相比,由于强亲水性基团磺酸基团(-SO3H)的成功引入,使共混膜的水接触角减小,含水率提高,其亲水性得到了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2.
制备具有通孔膜结构的聚醚砜微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胶-凝胶”相转化方法制备带指状通孔结构的聚醚砜(PES)通孔膜微囊,重点研究了制微囊膜溶液中聚合物浓度、添加剂种类和浓度、凝固浴温度、腐蚀时间等因素对所制备的通孔膜微囊的微观结构及其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制囊膜溶液中PES浓度的增加,微囊的壁厚随之而增加,微囊的空隙率也逐渐变小;随氯化锂浓度的增加,微囊壁厚呈上升趋势,而微囊的空隙率下降;随着有机添加剂聚乙二醇和聚乙烯吡咯烷酮浓度的增加,微囊的壁厚均降低,空隙率增加;随着凝固浴温度升高,微囊膜指状孔道孔径变小,支撑层厚度减少,微囊的空隙率增加;随着浸蚀时间的增加,微囊的壁厚下降,空隙率有所升高。通过调节制微囊膜溶液成份和制备工艺条件,可以改变制微囊膜溶液体系热力学平衡性质和成膜动力学行为,从而实现对微囊膜微观结构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以聚醚砜为膜基质材料,微米级粉末状吸附剂为功能性颗粒,以不同质量分数的DMAc溶液为凝固浴,采用相转化的方法,制备吸附剂/聚醚砜杂化膜.研究了凝固浴质量分数对杂化膜的形态结构、纯水通量以及牛血清蛋白截留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凝固浴质量分数逐渐增加.杂化膜内部的海绵状结构越来越明显;其纯水通量首先呈下降趋势,但当凝固浴质量分数超过60%以后又开始上升;杂化膜对牛血清蛋白的截留率,与水通量正好相反,先呈上升的趋势,当凝固浴质量分数超过60%后又开始下降. 相似文献
4.
凝固浴和铸膜液对新型纤维素超滤膜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纤维素为原料,NMMO为溶剂,用相转化法制备超滤膜,并研究了凝固浴浓度、温度、有机醇作凝固剂及铸膜液浓度对膜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针对聚醚砜亲水性差的问题,以氯磺酸为磺化剂对聚醚砜进行磺化,制得不同磺化度的磺化聚醚砜及磺化聚醚砜分离膜.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差示扫描量热(DSC)和热重分析(TGA)对磺化聚醚砜进行了表征,并对分离膜水通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磺化度的提高,磺化聚醚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提高;在质子性极性溶剂中的溶解性增加,在非质子极性溶剂中的溶解性降低;亲水性提高,分离膜的水通量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6.
以氯磺酸为磺化剂,浓硫酸为溶剂,合成磺化聚醚砜膜(SPES),通过对磺化聚醚砜膜取向,改变膜亲水区和疏水区微相结构的空间形状和排布方式.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SPES表面结构和微相结构的变化,采用衰减全反射原位红外光谱研究了SPES膜吸附水分子的动态过程和氢键变化,探讨SPES膜中水分子层结构的变化规律,采用交流阻抗法研究了取向对SPES电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取向后SPES膜聚合物分子链和亲水区空间形状和排布方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膜内多层水分子结构更容易形成并相互连接,有利于亲水区离子传递通道的形成和延长,改善质子传导过程,提高电导率. 相似文献
7.
将高离子交换容量(IEC)的磺化聚醚砜(IEC=1.83 meq/g)与低IEC的磺化聚醚砜(IEC=1.17 meq/g和IEC=0.92 meq/g)以不同比例共混成膜.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分析表征了共混膜基质之间的相容性.对膜的吸水率、电导率、甲醇渗透率、力学性能和抗氧化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不同IEC的磺化聚醚砜具有良好的相容性,低IEC磺化聚醚砜的加入有效地改善了共混膜的溶胀性和甲醇渗透性能,并维持了较高的电导率,同时膜的力学性能和抗氧化性能也得到了提高.当IEC为1.83 meq/g和IEC为1.17 meq/g的磺化聚醚砜以质量分数55和46共混时,共混膜各方面的性能达到了较好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聚乙烯醇冻胶纺丝研究:——凝固浴条件对纤维结构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聚乙烯醇冻胶纺初生纤维及其拉伸纤维的测试分析研究了不同凝固浴条件对结构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较低的凝固浴温度和经筛选的凝固介质有利于形成结构性能更佳的初生冻胶丝及其拉伸纤维。用乙醇代替甲醇作凝固浴介质可纺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9.
微生物固定化聚醚砜微囊载体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溶胶-凝胶”相转化法制备了聚醚砜(PES)通孔膜微囊载体,该PES微囊载体呈球形囊状,外径约2mm,壁面密布指状通孔孔道,孔径分布窄,中值孔径13.6μm,载体内外表面粗糙,并具有较大的孔容、孔表面积和空隙率,空隙率高达91.7%。在厌氧处理人工废水的静态实验中,使用通孔膜微囊载体的沼气产量高于使用基体型多孔聚合物载体和未使用载体的情况:在31d内,使用载体的累积沼气产量达到881ml,使用基体型多孔聚合物载体和未使用载体的仅分别为715ml和517ml;厌氧菌群大量存在于载体内部和断面通孔内。结果表明所制备的通孔膜微囊具有良好的微生物固定化载体性能。 相似文献
10.
以聚醚砜(PES)为膜的基质材料,以微米级粉末状阳离子交换树脂(D061)为功能性颗粒,采用相分离的方法,制备了不同树脂填充量的D061/PES杂化膜,并研究树脂的填充量对杂化膜的形态结构、纯水通量以及牛血清蛋白截留率的影响.结果表明:D061/PES杂化膜仍呈非对称结构;随着铸膜液中阳离子交换树脂颗粒填充量的逐渐增加,其纯水通量下降;当D061与PES质量之比为30/70时,杂化膜对牛血清蛋白的截留率达到最大值97.70/0(60℃). 相似文献
11.
聚醚砜中空纤维膜工艺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聚醚砜中空纤维膜制备过程进行较系统的讨论,针对聚醚砜(PES)浓度、添加剂种类、溶剂种类、填充液、以及凝固浴等制膜条件.综述其对PES中空纤维膜性能及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六支膜单段串联反渗透系统为研究对象,总结了膜污染对膜元件性能影响的主要特征,并结合膜污染的实际特点,分析了膜元件污染对反渗透系统运行性能参数的影响,分别指出了膜压降、膜通量、脱盐率3项元件性能指标变化对反渗透膜系统性能指标的作用。为相关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水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膜生物反应器中MLVSS为4000-5000mg/L时,COD的去除率可达98%左右,NH3-N的去除率可达99%左右,但随SRT的继续延长,污泥浓度的增加,使得内源呼吸加剧和大量微生物死亡,导到处 海COD上升,SMPnd含量增加,出水COD存在波动性,但COD的去除率仍在94%左右,同时SMPnd的增加会抑制硝化作用,NH3-N的去除率会略有下降,可持续在92%左右,低温和有机负荷的冲击对COD的去除影响不是很大,但对NH3-N的去除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浸没沉淀相转化法制备真空膜蒸馏(VMD)用聚偏氟乙烯(Polyvinylidene fluoride,PVDF)疏水微孔膜的制膜条件对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溶解温度下制备的铸膜液所成的膜,孔径大小随铸膜液溶解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膜的水通量也随之增大;随着预蒸发时间的延长,膜表面孔径变小,膜的水通量也随之减小;凝固浴温度对膜的结构和性能也有很大影响,温度升高膜孔变大,水通量也变大;混合溶剂对膜的水通量的影响主要是由铸膜液的粘度决定. 相似文献
15.
为考察MBR处理微污染水过程中水动力条件对超滤膜水力不可逆污染的影响,介绍了水力不可逆膜污染的计算方法,探讨曝气、反冲洗、通量、水温等运行参数的影响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间歇曝气时,曝气时间、强度及反冲洗时间的选取需考虑MBR的净水效能,实验条件下,2 min的曝气时间是必需的,较优的曝气强度为30~36 m3/(m2·h);较长的反冲洗时间有利于控制膜的不可逆污染,反冲洗时间的确定尚需考虑超滤系统的产水率;过滤通量显著影响超滤膜的不可逆污染速率,PVDF、PVC膜的过滤通量分别不应高于31.5,14.0 L/(m2·h),长期运行中膜污染的评价尚需考虑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以聚酰胺石蜡相变微胶囊(MEPCM)为相变材料,硫氰酸钠(NaSCN)水溶液为溶剂,通过湿法纺丝工艺制备MEPCM质量分数为16.7%的蓄热调温聚丙烯腈纤维,考察了凝固浴中NaSCN质量分数对纤维性能的影响。随着NaSCN质量分数的增大,纤维的线密度增大,断裂强度、热收缩率和沸水收缩率下降,断裂伸长率和钩接强度先增大后减小。通过实验分析确定最佳NaSCN质量分数为10%,在此条件下制备的蓄热调温聚丙烯腈纤维强度为1.35cN/dtex,热焓值为26.0J/g,MEPCM在纤维中的热效率达到78.4%,具有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和较好的蓄热调温性能。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国内外有关企业竞争力理论,构建了基于自适应的企业竞争力系统结构。该结构从市场适应能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资源利用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四个方面来综合;最后讨论了企业竞争力系统结构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国内外有关企业竞争力理论,构建了基于自适应的企业竞争力系统结构.该结构从市场适应能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资源利用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四个方面来综合;最后讨论了企业竞争力系统结构的特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