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本文从城隍庙的原生祭祀性和次生公共性两个方面来,探讨和分析城隍庙在经历了几千年后,仍然长久不衰的内在因素,以便更好的对城隍庙加以研究与保护。  相似文献   

2.
张类  许秋华 《华中建筑》2020,38(7):95-99
在庐陵地区34个古村落祠堂资料的基础上,整理筛选出代表宗祠—房祠—家祠的典型建筑,采用类型学原理总结出庐陵地区祠堂的一般形制规律,并基于空间句法的"凸空间模型",对祠堂的空间结构进行定量测度,分析其空间特征并解读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祠堂是我国乡土建筑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在浙江中西部地区,较为常见的祠堂形制与传统四合院建筑类似,同时该地区还存在三种特殊平面形制的祠堂。文章对浙江中西部地区不同形制乡土祠堂的空间格局与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可能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贡坚  郭珩 《山西建筑》2008,34(12):75-77
通过介绍历朝历代祭祀制度的修改和变更,以龙川胡氏宗祠建筑为例,讲述中国祠堂建筑"殿、寝、门、堂"之制的特点,为进一步研究祠堂建筑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丁会 《山西建筑》2009,35(17):36-37
论述了祠堂建筑的演进及功能,探讨了祠堂的社会教化意义,指出祠堂建筑的演进及其功能与“自然、人文、人伦”相通,有提高人之精神、兴发人之志气、开辟人之智慧之源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以中山的祠堂建筑为考察对象,在对219座祠堂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现存祠堂的布局形制、头门立面样式的类型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总结归纳了祠堂的地域性特征,以期从建筑及其历史文化的角度认识中山地区的祠堂建筑。  相似文献   

7.
黟县屏山祠堂建筑特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祠堂是宗族制度的物化表现,本文主要研究分析屏山祠堂在选址与布局、平面与空间组织以及立面造型上的建筑特色。  相似文献   

8.
公共住房在改善了城市低收入人群的居住状况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低收入者聚居的趋势,加剧了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而混合居住模式则是缓解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有效途径。为此,本文将从公共住房带来的居住分异研究入手.结合混合居住模式理论及实践,对公共住房如何应对居住分异和混合居住的实现途径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9.
王渝柯 《华中建筑》2008,26(5):134-140
公共空间的社会价值——公共性体现归根究底取决于“人与空间”之间的相互支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必须对人在公共空间中的社会心理有所把握才能创造出积极有效的空间;又加之视知觉因素是人在空间活动最为基本和关键部分,于是将公共空间研究诉诸于“看与被看”关系这一全新视角,从这个角度出发,主体要素得以突显。  相似文献   

10.
李祥 《福建建筑》2014,(4):34-36
本文以旅游土楼步云楼为案例,廊下空间为研究对象,对其影响要素,如:空间位置,界面围合,功能内容,空间所属等与空间使用的关系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旅游背景下,内廊式土楼公共空间使用中的层级性、生活性、复合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以中山地区祠堂的梁架为考察对象,在对200多座祠堂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祠堂梁架的类型及在建筑中的使用情况、不同部位的梁架特点,以及梁架与祠堂形制之间的关系,分析其背后的历史原因,以期从建筑及历史文化的角度认识中山地区的祠堂和梁架。  相似文献   

12.
谭刚毅 《新建筑》2003,(5):76-77
论文以民居的构筑行为和居住行为为主线,对两宋时期民居的形式空间和聚落形态结构作出全景式的描述和多角度的分析,并通过具体的分析和实证,探究其历史演进过程中自然抉择和社会抉择的作用和影响。第一部分首先回顾了民居历史研究的现状以及取得的成就,提出可能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然后在收集整理两宋时期的大量文献、绘画、考古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两宋及辽、金、西夏的住居类型、平面形式、材料选择和构造技术。两宋时期的民居形式已经非常全面,并已基本定型。“东西厢”和“工字屋”的盛行,合院式住宅的成熟是宋代民居的两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辨析居住区与居住社区在概念内涵上的差异,指出了我国在居住区规划中的问题——居住区社会空间内涵的缺失。提出了居住社区公共交往空间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立足于居住社区建设的公共交往空间构建的五个方面,而且在设计相关的组织构建方面提出见解。最后基于居住社区建设对建筑师与规划师的能力培养给予意见。园林设计是住区公共交往空间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居住社区化的发展趋势,对于把握园林设计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渝柯 《华中建筑》2008,26(6):104-107
该文阐述了“室内公共空间”的内涵及其形式与“看与被看”的内在联系,并且通过分析“看与被看”的当代发展趋势对于作为室内公共空间的大型商业广场的发展走向加以把握,最后以正大广场为例,围绕大型商业广场如何能真正走向积极“室内公共空间”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5.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控制:居住模式与公共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混合居住是解决社会空间分异的重要途径;提出了分类混合居住的两种模式,一种是中间阶层和低收入阶层的混合居住,另一种是中间阶层和高收入阶层的混合居住;并从物业税、公共投资和社会住房保障三方面提出了居住空间资源的公共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社区建筑师”制度:居住社区营造的新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彦辉 《城市规划》2003,27(5):76-77,96
所谓“社区建筑师(规划师)”(以下统称社区建筑师)制度,是指每一个城市居住社区均应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相对固定的建筑师(规划师)或其群体组织,参与到社区项目策划、规划设计、开发建造及以后的社区发展与维护乃至更新改造等居住社区营造、发展的全过程。这个  相似文献   

17.
在梳理我国居住空间分异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欧美国家百余年来混合居住的政策变迁,论证出目前我国大中城市在公共住房开发建设过程中实行混合居住策略的必要性,进而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混合居住规划模式及其实施要点,即“社区混合,小区同质”的规划模式.  相似文献   

18.
车韬 《建筑》2002,(9):41-42
针对老年人的体能心态特征创造出适合于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及居住空间 ,为老年人使用提供方便设施和服务 ,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目前许多居住区从内部住宅到外部环境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尚不能适应老年人的生活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居住区生活服务网络不够完善。由于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他们比其他人群更需要社区基础医疗机构的服务。另外还应有一些为居住区老人提供必要服务的机构。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完善居住区生活服务网络 ,保证老年人必要的生活需求。2 文化娱乐设施不足 ,使城市老年人的余暇时间得不到充分利用。城市老…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南京儒林雅居住宅小区的设计过程所得,对现代居住小区的设计,必须提高居住环境的感知和认识,了解居民对居住环境的心理反应,营造舒适的室内外环境空间秩序,使其居住小区的居住环境科学化、合理化。  相似文献   

20.
周游  郑赟 《华中建筑》2013,(12):177-182
近些年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村落公共空间不断发生变化。该文以广州小洲村为例研究文化创意产业介入后对其村落祠堂公共空间的影响,从祠堂公共空间的公共属性和空间属性切入分析。文化创意产业介入后不仅使祠堂公共属性中的可达性、经管者以及利益发生了改变,也影响了祠堂公共空间的空间属性。研究得出结论,文化创意产业介入后提高了祠堂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和空间属性的利用,增加了村落的经济利益收入,但经管者和空间权利的私人化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公共属性。研究产业与公共空间的关系,为保护和利用村落公共空间开辟了新的方法,有利于以后更好地引导村落公共空闻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