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川东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一段(茅一段)非常规泥质灰岩储层近期取得重大勘探发现。基于野外露头剖面及钻井岩心观察,通过薄片鉴定、物性分析、X射线衍射、氮气吸附、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总有机碳含量(TOC)测定、CT扫描以及测井分析等手段,对茅一段泥质灰岩储层及其主控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川东地区茅一段主要发育泥晶灰岩、泥晶生屑灰岩、生屑泥晶灰岩和(含)泥质生屑泥晶灰岩等4种岩石类型以及粒缘孔(缝)、有机质孔、溶孔(缝)、裂缝、滑石收缩孔(缝)等5类储集空间。其中,泥晶灰岩和泥晶生屑灰岩孔隙度低,有机质含量低,储集性能差;生屑泥晶灰岩和(含)泥质生屑泥晶灰岩孔隙度高,有机质含量高,储集性能好。茅一段储层受岩相、有机质丰度和成岩作用的综合控制,生屑泥晶灰岩微相和(含)泥质生屑泥晶灰岩微相中的原始孔隙发育好且富含粘土矿物;粘土矿物转化形成的粘土微孔和有机质孔为茅一段主要的储集空间;白云石化作用和溶蚀作用为茅一段提供了部分储集空间。基于此,提出茅一段优质储层发育模式:沉积期,由于原始组构差异,生屑泥晶灰岩和(含)泥质生屑泥晶灰岩中的原始孔隙发育;中-深埋藏期,海泡石发生成岩转化,形成粘土微孔和有机质孔,同时释放富镁成岩流体,发生白云石化;深埋藏期,酸性流体进一步改造储层,使生屑泥晶灰岩和(含)泥质生屑灰岩储层发育为优质储层。  相似文献   

2.
四川盆地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岩溶储层发育,是该区重要储层类型之一。基于野外露头、钻井岩心资料,采用宏观与微观结合的方法,根据薄片鉴定、扫描电镜、主微量元素等资料、辅于溶蚀模拟实验等技术方法,对四川盆地北部茅口组岩溶层组特征进行了研究。该区茅口组一段以泥质灰岩、生屑泥晶灰岩为主,酸不溶物含量较高;茅二段、茅三段以泥晶生屑灰岩、亮晶生屑灰岩为主,酸不溶物含量较低。溶蚀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碳酸盐矿物类型、化学成分等是影响茅口组岩石可溶性的主要因素,样品溶蚀速率、溶液离子浓度及微观溶蚀变化特征均表现为生屑灰岩>泥晶灰岩>白云岩>泥质灰岩。茅口组岩溶层组类型可划分为2类3型9亚型,不同岩溶层组类型岩溶作用条件、岩溶化程度不同,缝洞型岩溶储层发育规模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以岩心、录井、测井、地震及相关生产资料为基础,对伊拉克米桑(Missan)油田群Mishrif组MB21段储层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ishrif组MB21段储层沉积环境属于碳酸盐岩开阔台地,发育有台内滩、台内礁和开阔潮下亚相。岩石类型主要有生物礁灰岩、生屑颗粒灰岩、生屑似球粒颗粒灰岩及生屑似球粒泥粒灰岩。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原生粒间孔、次生粒间溶孔、铸模孔、基质微孔及少量小型溶蚀孔洞和微裂缝。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控制,储层横向分布相对稳定,但纵向物性变化较大、层内非均质性严重,是制约原油采出程度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柴达木西部南翼山浅油藏上油砂山组地层的沉积环境是陆相湖泊,发育碎屑岩和陆相湖泊台地沉积。区内发育大量的碳酸盐岩颗粒滩,以颗粒灰(云)岩、藻灰(云)岩和含碎屑泥晶灰岩,其颗粒类型种类较丰富,有砾屑、砂屑、藻团块、鲕粒和球粒等。根据沉积环境强弱的不同,颗粒滩可细分类高能颗粒滩和低能颗粒滩。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强、结构成熟度和含盐度较高的高能颗粒滩多发育粒间孔、粒间溶孔和溶模孔,是良好储层发育的理想环境。区内的颗粒滩分布特点很明显,纵向上表现为中部发育、下部次之,上部发育较差,平面上则主要集中在西部,东部极不发育。  相似文献   

5.
阿姆河盆地东部上侏罗统牛津阶微生物灰岩层是最主要的油气勘探开发目标层,明确该套微生物岩储层特征及其成因,对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利用36口探井岩心、薄片、物性和地球化学分析资料,结合测井与地震资料,开展了该套微生物灰岩沉积微相特征、储集岩石学与储集物性特征、储集空间特征与储集类型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了该套微生物灰岩储层的成因。结果表明:卡拉别克凹陷—桑迪克雷隆起—别什肯特坳陷为碳酸盐岩起伏状上缓坡沉积环境,广泛发育了微生物黏结丘/礁/滩及丘滩与礁滩复合体微相。其中,凝块岩是最好的储集岩,发育Ⅱ类储层;其次为微生物黏结形成的球粒/砂屑/生屑灰岩,发育Ⅲ类储层。基萨尔山前为碳酸盐岩起伏状下缓坡沉积环境,主要发育含微生物颗粒泥晶灰岩微相,储集岩是受构造与溶蚀改造后的(含)颗粒泥晶灰岩及泥晶灰岩,发育Ⅳ类储层。储层主要成因为:(1)微生物黏结丘/礁/滩长期处于浅埋藏成岩环境,有利于原生粒间孔的保存,是研究区牛津阶微生物岩储层发育与形成的重要基础。(2)燕山运动晚期(距今119 Ma)、喜山运动早期(距今61.31 Ma)2期构造破裂作用形成的断层与微裂缝,有助于外来流体对微生物丘/礁/滩内部基质的改造,是研究区微生物灰岩储层发育与形成的重要前提。(3)烃类有机酸快速侵位与有机酸溶蚀、高温地层流体与深部热液、TSR作用3类流体叠加溶蚀改造,是研究区微生物储层发育与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在以往的勘探实践中,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一段(简称茅一段)长期被视为一套碳酸盐岩烃源层,未曾针对性地开展储层评价与测试工作。为了进一步明确川东地区茅一段的天然气勘探潜力,以风险探井XT1井岩心资料为研究对象,通过物性测试、薄片鉴定、电镜扫描、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等技术手段,综合开展矿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析,以获取川东地区茅一段的储层特征及烃源特征。研究成果表明:(1)川东地区茅一段以中层状、中—薄层状深灰—灰黑色含泥质泥晶生屑灰岩、泥灰岩与中厚—厚层状灰—深灰色泥晶生屑灰岩、含泥质泥晶生屑灰岩为主,沉积水体深度较大;泥晶生屑灰岩及含泥质泥晶生屑灰岩、泥灰岩互层形成的“眼球状构造”发育。(2) XT1井茅一段储层岩心柱塞样氦气孔隙度分布在0.24%~6.98%,平均为1.39%;渗透率分布在0.001 4~1.720 0 mD,平均为0.083 0 mD,属于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其中眼皮状构造灰岩(简称为“眼皮灰岩”)物性相对较好,孔隙度分布在0.24%~6.98%,主要储集空间类型为片状滑石晶间微孔、微裂缝;而眼球状构造灰岩(简称为“眼球灰岩”)储集性能较差,孔隙度分布在0.24%~...  相似文献   

7.
上白垩统Mishrif组碳酸盐岩是波斯湾盆地重要的储集岩。以伊拉克东南部的Y油田为例,综合岩石薄片观察、物性分析、毛管压力测试以及测井等资料对Mishrif组碳酸盐岩储层及其测井响应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Mishrif组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生屑灰岩、生物礁灰岩、泥晶生屑灰岩、(含)生屑泥晶灰岩、云质灰岩和泥晶灰岩;储集空间包括粒间(溶)孔、铸模孔、生物体腔孔、粒内(溶)孔、晶间孔和泥晶间微孔隙,局部发育微裂缝;岩心孔隙度主要为8%~28%,气测渗透率主要为1×10~(-3)~100×10~(-3)μm~2,为孔隙型中高孔、中高渗透储层;储层发育粒间(溶)孔-铸模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晶间孔、粒间(溶)孔-晶间孔、微孔-铸模孔-晶间孔共4种孔隙结构类型。优质储层在测井曲线上表现为低自然伽马、高声波时差、高中子孔隙度、低密度和高电阻率特征。研究区Mishrif组碳酸盐岩优质储层的发育与下降半旋回关系密切,并受控于原始沉积环境,同生期选择性溶蚀作用、埋藏期暴露溶蚀作用以及埋藏期胶结作用是储层发育的重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8.
在大量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实测,华蓥溪口剖面中二叠统栖霞组分为两段,总厚度115.11 m。该剖面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含少量白云岩和硅岩。石灰岩进一步分为生屑微晶灰岩、泥晶灰岩、微晶生屑灰岩以及泥晶生屑灰岩。结合野外剖面、显微分析和区域沉积背景等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栖霞组一段下部沉积环境为深缓坡的上带,栖霞组一段上部沉积环境为浅缓坡的上带,栖霞组一段顶部为局限台地亚相的泻湖微相,栖霞组二段沉积环境为开阔台地亚相的生屑滩微相和台内洼地微相。  相似文献   

9.
四川盆地二叠系茅口组一段发育形态各异的滑石,作为一种热液蚀变矿物,其形成机理及对茅一段储层的影响尚待深入探索。以四川盆地西南地区茅一段的滑石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结合扫描电镜、包裹体均一温度等测试数据,在精细描述滑石颜色、结构、赋存状态的基础上,探讨了滑石形成机理。茅一段滑石主要赋存于泥晶生屑灰岩、生屑泥晶灰岩和灰质云岩中,以交代生屑颗粒或呈星点状赋存于泥晶灰岩中;滑石是硅质热液流体与富镁碳酸盐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交代作用而形成的,属于热液交代型;储层中滑石含量与储层物性呈正相关关系,滑石在形成过程中产出大量CO2酸性气体,对茅一段储层孔隙具有一定的溶蚀改造及保存作用,有利于提高储集性能;滑石具有指示含硅流体运移路径及分布范围的作用,热液高能区为下一步勘探有利区。   相似文献   

10.
依据Garmsar区块Te-1井岩心资料及露头资料,结合测井资料、物性测试资料及前人研究的成果,对Garmsar区块Qom组E段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Qom组E段储层的主要岩石类型为灰色浅滩相泥灰岩、生物屑灰岩、泥晶生物屑灰岩、生物屑泥晶灰岩、泥岩及具溶孔的生物屑含云灰岩。孔隙类型以粒内溶孔、粒间溶孔、铸模孔和生物体腔孔为主。物性总体表现出低孔隙度、特低渗透率特征,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是控制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Qom组E段主要发育Ⅱ类、Ⅲ类储层。  相似文献   

11.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一段(简称茅一段)眼球状灰岩在盆内广泛分布,以“眼球灰岩”与“眼皮灰岩”的快速交替发育为特征。近年来,借鉴非常规天然气勘探思路,四川盆地各地区天然气勘探在茅一段相继取得大的突破,钻采成果表明,泥灰岩(眼皮灰岩)储层含气性较好,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但长期以来,茅一段被认为是一套良好的烃源岩,忽视了其作为非常规储层的巨大价值。基于四川盆地中部合川—潼南地区2口最新钻井资料以及对周边野外露头观测,对茅一段泥灰岩储层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茅一段泥灰岩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丰富,孔隙以中孔为主,孔隙间连通性中等;总有机碳含量相对较高,有机质热成熟度高,生烃条件好,为一套具有自生自储成藏特征的非常规碳酸盐岩储层。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泥灰岩储层评价标准,并对泥灰岩储层进行初步评价,认为茅一段泥灰岩普遍满足储层成藏的基本条件,部分满足有利储层形成条件,具有进一步勘探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2.
四川盆地东部中二叠统茅口组发育了独具特色的白云岩及云质硅岩类储层,主流观点是“断控热液”成因,但勘探多有落空,说明需要重新认识。通过盆地周缘露头剖面和盆内钻孔资料的系统对比分析,研究了储层特征与发育规律。结果表明,储层岩石类型主要包括晶粒白云岩、硅质白云岩和云质硅岩,它们的分布与岩溶系统有关,在纵横向上展布不稳定。其中,晶粒白云岩主要位于岩溶系统周缘,储集性能差,相比而言,硅质云岩及云质硅岩主要位于岩溶系统内部,储集性能好。储层发育遵循“相控岩溶”的规律,颗粒滩相为储层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早成岩期层控型风化壳岩溶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热液白云岩化作用有利于储层的保存,硅质热液活动与后期的方解石胶结充填了部分孔隙,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硅质白云岩和云质硅岩储层。据此建议在前期注重“断控热液”型储层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相控岩溶”的分析,找准目标。研究认识加深了对四川盆地茅口组碳酸盐岩储层的理解,也可供相似地质背景地区参考。  相似文献   

13.
针对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岩溶成因及古地貌分布特征认识不清的问题,开展了岩溶储层地质响应分析。研究发现,四川盆地栖霞组层间岩溶储层是由于三级层序界面暴露溶蚀及高位体系域的高频层序界面短暂暴露形成。结合栖霞组厚度、古地理环境及水动力特征分析,将四川盆地栖霞组顶部划分为3类地貌单元,即川西中缓坡生屑滩、川东北台内滩和川南泸州古隆起。川西中缓坡生屑滩和川东北台内滩所形成的沉积微地貌高地和川南泸州古隆起及其斜坡区是栖霞组层间岩溶储层发育的优势地带。根据这一认识并结合烃源岩生烃强度特征将栖霞组岩溶储层划分为4个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14.
川中—川南过渡带雷口坡组台内滩组合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四川盆地川中—川南过渡带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主力产层雷11亚段海相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钻井、录井、测井及岩心等大量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台内滩结构特征、分布规律及其主控因素。研究区雷11亚段台内滩岩石类型主要包括亮晶鲕粒灰岩、残余鲕粒云岩,亮晶砂屑灰岩、残余砂屑云岩和亮晶砂屑云岩,亮晶生屑灰岩、残余生屑云岩及其过渡类型等,它们分别是构成鲕滩、砂屑滩、生屑滩的主要岩石类型。台内滩垂向上以发育向上变浅的沉积序列为特征,包括滩基、滩核和滩盖3个沉积单元;横向上具有明显的3分性,可分为滩核、滩缘、灰质滩间海3个微相。海平面升降变化引起的海水深度和水动力条件变化控制滩体的发育特征与叠置样式;隆坳分异的古地貌决定台内滩体的差异分布和横向组合特征。  相似文献   

15.
开江-梁平海槽中-北段飞仙关组鲕滩气藏勘探已在多个区块取得重大突破,而海槽南段的勘探进展有限,其储层面貌及分布的控制因素不明确。基于录井、岩心、岩石薄片和碳、氧、锶同位素、主量与微量元素等测试资料,根据矿物组成、晶粒大小和孔隙成因类型,在开江-梁平海槽南段飞仙关组鲕滩识别出粒间孔型鲕粒灰岩(A型)、铸模孔型鲕粒灰岩(B型)、粒间溶孔型鲕粒白云岩(C型)、铸模孔型鲕粒白云岩(D型)、细晶白云岩(E型)和粉晶白云岩(F型)6种储集岩类型以及鲕粒灰岩储层、鲕粒白云岩储层和晶粒白云岩储层3类储层。鲕粒灰岩储层分布在台缘带和台内。台缘带鲕粒灰岩储层岩石类型为粒间孔型鲕粒灰岩,储集空间以残留粒间孔为主;台内鲕粒灰岩储层岩石类型为铸模孔型鲕粒灰岩,储集空间主要为铸模孔或粒内溶孔。鲕粒白云岩储层仅发育在台缘带,储集岩类型为粒间溶孔型鲕粒白云岩或粒间溶孔型鲕粒白云岩与铸模孔型鲕粒白云岩的组合。晶粒白云岩储层仅在台缘带发育,储集岩类型为细晶白云岩或粉晶白云岩,储集空间以晶间孔为主。飞仙关组鲕滩储层整体为低孔、低渗,鲕粒白云岩储层与晶粒白云岩储层、细晶白云岩与粒间溶孔型鲕粒白云岩的储集物性相对较好。组构选择性溶蚀作用和同生成岩阶段-早成岩阶段中等盐度海水主导的渗透回流白云石化作用是飞仙关组鲕滩储层与储集岩类型多样化及其分布规律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6.
伊拉克鲁迈拉油田Mishrif组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ishrif组碳酸盐岩岩石类型主要有泥晶灰岩、生屑泥晶灰岩、泥晶生屑灰岩、生屑灰岩和白云质灰岩。储集空间为粒间(溶)孔、铸模孔、晶间孔、微孔、溶蚀缝和压溶缝。沉积环境属于碳酸盐缓坡,发育潟湖、滩后、生屑滩、生物礁、滩前和浅水陆棚6种沉积亚相。储层层间和层内非均质性严重。成岩作用主要有泥晶化作用、 准同生期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溶蚀作用、埋藏期胶结作用、压实压溶作用和白云石化作用。三级相对海平面变化影响下的相带迁移是造成层间非均质性的主要因素,五级和六级相对海平面变化影响下的差异溶蚀和差异胶结作用是控制层内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微裂缝的存在改善了局部储层的物性。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太原组发育一套致密灰岩储层,近年来风险勘探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天然气勘探关注的重点领域。通过野外露头、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和稳定碳、氧同位素等分析测试,开展岩石学、储集空间、储层物性及微观特征研究,系统分析了致密灰岩储层发育特征及有利储层控制因素。研究认为:太原组可作为良好储集层的岩石类型为生屑粉晶灰岩、生屑泥晶灰岩、藻黏结灰岩,储集空间主要为溶孔、残余生物体腔孔、晶间孔及微裂缝,储层平均孔隙度为2.1%,平均渗透率为0.22×10-3μm2,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太原组灰岩有利储层形成受多种因素控制,其中生屑滩、生物丘有利沉积微相是储层形成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储集空间类型及平面大面积分布;高频旋回控制下的准同生岩溶作用有利于溶蚀孔的形成,能有效改善储层的储集性能,为厚层灰岩储层的发育创造了条件;裂缝对改善致密灰岩储层渗流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成果为鄂尔多斯盆地太原组灰岩的下一步勘探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华北地台生物碎屑灰岩储层研究及勘探目标优选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别什肯特坳陷区整体勘探程度较低,地质认识不足。通过岩心、薄片观察以及物性资料和测井解释资料分析,并运用交会图、测井相分析等方法,对卡洛夫—牛津阶灰岩储层展开了岩性、物性、储集空间、储层类型以及储层发育主控因素等研究。结果表明:卡洛夫—牛津阶储层岩石类型以含颗粒泥晶灰岩、泥晶颗粒灰岩为主,微亮晶颗粒灰岩次之;储层物性整体较差,呈现低孔、低渗和低孔、中渗特征;储集空间以次生溶孔为主,伴有部分微裂缝和少量生物体腔孔;储层类型以孔隙-裂缝型为主;储层发育受沉积作用控制明显,有利储层发育区主要分布于生屑滩、生屑丘以及颗粒丘微相中,少数分布于灰泥丘微相中;溶蚀和构造破裂作用对改善储层物性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成果可为该区卡洛夫—牛津阶的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四川盆地上二叠统长兴组储层明显受控于礁、滩发育程度,并非所有礁、滩均能成为有效储层。储层质量及分布是沉积、成岩作用共同控制的结果。勘探表明,白云石化及溶蚀作用是长兴组礁、滩储层发育最主要的控制因素。以往研究认为埋藏溶蚀作用是形成优质储层的关键,主要围绕与埋藏溶蚀有关的有机酸水和热液的分布及溶解能力开展研究。本次通过对开江—梁平海槽两侧21口井的岩心精细描述及岩矿分析,分析不同时期溶蚀作用的识别标志和发育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长兴组礁、滩体普遍经历了准同生期、早成岩期与埋藏期三个阶段的溶蚀作用。三期溶蚀作用对储层的改造作用明显,并建立溶蚀作用发育模式图。②准同生期和早成岩期溶蚀明显受控于礁、滩体沉积微相,呈现"相控"特征。其中准同生期大气淡水溶蚀多发生在礁顶滩,台缘带早、晚期礁都存在,横向上呈透镜状分布。③早成岩期近地表岩溶发生在成岩早期,晚期礁比早期礁发育,说明在礁、滩体形成后曾经有较长时间的暴露地表的岩溶过程。④埋藏期岩溶作用主要对断层附近溶蚀带有利,该期岩溶相控特征不明显,与断裂带有关,具层控叠加效应,叠加前两期溶蚀作用,使优质储层更加发育。  相似文献   

20.
针对四川盆地南部(蜀南)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台内礁滩分布认识不清的问题,结合四川盆地晚二叠世长兴期区域沉积背景,对蜀南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的岩石类型、测井响应等沉积相标志进行了详细研究,探讨了蜀南地区长兴组沉积微相特征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晚二叠世长兴期蜀南地区为连陆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体系,分为半局限台地相与潮控滨岸相,包括台内滩(礁)、半局限潟湖、碎屑潮坪3个亚相,岩性以颗粒灰岩、礁灰岩、生屑泥晶灰岩、含生屑泥晶灰岩、泥晶灰岩与碎屑岩-混积岩为主。纵向上,长兴组由2个完整的海侵—海退沉积旋回构成,海侵半旋回以潟湖沉积为主,海退半旋回以台内滩(礁)沉积为主。其中,台内滩亚相根据不同的岩性、滩体厚度等可划分虫屑灰岩微相(滩核)、藻屑灰岩微相(滩翼)以及滩间3个微相。平面上,长兴组一、二段的沉积相带展布具有继承性,较长一段而言,长二段沉积时滩体的沉积范围、规模均明显扩大,并具有向南、东迁移的趋势。高能相带的物性参数相对较好,为油气勘探的有利相带。研究结果对深化该区储层分布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