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我国目前国情出发,论述了利用优质磁选铁精矿生产高附加值的直接还原铁的合理性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可行性。“一步法”直接还原在较小的规模(小于150万t/a)下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是适合我国目前情况的一种直接还原铁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2.
铁矿石脱泥预选设备是在重力场、介质阻力场、磁力场等复合力场作用下利用入选铁矿石中各矿物之间的物理性质的差异,对目的矿物进行脱泥预选的分选设备。本文简要介绍国内外常用的铁矿石脱泥设备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3.
针对云南省元江红土镍矿的矿物组成特点,在比较国内外红土镍矿处理工艺的基础上,提出了还原—磨矿—选别—氧化浸出工艺处理该矿,并进行了全流程试验。首先进行了还原—磨矿—选别试验研究,主要考察了还原温度、还原时间、添加剂配比和还原剂配比对指标的影响;其次进行了综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还原—磨矿—选别可以抛弃红土镍矿中80%以上的脉石,同时实现镍钴铁富集,氧压浸出工艺可实现镍钴与铁的分离,并获得铁红产品。通过试验,获得的技术指标为:从原矿至氢氧化镍(钴)段,镍直收率大于75%、钴直收率大于70%和铁直收率大于80%;氢氧化镍产品镍的品位大于31%,氢氧化钴产品钴的品位大于0.70%,铁红产品铁含量大于62%,铁红达到铁精矿要求,可以作为铁精矿出售。该工艺实现了镍钴铁综合回收,资源利用率高,环境友好,为综合回收红土镍矿中镍钴铁提供一条新的工艺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4.
2011年铁矿资源供需分析及2012年形势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国际局势变化莫测,中国经济发展增速下降,钢铁行业在这一年也经历较为严重的局面。本文针对2011年钢铁行业的形势,分析了铁矿供需以及铁矿的勘查、资源保障、铁矿石产量、铁矿石进口等方面问题,展望2012年铁矿石供需形势,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铁矿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钢铁企业进口铁矿石价格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10年铁矿石谈判失败,三大矿石巨头提出了铁矿石季度指数定价方式,铁矿石价格一路创新高,给钢铁企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在新的形式下,本文分析影响进口铁矿石价格的供需、海运费、进口渠道、政治经济、自然灾害等因素,从钢铁企业的角度提出相关的对策,提高铁矿石利用效率,减少对进口铁矿石的依赖,扩大铁矿石来源渠道,并利用金融工具规避海运和铁矿石价格波动风险。  相似文献   

6.
针对某硫化矿床铁帽中含锌、铁氧化矿石,采用常规选矿、常规碱性浸出、机械活化浸出以及深度还原-磁选等方法,考察了相关因素对锌、铁回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常规选矿、常规碱性浸出与机械活化浸出均不能使锌、铁有效富集,而深度还原-磁选可以使锌、铁有效分离,实现锌、铁综合回收.  相似文献   

7.
辽宁某铁矿石选矿厂的弱磁—强磁混合磁选精矿的TFe品位为53.92%,主要铁矿物以磁/赤铁矿的形式存在,主要脉石矿物为石英。该选矿厂现场采用TD-Ⅱ捕收剂进行反浮选,但浮选矿浆温度为40℃,导致资源浪费,为提高生产指标,使用东北大学自主研发的新型含多极性基低温捕收剂DZ对该选厂的混合磁选精矿进行反浮选试验研究。试验考察了捕收剂DZ用量、矿浆pH值、浮选温度、淀粉用量、CaO用量对混合磁选精矿的浮选行为的影响。针对TFe品位为53.92%的混合磁选精矿,采用新型低温捕收剂DZ在浮选温度15±2 ℃、矿浆pH值9、抑制剂淀粉用量700 g/t、捕收剂DZ用量150 g/t,不添加活化剂的条件下,经过“一粗二精三扫”的浮选闭路试验,可得到TFe品位65.24%、铁回收率93.03%的浮选精矿指标。采用捕收剂TD-Ⅱ在浮选温度40±2 ℃、矿浆pH值11,淀粉用量1000 g/t,CaO用量900 g/t,捕收剂TD-Ⅱ用量250 g/t的条件下,经过“一粗一精三扫”的浮选闭路试验,可得到TFe品位65.47%、铁回收率90.71%的浮选精矿指标。对新型低温捕收剂DZ以及现场药剂TD-Ⅱ体系所得浮选闭路的精矿进行产品检查,通过浮选结果与产品检查对比可发现,新型低温捕收剂DZ是一种高效、选择性高的低温浮选捕收剂,能有效解决选矿厂在反浮选过程中的能源浪费问题,节约选矿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篇冶金工程领域的论文。针对高磷铁矿石气基还原存在球强度低以及还原温度高的问题,提出了氧化焙烧-气基还原-磁选新工艺。考查了氧化温度以及脱磷剂种类对氧化球抗压强度的影响,并找出了符合竖炉强度要求的氧化焙烧条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还原温度、还原气体总流量、还原气体组成以及还原时间对提铁降磷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a2CO3用量10%,氧化温度1200 ℃,氧化时间60 min,还原温度950 ℃,H2与CO的流量分别为3.75 L/min以及1.25 L/min,还原时间180 min的条件下,可获得铁品位91.15%、铁回收率93.07%和磷含量0.14%的粉末还原铁。扫描电镜结果表明,粉末还原铁中的磷以机械夹杂的形式存在,磷是通过磨矿-磁选除去。  相似文献   

9.
煤矸石与铁尾矿制备加气混凝土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煤矿石与铁尾矿,以煤矸石和铁尾矿为主要原料制备加气混凝土,用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X-射线能谱(EDX)分析制品的水化产物和微观形貌,研究了煤矸石的最佳热活化温度以及各原料组分对加气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煤矸石最佳煅烧温度为600℃,制备出绝干密度为608 kg/m3、抗压强度为3.64 MPa的制品,符号《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GB 11968—2006)规定的A3.5,B06级加气混凝土合格品的要求;蒸压前水化产物中出现钙矾石,蒸压后制品中主要的水化产物为托贝莫来石、C-S-H凝胶和葡萄状水钙铝榴石。  相似文献   

10.
针对低贫难选铁矿深度还原中助熔剂的研究,从助熔剂的种类及用量对深度还原的影响、机理研究等方面入手,论述了国内深度还原助熔剂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同时对助熔剂在深度还原中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进行了阐述。研究认为,常用助熔剂有钙基和钠基助熔剂,在低贫难选铁矿深度还原中加入这两种助熔剂都会提高Fe2O3还原为Fe3O4的反应速率,同时减少或避免了2FeO·SiO2等比FeO更难还原的氧化物的生成,因此可以降低系统还原温度,且利于铁粒粒径的增大,但是这两种助熔剂的助熔效果不大相同,这与反应温度和被还原铁矿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11.
铁精矿提铁降硅工艺的改进及建议(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动 《矿业工程》2003,1(3):32-35
2 提铁降硅工艺流程的特点2 1 对原矿的适应性更强鞍山矿业公司所属的处理红铁矿的齐大山选矿厂和东鞍山烧结厂改造后的工艺流程对原矿的适应性更强 ,这是两个选矿厂铁精矿提铁降硅工艺流程改造的重要特点之一。东鞍山铁矿石具有矿物组成复杂、嵌布粒度细、结构构造复杂、硬度差异大的特征 ;齐大山铁矿石矿物组成较为复杂且具有精细不均匀嵌布 ,适于阶段磨选工艺流程的特征。两个铁矿山在开采的过程中FeO的变化均较大。实施改造后 ,使工艺流程本身对两个铁矿山的铁矿石在选别上更加适应。1 )齐大山选矿厂改造后和东鞍山烧结厂工业试验的…  相似文献   

12.
主要介绍了金钢矿业乔普卡铁矿新建高原铁矿选矿厂预选工艺的研究与应用情况,通过对预选工艺的设计和优化,使生产流程更加顺畅,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了流程运行的科学性、高效性与稳定性,形成了一套具有高原特色的新型铁矿选矿生产工艺,可为高原铁矿的选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利用煤矸石铁尾矿制备CaO-MgO-Al2O3-SiO2系微晶玻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以煤矸石和铁尾矿为主要原料制备CaO-MgO-Al2O3-SiO2系微晶玻璃。利用DSC,XRD和SEM等分析测试手段,研究了核化和晶化温度对微晶玻璃析晶行为及显微形貌的影响,通过Kissinger方程计算了各基础玻璃试样析晶活化能E和动力学参数k(Tp),并利用Augis-Bennett公式计算了各试样的晶化指数n。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核化和晶化温度的升高,主晶相衍射峰以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变化,主晶相为普通辉石(Ca(Mg,Al)(Si,Al)2O6),体系的最佳晶化温度为1 040 ℃,其抗弯强度为216.49 MPa,耐酸性为99.21%;对于不同升温速率的基础微晶玻璃试样,20 ℃/min升温速率的析晶活化能最低为324.75 kJ/mol,k(Tp)=0.55,n=3.92,玻璃晶核为三维生长,整体结晶,4个试样的晶核生长方式相同。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鞍钢铁矿资源和选矿技术总体开发情况,分析了阶段磨矿、重选-磁选-阴离子反浮选和阶段磨矿、细筛再磨、全磁短流程工艺特点,总结了鞍钢铁矿资源高效利用的做法,提出加快鞍钢选矿技术进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This is the first step in establishing a geometallurgical program for the Malmberget iron ore deposit, northern Sweden. Geometallurgy captures geological and metallurgical (processing) information into a spatially-based predictive model of mineral processing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a practical, fast and inexpensive technique to quantify minerals from routine chemical assays. Ore samples and process samples from two different orebodies were used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this element to mineral conversion technique that involved electron microprobe (EPMA), X-ray fluorescence (XRF) and SATMAGAN analyses. The method was validated against QEMSCAN analyses. From the calculated modal mineralogy an ore classification system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iron mineralogy, iron mineral grades and gangue mineralogy to create a preliminary geological/geometallurgical model of the ore. However, in a geometallurgical context the modal composition is not sufficient and the geological model requires information on mineral textures, to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