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野外观察中扬子京山地区逆冲推覆带和冲断褶皱带内奥陶系、二叠系和三叠系发育多期沿裂缝分布的方解石脉。通过稀土元素(REE),电子探针,氧同位素,流体包裹体分析及盆地模拟对方解石脉成因进行了研究。奥陶系和三叠系方解石脉REE呈现轻稀土元素(LREE)富集,重稀土元素(HREE)亏损,明显的正铕(Eu)异常,说明成脉流体受到了热液流体的影响;二叠系方解石脉REE总量低,LREE低度富集,HREE配分曲线平坦,中等程度负铈(Ce)异常,显示成脉流体为大气淡水成因。根据电子探针Fe,Mn元素分析,部分奥陶系方解石脉成因与其围岩碳酸盐溶解有关;二叠系方解石脉成因主要与大气淡水淋滤碳酸盐成分有关,三叠系方解石脉成因与其他层位海相碳酸盐成分有关。利用氧同位素温度和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研究区虚拟井的埋藏史和热史模拟结果,推测3套地层裂缝方解石脉体形成深度约在2 000~2 500 m,形成时间约为距今150~60 Ma。综合方解石脉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认为,燕山期构造挤压抬升作用伴随的热液流体、成岩流体及地表水下渗作用使京山地区油气保存条件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相似文献   

2.
对碳酸盐矿物和结构组分进行阴极发光分析可以直观、快捷地研究碳酸盐岩储层的成岩环境和成因。基于塔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充填方解石阴极发光特征分析,结合Mn2+和Fe2+含量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深入研究其对成岩环境的指示作用。结果表明:Mn2+和Fe2+含量及发光特征可大致反映成岩环境的氧化还原条件,明亮发光(Mn2+含量高)表明成岩环境为还原条件,也可能是与不发光胶结作用相关的氧化水停滞有关;昏暗—不发光表明成岩环境为氧化条件,是Mn2+趋向于被氧化为高价态而不易置换Ca2+进入晶格所致;不同产状的缝洞充填方解石发光性、Mn2+和Fe2+含量及两者比值各异,指示不同的成岩环境及充填期次,反映研究区缝洞形成及充填的复杂性和多期性。  相似文献   

3.
中扬子地区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类型和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扬子地区上震旦统至中三叠统主要为一套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厚度6000~10000m。本文在沉积学和成岩作用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大量地面和井下资料,论述了中扬子地区海相碳酸盐岩储集岩类、储集空间类型、储集空间组合特征和储层类型,探讨了控制本区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如胶结作用、白云石化作用、溶解作用和充填作用等,最后对区内各储集层段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4.
中扬子地区海相碳酸盐岩石油地质特征及远景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扬子地区经历了基底形成、地台发育、后地台改造三个演化阶段。该区上震旦统至中三叠统以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为主,厚达6000—10000m。海相沉积生油层系多、厚度大,母质类型以Ⅰ型干酪根为主,处于成热—高熟阶段;具备多种储集空间和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条件。以石柱复向斜、当阳复向斜和沉湖复向斜含油气远景最好。  相似文献   

5.
中扬子地区海相碳酸盐岩石油地质特征及远景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中扬子地区经历了基底形成、地台发育、后地台改造三个演化阶段。该区上震旦统至中三叠统以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为主,厚达6000-10000m。海相沉积生油层系多、厚度大,母质类型以Ⅰ型干酪根为主,处于成热-高熟阶段;具备多种储集空间和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条件。以石柱复向斜、当阳复向斜和沉湖复向斜含油气远景最好。  相似文献   

6.
对中扬子地区海相碳酸盐岩干酪根热演化特征的全面分析研究表明:干酪根反射率R0值是研究高演化区海相碳酸盐岩热演化的重要指标,结合牙形石颜色CAI值、干酪根元素氢碳原子比、顺磁共振自由基浓度和有机差热后峰温等指标,可划分其热演化阶段.中扬子地区海相地层三叠系下统至震旦系上统陡山沱组(T1~Z2)生油岩大部分卧龟入过成熟阶段,以找气为主.而沉湖地区T1的R0为0.89~1.68%,P的Rn为0.99~2.50%。高块隆起区是有望找油的地区.  相似文献   

7.
依据海相碳酸盐岩成烃特征探讨中扬子地区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的下限评价标准入手,探讨了碳酸盐岩作为烃源岩的评价问题,并结合中扬子地区海相地层的发育特点,从烃源岩的角度分析了该区海相地层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8.
燕山地区中元古界高于庄组-雾迷山组主要为海相碳酸盐岩潮坪相沉积,按潮汐作用可划分为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3个沉积相带。对研究区112件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样品进行了测试和原始性验证,认为其原始组分保存良好。并根据地质统计学原理,探讨不同沉积相带碳、氧同位素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δ^13C值变化范围为2.2‰~1.6‰,均值为-0.1‰;δ^18O值在9‰~2.3‰之间变化,均值为5.53‰。进一步对不同沉积相带主要分布区间进行统计,得出潮上带8”C值为1.5‰~-0.5‰,8”0值为-6‰~-4‰,Z值(古盐度)为120~125;潮间带δ^13C值为0.5‰~1‰,δ^18O值为8‰~-4‰,Z值为123~127;潮下带舻。C值为0~1.5‰。分析认为:沉积环境从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δ^13C值、Z值呈升高趋势,δ^18O值呈降低趋势。δ^13C值主要受有机碳氧化与有机碳的埋藏速率因素影响;δ^18O值主要受海平面升降变化影响,与之呈负相关关系;Z值同时反映碳、氧同位素组成,且更受碳同位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涪陵区块地处中扬子板块西部,综合测录井及岩屑、岩心室内分析化验资料研究,结果表明,涪陵区块龙马溪组—五峰组海相页岩层岩性主要为灰黑色粉砂质泥岩;储层厚度大,有机碳含量高,镜质体反射率与脆性矿物含量适中;储层低孔特低渗,纳米级孔隙发育,微裂缝较发育;天然气以甲烷为主,不含硫化氢;深水陆棚沉积环境优越,页岩气层存在明显异常高压。研究结论对于涪陵区块页岩气勘探开发产能建设,以及国内页岩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济阳坳陷早古生代方解石脉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定量分析、碳氧同位素质谱分析和岩石包裹体分析3种方法,分析了济阳坳陷早古生代碳酸盐岩脉体形成的原因。利用方解石脉体的化学组分特征和碳氧同位素组分特征判断了其形成的原始环境,通过脉体包裹体特征判别方解石脉形成的温度以及形成的期次。研究表明,济阳坳陷下古生界方解石脉体成因主要以热液沉积为主,其次还受到地表渗入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华南中上扬子早志留世古地理与生储盖层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构造控盆、盆地控相、相控油气基本地质条件"思路,重建华南中上扬子地区早志留世鲁丹期、埃隆期和特列奇期岩相古地理格局,并从盆地沉积演化的角度总结生储盖层发育条件与时空分布规律。赫南特期末期冰川消融后全球的快速海进和构造挤压造成的地壳挠曲,导致中上扬子地区在鲁丹期形成以深水陆棚为主的古地理格局,发育的多个坳陷区成为有利烃源岩的沉积中心。埃隆期处于构造挤压的间歇期,由于相对海平面下降等因素,形成特殊的混积型碳酸盐缓坡,以礁滩相为主的碳酸盐岩储集层主要分布在沿岸的潮下高能带。特列奇期构造运动加剧,盆地整体抬升。东部作为构造挤压的前锋带,形成滨岸/潮坪/三角洲组成的复合性海岸环境,有利于储集砂体的发育,其中以小河坝组的临滨砂坝和三角洲前缘席状砂最具储集潜力,而广泛分布的韩家店组潮坪—陆棚相泥页岩可作为下伏含油气层系的良好封盖层。图9表3参30  相似文献   

12.
早古生代,下扬子地区发育4类地质构造单元,即两台两盆的格局,以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建造为主。取自下扬子北缘裂陷盆地、下扬子东南缘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和下扬子台地的早古生代碳酸盐岩具相似的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模式和相似的微量元素MORB标准化分布模式,表明该区的海相盆地是一个统一的海盆,海水相通,碳酸盐岩形成时具相似的大地构造环境。本区海相碳酸盐岩中无明显的Ce异常,呈正常的REE模式,海水应为还原状态,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  相似文献   

13.
系统分析中上扬子古生界3套海相优质烃源岩矿物组成及其影响因素,探讨烃源岩矿物组成所蕴含的油气地质意义。中上扬子古生界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上二叠统大隆组优质烃源岩具有相似的矿物组成,主要为硅质型泥页岩,黏土矿物含量低,而上二叠统龙潭组烃源岩矿物组成变化较大。约65%的烃源岩样品中石英含量大于70%,黏土型泥页岩主要发育在龙潭组。海相烃源岩矿物组成的差异主要由沉积环境所致,同时受生物沉积作用、热演化成熟度的影响。矿物组成是导致烃源岩生烃模式和排烃能力差异的因素之一。牛蹄塘组、五峰组-龙马溪组、大隆组优质烃源岩富脆性的硅质矿物而低黏土矿物,有利于页岩气的开采,但较低的黏土矿物含量对泥页岩吸附气能力是一种制约因素;龙潭组页岩气勘探应根据其矿物组成的变化在不同区域分别对待。图11表1参65  相似文献   

14.
中上扬子区膏岩盖层的测井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中、上扬子区膏岩盖层测井响应特征,充分利用地质、录井、岩心分析、测井等资料,采用岩心刻度测井的方法,建立了膏岩盖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并对该区膏岩盖层进行了测井解释与评价;建立了一套适合川东北地区膏岩盖层的测井识别方法,从而实现了盖层从定性识别到盖层参数的定量评价,为盖层的地球物理预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参数。  相似文献   

15.
中上扬子区海相层系烃源岩相对该区陆相烃源岩总体富硫,且不同层位、同层位不同岩性烃源岩硫含量差异明显,总硫含量与总有机碳含量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烃源岩中各种形态硫以有机硫和无机黄铁矿硫为主,单质硫在海相烃源岩中较常见,但占总硫含量的比例低。海相烃源岩硫同位素变化范围大,主要在-35‰~30‰,有机硫和单质硫同位素相对偏负,均值分别为-8.68‰和-5.65‰;黄铁矿和硫酸盐硫同位素则相对偏重,均值分别为4.15‰和2.19‰。  相似文献   

16.
中上扬子区热场分布与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中上扬子区16条热演化(Ro-H)剖面建立的基础上,基于"沉积盆地热史恢复模拟系统"的热史Ro反演、Ro-ΔRo法、最高古地温法恢复了早古生代—晚古生代早期、晚古生代—中三叠世、晚三叠世—侏罗纪的地温梯度,并编制了地温梯度平面分布图。结果表明,热场分布与演化与区域构造、盆地体制和构造热事件具较好的对应关系,表现在:(1)中上扬子区早古生代—晚古生代早期总体属克拉通拗陷盆地,具低的热流值,在低热流值背景中具由克拉通向被动大陆边缘增高的趋势;(2)晚古生代晚期—中三叠世受区域伸展作用控制,高热流值区与陆缘裂陷和陆内裂陷相对应,而克拉通内保持低热流值;(3)晚三叠世—侏罗纪前陆盆地发育期,构造活动带(前陆冲断带、基底拆离—盖层滑脱带)热流值高,并具向前陆盆地内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海相“有效烃源岩”定义及丰度下限问题讨论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根据南方海相地层构造复杂、寒武系页岩等生烃过程早的特点,提出“海相有效烃源岩必须对现有圈闭或晚期成藏有过实质性贡献”的补充定义。建议在烃源岩评价中加入“时效”概念和相关参数。碳酸盐沉积相控制了烃源岩的发育,隐藻碳酸盐是碳酸盐中最主要的烃源岩,不同成熟度的海相烃源岩应有不同的有机碳含量下限标准。图2参12  相似文献   

18.
南黄海盆地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南黄海盆地碳酸盐岩烃源岩(P1q-T1q)进行了碳氧同位素测定及孢粉相等分析,研究海相碳酸盐岩有效烃源岩的形成和控制因素.通过对样品δ13C与δ18O相关性等的分析,发现碳氧同位素组成基本保留了原始海洋的同位素组成.栖霞组δ13C相对青龙组偏重,预示着较高的生物生产力,更有利于烃源岩的发育.栖霞组δ13C以均值为基准可以划分为3个演化阶段,并与孢粉相的变化相对应,表明不同层段烃源岩发育具有差异性.WX5-ST1井青龙组δ13CPDB(均值3.83‰)明显比CZ24-1-1井(均值-1.34‰)的偏重,并与高无定形孢粉相相对应,表明同一层段不同区域烃源岩形成也具有差异性.对比碳氧同位素和孢粉相资料,发现生物生产力与保存条件有效的匹配是烃源岩发育的有利层段.  相似文献   

19.
川东北地区海相碳酸盐岩三期成烃成藏过程   总被引:21,自引:8,他引:13  
川东北地区构造运动复杂,导致油气成藏过程复杂,为细化该区油气成藏史,对白云岩储气层中的固体沥青特征、包裹体均一温度、成岩作用等进行了研究。印支期(T2)末,上奥陶统五峰组(O3w)一下志留统龙马溪组(S11)生成大量低熟稠油,此时,上二叠统长兴组(P2ch)生物礁相中孔隙发育,形成储集空间;二叠系(P)烃源岩及O3w—S1l烃源岩在燕山早期(J2)达到生成原油或轻质油高峰,上述两个时期形成的油气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100~150℃;在燕山晚期(K2)一喜马拉雅期,早期形成的油气藏与烃源岩及分散可溶有机质发生热裂解生成干气,形成现今的天然气(甲烷)藏。因此川东北地区存在三期成烃成藏过程,分别是印支期、燕山早期和燕山晚期。图7表2参26关键词:四川盆地;普光气田;海相碳酸盐岩;成烃成藏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