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中国洪水预报系统功能强大,可适应性强,是水文系统进行洪水预报、信息发布的重要平台,但一般要有流量站才能建立预报方案。该文以潭头水位站为例,利用中洪预报系统对无流量站的中小河流进行洪水预报,结果表明:洪峰流量预报合格率达78%,可以用于作业预报。 相似文献
3.
4.
5.
6.
7.
董向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21,50(3):14-16,20
近些年,中小河流洪水预报成为了防汛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为研究相关图模型和新安江模型在肇庆地区中小河流洪水预报中的适用性,文章选取广东省肇庆市中洲河大象水文站为研究对象,以广东省中小河流洪水预报预警系统为平台,根据历史实测资料建立传统相关图模型和新安江模型洪水预报方案,运用预报方案对大象站近3年场次洪水进行模拟预报,统... 相似文献
8.
从时空分布、成因、过程、后果等方面分析了我国中小河流洪水的特点,归纳了我国中小河流洪水预报有别于大江大河洪水预报的难点,提出了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解决我国中小河流洪水预报问题的方案,探讨了在中小河流建立分布式水文模型的过程、建模方式以及模型的结构和参数,重点讨论了基于模块化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在中小河流洪水预报系统开发中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柳州市新建33个中小河流水文(位)站水情预报问题,通过分析这些中小河流的特点,调查测定防洪警戒水位,建立简单的面降雨量、降雨历时、起涨水位和洪峰水位的多元回归模型,整理出预警速查表。实践证明:该方法效果较好,能较好地开展柳州市中小河流预警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10.
孙佳竹 《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16,(12)
中小河流一般位于山丘地区,洪水汇流时间短,突发性强,分布广,预见期短,因此,中小河流洪水预报,首要的任务就是信息预警及预报。通过自动预报实现实时预警,能够有效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减少人员及财产损失。本文结合辽宁省中小河流实际特点,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对中小河流洪水预报技术进行研究,对现阶段洪水预报工作主要难点进行分析,科学构建基于洪水预报的分布式水文模型。 相似文献
11.
大广坝流域洪水由台风雨形成,台风登陆路径的不同造成台风期降雨中心位置分布的差异,另外流域上游的友谊水库对下游大广坝水库天然入流方式的改变,直接导致洪水预报方案的改变,即从全流域产汇流计算改为"上下库区间汇流计算和库区产汇流计算".通过分析大广坝流域台风雨洪成因及其特点,按降雨类型分别设计了相应的洪水预报方案,经检验,方案预报精度达到甲等水平,可为大广坝电站防洪度汛提供更加准确及时的雨洪信息.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从当前开展中小河流洪水预警预报工作的实际出发,分析柳州市中小河流洪水的特点及开展中小河流洪水预警预报工作存在的难点问题,探讨了开展中小河流洪水预警预报的方法与解决方案,为中小河流洪水预警预报工作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南流江流域的洪水成因及特性.通过对南流江常乐水文站洪水利用降雨~径流预报、上游最大流量合成法、瞬时单位线法等3种不同的洪水预报作业方案,进行典型洪水实例预报分析,提出了河库联合调度洪水和建设洪水预警预报系统等防洪减灾对策,科学管理洪水,减少因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7.
论长江中游防洪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江湖关系变化是长江中游新的洪水形势出现的基础,对长江中游(荆江及城陵矶至武汉河段)除径流引起洪水外,江湖关系变化,特别是江湖流量分配的改变,使某些河段和地区的洪水形势发生很大、而且系统的变化。论证期间采用的三峡入库泥沙数据已明显偏大,溪洛渡等水库建成后能缓解三峡水库淤积,来沙量减少能使三峡水库尽快正常运用。三峡水库的另一防洪效益与城陵矶补偿,在论证和初设阶段,三峡水库调洪只研究了枝城补偿,即主要是针对荆江的防洪,兼顾城陵矶补偿未作深入研究。三峡水库适当兼顾城陵矶补偿是需要的,偶尔短时间的蓄水对三峡水库淤积影响不大,从长江中游防洪看,松滋口和藕池口两口建闸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针对跨省界河流水文测站上游河段大多位于省外,不能及时掌握或共享上游雨水情信息,造成难以开展洪水预警预报工作的问题,以广西涌尾水文站为例,采用涨率法、区间降雨量换算成区间流量估算法以及多元回归方程法进行方案研究,探求出简单实用的洪水预警预报方案,为跨省河流洪水预警预报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水土保持城郊型小流域开发治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省新建县东港小流域是1989年长江水利委员会主持实施的第1条城郊型开发性治理流域试点。该小流域的水土保持规划以人口环境容量理论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依据,把握城郊型流域的地理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采用多目标优化的方法确定土地利用方案,水保措施按土地利用方式有机结合,经过5年实施,取得显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为水土保持开发性治理的总结出了新的治理模式和经营管理经验。 相似文献